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乾州」城關街道辦(一)


「這裡是乾州」城關街道辦(一)

城關鎮



一、乾縣歷史沿革

乾縣古稱好疇、奉天、乾州,位於關中平原中段北側,渭北高原南緣,以乾卦位於西北、境內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陵墓(陵因方位而名)得名。西周為王畿地。戰國為秦國好畤邑。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置好畤縣(在今城關鎮東8裡的好畤村)。秦朝屬內史,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屬右扶風。東漢建武中,省好畤入池陽縣。西晉元康中復設,治遷今好畤村東南2裡,屬扶風國。


「這裡是乾州」城關街道辦(一)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分好畤縣,漠谷河西部析置漠西縣,治今乾縣西北,好畤縣為扶風郡治,漠西縣屬武功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省好畤縣入漠西縣,屬扶風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漠西縣改稱好畤縣,大業三年(607年)省入上宜縣。

唐武德二年(619年)再置好畤縣,屬雍州;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移治於今永壽縣西南好畤河鎮。文明元年(684年)析好畤、醴泉等五縣地於今城關鎮設奉天縣,屬京兆府;因唐高宗葬縣北之梁山,謂“乾陵”,遂更縣名為“奉天”,以奉祀乾陵。興元元年(784年)升奉天為赤縣,由京都直轄。乾寧二年(895年)在奉天城置乾州。

「這裡是乾州」城關街道辦(一)


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廢乾州,政和七年(1117年)又以奉天縣置醴州,金天德三年(1151年)復為乾州。蒙古至元元年(1264年)撤銷奉天縣,轄地由乾州直轄;五年又將好畤縣廢入乾州。清雍正三年(1725年)升乾州為直隸州。

1913年撤州設乾縣。1914年屬關中道。1928年直屬省。1949年屬邠縣分區。1950年屬寶雞專區。1956年直屬省。1958年底,禮泉、永壽兩縣撤銷併入乾縣。1961年,原禮泉、永壽兩縣自乾縣分出,屬咸陽專區。1968年屬咸陽地區。1983年屬咸陽市。

「這裡是乾州」城關街道辦(一)


二、城關鎮概述

位於舉世矚目的乾陵腳下,自古以來,以繁華的商業貿易和文化遺存而著稱,全鎮總面積約44平方公里,東西寬約4公里,南北長約l1公里,城區面積約9平方公里,中南部屬平原地帶,北部屬丘陵旱腰地帶。緊連祖國東西的312國道、209線穿鎮而過,交通通訊發達,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是集農、工、商為一體,人口為全市之最的大鎮。

自唐築奉天城以來,城關為歷代州、縣治所。明、清時,城關屬在城裡,民國時更名在城鎮。解放後為城關區(一區)管轄,1956年撤區並鄉時,由原城關鎮、東社鄉、南社鄉、西社鄉、北社鄉組建為城關鄉。1958年成立新華人民公社,屬新華公社城關管區。1961年區劃調整,成立城關公社。1966年至1971年曾稱城區人民公社。1984年城關公社改名為城關鎮。2001年撤鄉建鎮後原長留鄉、乾陵鄉撤銷併入城關鎮。2011年撤鄉並鎮時,漠西鄉改為城關鎮漠西社區管理服務中心,行政區劃納入城關鎮,至今。

「這裡是乾州」城關街道辦(一)


城關鎮2015年已改為城關街道辦事處,包括原來的城關鎮、乾陵鄉、長留鄉和漠西鄉。全鎮共轄46個行政村,175個村民小組,轄:東街、西街、南街、北街、花口、北寺、三元、青仁村、安家寺;袁家莊、秦家莊、新巨州、老鴉嘴、木卜、趙後廟、鐵爐、前孫段、後孫段、北巨村、長安村、北仁張家、北仁邱家、北仁宇家、州小村、大亓父、小亓父、亓母村、草谷村、小留村、中留村、南仁村;西金村、東金村、寥家溝、殷家、黑豹峪、丈八頭、馬家坡、張家堡、前林溝、玉皇洞、邀前(邀駕宮前堡)、邀後(邀駕宮後堡)、陵前村、石馬道、神坡原、柳樹渠、沈家池潦、東皇門;高廟(包括高崖、廟底等村)、賈趙、陳東(陳家莊東村)、陳西(陳家莊西村)、陳後(陳家莊後村)、安家莊、宇村、馬橋、夾道、吳村、龍巖寺、夾北、倪家、大橋、孫家、白村、南白村、北塄、四冢頂、四里坊等村組。

「這裡是乾州」城關街道辦(一)


2016年按照有關要求,城關街道辦撤銷玉林村、北寺村,合併為北寺村;撤銷馬家坡村、北街村,合併為北街村;撤銷三元村、西街村,合併為西街村;撤銷西南村、石馬村、柳池村,合併為乾陵村;撤銷張家堡村、邀駕宮村,合併為邀駕宮村;撤銷豹峪村、丈八村,合併為丈八村;撤銷中留村、小留村,合併為小留村;撤銷孫段村、鐵爐村,合併為鐵爐村;撤銷趙後廟村、木卜村,合併為木卜村;撤銷亓母村、亓父村,合併為亓父村;撤銷袁家莊村、秦家莊村,合併為秦袁莊;撤銷龍巖村、馬橋村,合併為龍馬村;撤銷白村、四里坊村,合併為四白村;撤銷北愣村、大橋村,合併為大橋村;撤銷吳村、宇村,合併為吳村;撤銷安莊村、賈趙村,合併為賈趙村;撤銷高廟村、陳家莊村,合併為高陳村。

「這裡是乾州」城關街道辦(一)


撤併後該辦共有行政村28個,分別是:東街村、花口村、北寺村、北街村、西街村、南街村、青龍村、乾陵村、金嶺村、邀駕宮村、丈八村、小留村、鐵爐村、木卜村、巨洲村、北巨村、亓父村、南仁村、秦袁村、龍馬村、夾道村、南北村、四白村、大橋村、吳村、賈趙村、北仁村、高陳村。

三、乾縣縣城

乾縣古縣城亦別具一格,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唐時,乾州城周邊皆為溝壑江流,其形如龜,人們為防禦土匪入侵遍水而建城牆攻勢,後官府將城牆連接,便是乾州城雛形。據《資治通鑑》載,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國師桑道茂建言:“臣觀乾方有天子王氣,宜高大城垣,以備非常。”德宗採納了桑道茂的建言,詔京兆尹(掌治京師的官)嚴郢帶領神策軍及民眾數千人擴建縣城。圍繞舊城加修了周十里,高三丈二尺的外城,並修了深二丈,闊三丈的護城河。從此,乾城有了內外城之分,內城稱子城,外城稱羅城。後子城傾塌,今城即羅城。後果然發生“涇原兵變”,皇帝往奉天,度過解難。

「這裡是乾州」城關街道辦(一)


乾位又屬玄武,故古乾州建城時取象玄武築以龜城,象徵玄武之地。北城狹長伸出為龜頸,北門及甕城為龜頭,南門短禿為龜尾,東西門和小東門、小西門為龜之四足,南北十字高突,酷似隆起的龜背,縱橫街巷,宛若龜背上的花紋圖案。武則天無字碑立於此地,故又有馱碑之寓意。

史載,歷代對城牆做過多次修復加固,至明萬曆年間,城內建築格局基本定型,有“九樓八澇池,七十二個半巷子”之稱。新中國成立初期,古城牆尚保存完善,50年代後拆毀。現僅存龜頭和西部半壁殘垣,但其高大雄奇仍可見一斑。


「這裡是乾州」城關街道辦(一)


清乾州(乾縣)城72條巷:陳家巷、鐘樓巷、北一社、二聖廟、順林巷、泰山廟巷、菜園巷、興國寺巷、步家巷、馬王廟巷、橋西巷、橋東巷、橋南巷、橋北巷、東三關廟、順城巷、將軍鋪、段家巷、新開巷、亓家上坡、御園巷、飲馬道巷、崔家巷、永太巷、新太巷、倉巷、糧食市、花市巷、上家巷、太平巷、文昌宮、前門州、東二街、鹽店巷、高廟巷、北馬道巷、北斗巷、柴市巷、大正街、考院巷、風水臺巷、大東巷、東正街、西正街、南馬道巷、三元巷、宋家巷、魚肚巷、草市、貢院巷、郭家巷、史家小巷、儒林巷、學前巷、文昌巷、學東巷、興龍巷、王家小巷。(其中三元巷3條,共62條巷,號72條巷)

(作者簡介:乾州碎娃(劉立軍,關中平原、女皇腳下、城鄉結合部的一名初中語文教師,熱愛教育事業。性木訥,愛文學,常著文章以自娛。)


「這裡是乾州」城關街道辦(一)


 聯繫我們

電 話:02935521236

郵 箱:[email protected]


「這裡是乾州」城關街道辦(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