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平時怎麼喊皇后,娘娘?老婆?答案是一個很冷僻的稱謂

成功男人身後有一個很對的女人。

引申出:皇帝后面(背後)的女人,她的稱謂就該叫做“皇后”。

古代皇帝平時怎麼喊皇后,娘娘?老婆?答案是一個很冷僻的稱謂

【皇后】

“後”,就是“後面”、“後宮”的意思嗎?

其實不是!

漢字沒簡化之前,有兩個:一個是“後”(後面),一個是“後”(皇后)。

漢字被簡化,“後”與“後”合併“後”,專用於皇帝正妻的“後”被加入“後”意。

這讓後人誤以為“皇后”就是皇帝“身後”的那個女人——望文生義了!

在上古,“後”是一個很高的職務,表示的是首領。在遠古的時候,“後”不是女酋長的獨稱。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的共同始祖,他(她)都被稱作:後。“後”是氏族天然首領的名稱。古籍之中,常常看見這樣的稱謂:后稷,后羿,後夔;最早的能夠知道名字的氏族部落,如商族、周族、楚族,他們稱男祖先、女祖先,也都稱“後~”。《詩經》和《尚書》中有不少例句。

那個時候,職務有“後”的稱謂;同時,還有“大人”的稱謂。這在《周易》中出現過多次。比如:乾卦,九二爻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又比如: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大人與後的意思區別在於——“後”並不是專指女人的首領,男人也可以擔任後的高職;而“大人”的稱謂,在遠古的職務中,則是專指“女酋長”的。這個跟後來的意思完全相反了,後世的“大人”專指“男性”,“後”則專指女性了。

古代皇帝平時怎麼喊皇后,娘娘?老婆?答案是一個很冷僻的稱謂

【女酋長】

西周之後有變化,將王、皇帝的正妻稱作“後”,屬於“後”的原始意思的發展。

從這個時候開始,“後”才專門作為實指皇帝“正妻”的意思。

如果要說“後面”,用繁體字來表達,則應該寫成“後”。所以,“後”絕不是“後”。根據荀子的觀點,天子獨大,沒有人可與之平起平坐,所以天子的配偶不可以取“齊”的諧音“妻”,只能叫“後”,單獨的一個字來表達,沒有“後面”、“前後”的“後”的意思。

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改天子為皇帝,並訂定皇帝的正妻為皇后的后妃制度。皇后在後宮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眾妃子之主。如《周禮·天宮內宰》曰:“王后帥六宮之人。”古代時中國的皇后被嬪妃、侍女等稱為娘娘(殿下)。而在西方則稱呼為陛下。

另外,皇后還有一些別的稱謂,就像“媽媽”有別的稱謂“娘”、“母親”是一樣的模式。

這些別稱是:

1、椒房

據說,漢朝皇后的宮殿多以椒塗壁,用以取暖避邪,也有“多子”之意,因此椒房可別稱皇后、或用以代稱皇后寢宮。比如,漢哀帝寵愛美男子董賢,將董賢之妹冊封為董昭儀,並將她稱之為“次皇后”,又在宮中賜董昭儀宮室名為“椒風舍”,和皇后所居之椒房相似。

於是,有人用“椒房”暗指“皇后”,成為一個代稱。

2、中宮

3、正宮

古代皇后所居的寢宮多位於後宮正中央,因此皇后寢宮可稱為正宮或中宮。

古代皇帝平時怎麼喊皇后,娘娘?老婆?答案是一個很冷僻的稱謂

【鳥瞰皇宮】

久而久之,這成為了皇后的別稱。

4、元后

5、元嫡

對於皇后,一種是皇帝的元配皇后,即結髮夫妻,可稱元后、元嫡,可與後續的區別。

“元”,有“正”、“首”之意,也有“原配”的含義。

6、繼後

皇帝的第二個皇后(或者第三等),旁邊人說起的時候,可用此詞,以區別元后。

這當然也不是面對面的稱謂,而是第三者在敘述中的書面詞句。

7、梓童

皇帝在喊皇后的時候,不會像民間這樣喊“老婆”、“妻”、“娘子”,也不會如同電視劇中喊“娘娘”。皇后在皇帝跟前,也絕不敢自稱“我”、“奴家”、“賤婢”、“小女子”之類。這些全是戲說。

那麼,皇帝兩口子,面對面時,相互間怎麼稱呼呢?

簡單的說,就兩個字:“梓童”。

這是皇帝對皇后的單獨稱呼,等同於現代語中民間所說的“老婆”。

“老婆,老公我要上朝了!”

皇帝絕不會這麼對皇后說話。

他會說:

“梓童,朕上朝去也!”

古代皇帝平時怎麼喊皇后,娘娘?老婆?答案是一個很冷僻的稱謂

【皇帝喊皇后的暱稱:梓童】

當然,這個詞也可以作為皇后的自稱。這在書面語言中是有記載的。

不過,更早的時候,不叫“梓童”,而叫“子童”。

所記載處:1、《全相平話五種·武王伐紂平話》:“妲己乃問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進寶,近日進得何寶?將來與子童隨喜看之。’”2、《前漢書平話》:“呂后:‘子童領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宮下,斬訖韓信也’。”《三國志平話》:“高祖聖旨言:‘..寡人去遊雲夢,交子童權為皇帝,把三人賺人宮中,害其性命’。”後來,在明代小說中,“子童”遂被“梓童”所替,用於皇帝或國王對皇后的稱呼。如《西遊記》:“那國王急睜眼睛,見皇后的頭光,他連忙爬來道:‘梓童,你如何這等?’”)

舉例的都是“平話”中的應用。平話是一種非官方的地方語言,也是民間語言形式。

那麼說來,難道只是一種民間猜測皇宮而形成的書面語言,與實際的稱謂有沒有差異呢?

考察一下來源便可知道。原來,梓童源於“子童”;而子童的根源是“小童”衍化而來。“小童”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正配夫人的自稱。《論語·季氏》記載:“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

在這兒“君夫人”是諸侯的正配夫人,比如秦國、齊國等大國國君的夫人,他們在國君跟前都是自謙地自稱“小童”,級別低點的諸侯國的夫人稱“君夫人”,更低的自謙稱“寡小君”。比如,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有記載:“(衛)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對外自稱“寡小君”,在她與國君的對話中,則可以自稱“寡小君”或者“小童”。

秦始皇滅六國後,不願稱“王”,而稱“皇帝”,以示尊貴。照此推理,皇帝的正配夫人,也不能再沿稱過去“君夫人”(寡小君、小童)的各種稱謂,雖然在名號(對外)上與皇帝相適應,莊嚴的外稱“皇后”,但在皇帝兩口子說話的時候,不會很正式說“皇后怎麼怎麼的”,皇后對皇帝說話,說到“我”的時候,也不會自稱“皇后”,這樣的自稱有悖於禮儀;於是,流傳下來的帶有親暱性的稱謂,在內宮之中保存了下來,皇后在皇帝跟前,仍然沿襲舊稱。如《後漢書·皇后紀第十上·鄧皇后》記載,有“小君”之稱:“至各立為皇后。辭讓者三,然後即位,手書表謝,深陳德薄,不足以充小君

之選。”這裡的“小君”顯然是皇后在皇帝跟前對自己的謙稱,其稱謂與春秋戰國的傳統稱謂“寡小君”相一致。除此外,有“小童”等稱謂沿用。

所以,皇后在私下自稱“小童”等,成為皇后與皇帝在現實之中實用的稱謂。

古代皇帝平時怎麼喊皇后,娘娘?老婆?答案是一個很冷僻的稱謂

【皇帝與皇后】

那麼,“小童”何以在宋元時期會變成“子童”的呢?有人考證,其中原因應與當時的文化心理有關,南宋至元,程朱理學大盛,封建倫理綱常被奉為永恆不變的天理。政治上的低氣壓,必然使話本作者及使用者十分謹慎,“小童”雖然有據,但似乎用“小”來描繪皇后的自謙,擔心會含有不敬之嫌,於是以“子”取而代之,因“子”也有“小”義,“小童”便衍化為“子童”。至於皇帝兩口子在深宮之中的相互稱謂,反倒成為隱私不被外人所知道了。

而“梓童”的稱呼又是從“小童”衍化而來,“子”與“梓”中古聲韻相同,具有同音通假的條件,且“梓”有以下諸訓:《尚書大傳》引商子曰:“梓者,子道也。”《詩·鄘風·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疏〕陸機雲: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為梓。《正字通》:梓,百木之長,一名木王,羅願曰:室屋間有此木,餘材不復震。”

為什麼是“梓童”,而不是“紫童”“姿童”“籽童”“菑童”呢?

原來,“梓”為木中之貴者,而且,有一種懷念的美好意思,如《詩·小雅·小牟》:“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見了桑梓容易引起對父母的懷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後世即以桑梓作為家鄉的代稱,如唐代大詩人柳宗元的《聞黃驪詩》中就有“鄉禽何事亦來此,今我生心憶桑梓”的感傷之句。《詩經·定之方中》有:“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樹之榛慄,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的美好詩句。

另外,古人以“梓”與同音的“子”為有子(後代)的象徵。皇帝立皇后,不僅是為了母儀天下,更重要的是為了建子嗣,承大統,以延續和維持王朝的長久統治,這是歷代帝王都極為重視之大事。把建儲稱作立國本。因而皇后稱梓童,也正迎合了封建統治者的這種心理。

8、天下母

9、天地母

這兩個稱謂,應該是臣民們對皇后的敬稱,亦成為皇后別稱。

【端莊的皇后】

10、坤極

這也是對皇后敬稱的別稱。

11、慈壺

12、慈闈

這是對皇后或皇帝生母(多為皇太后)的尊稱,或是用以代稱這兩者的寢宮。

〖本文由“夜狼文史工作室”發佈“今日頭條”。謝絕轉載〗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邀撰稿人:懸疑大師/文(原創)

更多精彩歷史內容盡在夜狼文史工作室最新歷史專欄《一個帝國的生與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