华严寺佛教典故《菩提流志》

菩提流志原名达摩流支(意译法希),南印度人。出身婆罗门,姓迦叶。十二岁从外道出家,熟悉数论学说,并通晓声明、术数等。直到六十岁,遇着大乘上座部三藏耶舍瞿沙(称音),辩论屈服,才改信佛教,注意实践,五年间就通达了三藏教典,名称远闻。唐高宗于永淳二年(683)派人去印度邀请,十年之后即武周长寿二年(693)到达了东都洛阳。

华严寺佛教典故《菩提流志》

流志翻译经籍最值得称道的是完成了《大宝积经》全部一百二十卷的编译。这一大部,原来玄奘在临死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感觉气力衰竭而辍笔。这样一搁数十年,无人问津。流志携来新的梵本,重新引起注意,中宗复位之后,就加强了译场组织(译语,证梵义等都聘请了印度人),使流志主译来完成玄奘未尽的伟业。

华严寺佛教典故《菩提流志》

流志利用《宝积经》独有的丛书体裁,变通办法,尽量勘同从前译过的零本编入大部,遇到旧本文义不全或旧无译本的,才出新译。因此全经四十九会几乎一半用了旧本,只二十六会新译,其中还多数是参酌旧本重出,纯粹的初译本只十一会而已。流志译本的译文质量较高,因为当时译场组织相当完备,翻译经验丰富。特别是颂文翻译,旧本有些形式是六言或八言不很符合中国诗歌体裁的,流志重返都改为五七言,且曲尽其意。所以徐谔替《宝积经》译本作的《述》里说:“大乘章句义不唐捐,小品精微拯无遗溺,能事毕矣,佛何言哉!”

华严寺佛教典故《菩提流志》

另外,流志的译籍一部分与密教有关,大都是当时增订过的本子(如《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就比较旧译本为繁广等),并有南印度密教重视观法的特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