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等國外企業爭相入華,但可能還要跟中國企業學習這些

最近,有關特斯拉等一些國外互聯網、科技企業入華的消息一直不絕於耳,但之前就有Uber退出中國的失敗案例,也讓很多人並不看好國外企業的本土化發展,那從另一方面說,來自國外的企業,應該如何向中國互聯網公司學習本土化了?

特斯拉等國外企業爭相入華,但可能還要跟中國企業學習這些

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童士豪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就這個問題分享過觀點,他說自己在2013年前後決定搬回硅谷,希望從跨境的角度讓更多的人瞭解中國公司。當時大家關注的重點還是硅谷公司如何進入中國市場,不過童士豪覺得中國公司在本土發展和拓展海外市場的經歷具有普世價值,值得美國創業者學習。

“美國公司相對對高收入用戶比較有經驗,但對普通用戶就不是了。就像Uber在美國先做了UberBLACK,4年後才有了UberPOOL。我在想如果有一家中國公司從UberPOOL開始,那麼成長速度一定會縮短。”童士豪說,他希望在美國做投資的時候讓美國公司知道,成功的項目,要懂得學習中國。

事實上,從雅虎到Google中國,硅谷公司在中國有“光環”,到了Uber和Airbnb,這些公司要努力變得更像一家本土創業公司,而在中國找一位合適的負責人會比過去艱難許多——硅谷公司青睞的人既要有創業者精神,又要有與國際團隊合作的精神,而在中國資本的支持下,這些符合標準的候選人自己創業獲得的成就感高於做一個硅谷公司的中國負責人。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硅谷失去了競爭力。技術積累以及背後的教育體系、創投生態系統仍然是硅谷對人才最大的吸引力,也是它能成為全球創新中心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Google、Facebook、Uber等公司的經歷——如何從成長型公司發展到成熟公司,再到不同國家之間團隊的分工協作,對中國的成長型公司和正在海外拓展業務的公司而言,都是學習的範本。

另外,還有中國這幾年一直倡導的“消費升級”,也帶動了國內很多品牌的升級。以蘋果、星巴克為代表的美國公司,在品牌建設方面的心得和經驗,一直是想提升品牌形象的公司學習的對象。而現在,像大疆、一加等中國品牌,正在改變海外用戶對中國公司的看法,它們創造了“如果你不強調它是一箇中國品牌,美國人會以為它們是美國公司”的印象。這樣的公司還需要更多,而這也需要硅谷和中國開展更深入的溝通和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