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网约车”乱象仍存 “病根儿”在哪儿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李孟)9月10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和私人小客车合乘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称,自即日起至12月31日,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打击非法从事出租汽车经营的专项整治行动,交通运输部将组织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滴滴等网约车平台公司开展安全大检查。

根据通知,专项整治行动主要有五个重点,分别为开展行业安全大检查、加强网约车和顺风车平台驾驶员背景核查、严格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和维稳主体责任、健全完善投诉报警和快速反应机制以及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

事实上,早在2016年7月,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等七部门便公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同年,多地推出网约车地方管理细则,对汽车排量轴距、牌照、驾驶员准入方面做出了更细的规范。但中国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网约车不合规上路的现象仍旧存在,平台在网约车驾驶员准入监管上不仅没有进行严格监督,部分平台甚至还为不合规的网约车罚款买单。

“黑网约车”乱象仍存 “病根儿”在哪儿

网约车不合规上路的现象仍旧存在,部分平台在网约车驾驶员准入监管上不仅没有进行严格监督,甚至还为不合规的网约车罚款买单。CNSPHOTO提供

“京牌京户”恐成摆设

多位滴滴快车司机告诉记者,自己只有北京车牌,但却不是北京户籍。

“车牌是我自己的,但我不是北京户口,我也没见过北京人全职开网约车的。”9月4日,滴滴快车司机张师傅告诉中国商报记者。2004年,张师傅来到北京工作,因为生活需要,张师傅购买了一辆小汽车,也顺利地办理了北京车牌。“我买车时间早,那时还不需要摇号,所以比较轻松地拥有了北京车牌。”

像张师傅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多位滴滴快车司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自己只有北京车牌,却不是北京户籍。但2016年12月北京市发布的《网约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细则》规定,“网约车驾驶员应符合网约车驾驶员资质条件,须为本市户籍、取得本市核发的驾驶证件”。

“监管对于北京车牌的核查比较严格,但我还没遇到过查户口是否符合规定的。因为一般情况下交警也看不出来你到底是不是北京户口,而平台也不管。”张师傅坦言,在他认识的几十位滴滴快车司机中,没有一位是拥有北京户口的本地人。

“在网约车司机中,绝大部分都是从外地过来的。”张师傅表示,“前几年平台有很多补贴和奖金,抽成也比现在少,很多外地朋友专门来北京租一个北京车牌开滴滴。但现在交警查得严,平台的补贴也越来越少,有些人就干脆不干回老家了。”

没有北京户口,为什么还能在滴滴成功注册并接单呢,滴滴是否对驾驶员的户口进行过审查?张师傅告诉记者,司机在注册时平台并不会对户口进行限制,不是北京户口也能够成功注册。“平台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平台的角度讲,快车13元钱的起步价,平台要抽2.5元。对于平台来说,当然是订单越多收入越高。门槛低,谁都能干,如果提高门槛,司机就没那么多了,订单数自然也会减少,那平台的抽成也将减少。如果平台把大量没有北京户口的司机拦在门外,那几乎就没人开网约车了。”

张师傅算了一笔账,自己一天跑12个小时以上,扣掉平台的分成和油费,现在平均一天净赚两三百元,但在两年前他每天至少能净赚600元。“我这车是为了跑滴滴专门买的,但好歹车牌是我自己的,好多人车和车牌都是租的,那赚得就更少了。”张师傅告诉记者,自己经常遇到乘客向他抱怨“打车难”,“开滴滴的人少了,打车自然就难了。”张师傅说道。

不合规车辆照常运营

即使没有办理个人营运许可,但仍然可以在平台注册接单。

张师傅告诉记者,除了平台奖励减少、抽成提高导致大量网约车司机流失外,最近一段时间网约车司机们更是提心吊胆,不少网约车司机为了“躲风头”而减少接单,尽量避免去火车站、机场等地。这是由于从7月1日起,《北京市查处非法客运若干规定》实施,新规明确把从事非法客运人员的违法信息纳入北京市信用信息系统,并严查网约车营运资格,“最近查得非常严,被抓到没有营运资格证要扣车,而且至少罚1万元。”张师傅说道。

除了不符合“京牌京户”条件外,中国商报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大量网约车没有取得运营资质,没有办理运营证件。根据交通部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管理暂行办法》,除了网约车平台需取得当地的《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许可证》外,从事网约车活动的驾驶员和车辆都应取得相应的许可,驾驶员要取得网约预约汽车驾驶员证,驾驶的车辆要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这类“黑网约车”司机因为没有办理运营资格证,从业也就没有经过公安的人员案底背景审查。所以,不论是驾驶人还是营运车辆都需办理营运许可,没有取得相应的资质是不允许擅自进行网约车经营活动的。

但在现实中,没有营运许可的网约车恐不在少数。多位网约车司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自己没有办理网约预约汽车驾驶员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专车司机尤其是挂靠在平台上的司机,办营运许可的比率稍微高一点,但快车司机几乎没人办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为什么大量网约车司机不办理营运许可呢?这恐怕与网约车司机本身不符合要求有关。

网约车司机提交信息后,管理部门会进行资格审核,没有北京户口审核将不会通过。此外,要取得网约预约汽车驾驶员证需参加并通过网约车资格考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网约车司机往往不愿意花时间准备一次考试,如果按照流程办理运营许可,至少需要一到两个月时间,而在取得许可之前,这些全职的网约车司机无法接单。

另据《北京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网约车车辆经营许可期限自车辆注册之日起不超过8年;网约车行驶里程达到60万公里时强制报废;行驶里程未达到60万公里但使用年限达到8年时,退出网约车运营。“一旦办了证,我的车就成了运营性质,开不了几年就强制报废了,现在这些符合排量轴距等标准的车也不便宜,开几年就报废都回不了本。”9月5日,网约车司机甘师傅告诉记者,“保险也是一个问题,由于办理运营许可后要购买营运车辆的保险,保险的费用都很高,这也是一笔开支呀。”

平台给司机报销罚款

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如果因为没有办理网约预约汽车驾驶员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被罚款,滴滴能够给予“报销”。

车辆和驾驶员本身不符合地方规定无法办理营运许可,网约车司机又出于经济等考虑不愿意主动办理营运许可,那么,这些在平台上正常接单的网约车实际上属于“黑网约车”。根据《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得向未取得合法资质的车辆、驾驶员提供信息对接开展网约车经营服务。然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即使没有办理个人营运许可仍然能够在平台注册接单。而且,如果网约车司机因为缺乏运营资质被罚款,平台甚至可以对罚款予以“报销”。

滴滴快车司机邬师傅告诉记者,今年2月,他因为没有取得网约车运营资质而被罚款了1万元。然而,这笔罚款并不需要他来承担,邬师傅拿着一些收据等凭证获得了滴滴给予的“全额补偿”。“平台是有营运资格的,但个人没有,平台也没有强制要求我们办理,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非以后平台强制要求必须办证,否则不能接单,这样才能达到管理的效果。”邬师傅告诉记者,正是由于平台能够全额报销,许多网约车司机宁愿冒着被罚的风险也不愿意办证。

与邬师傅的说法不同,9月10日,另一位滴滴快车司机王师傅告诉记者,如果司机因为没有办理网约预约汽车驾驶员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被罚,平台并不会“报销”罚款。

那么,到底谁的说法是准确的?9月10日,记者以准备加入滴滴平台的司机身份致电滴滴出行客服,当记者询问是否可以不办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时,客服人员并未明确表态。但她同时告诉记者,如果因为没有办理网约预约汽车驾驶员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被罚款,滴滴能够给予“报销”。

链 接 〉〉〉

企业自身整改固然重要 政府监管更需动真格

本报记者 祖 爽

从河南空姐到浙江乐清20岁女生,短短三个月内接连出现了两起单身女性乘客被滴滴顺风车司机强奸并杀害的案件,之后滴滴对此事件的态度再次把滴滴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引起了相关部门对网约车监管的再次加码。

9月10日,交通部和公安部共同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和私人小客车合乘安全管理的紧急通知》明确,将对从事或申请从事网约车服务的驾驶员一律进行背景核查,确保网约车驾驶员符合《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规定》规定的条件。私人小客车合乘信息服务平台要参照出租汽车驾驶员背景核查和监管有关要求,对从事或申请从事私人小客车合乘服务的驾驶员一律进行背景核查。要对现有网约车和私人小客车合乘服务的驾驶员进行一次全面清理,2018年12月31日前全面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并基本实现网约车平台公司、车辆和驾驶员合规化。

实际上,恶性案件发生后,多地即传出约谈滴滴当地分公司的消息,随后交通运输部等十余个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公司开展安全专项检查。据中国商报记者梳理,多地的约谈反映出滴滴存在无证运营、顺风车数据未上传等问题;多地普遍要求滴滴清理不合规人员、建立应急预案,同时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作能力。此外,交通运输部和一些地方还表示将追究整改不力的人员的刑事责任。

在此情况下,滴滴也进行了新一轮整改,于今年9月8日23点至9月15日凌晨5点期间暂停提供深夜23点-第二天5点时间段的出租车、快车、优步、优享、拼车、专车、豪华车服务。

而针对网约车平台的监管机制从行业初兴时就已经存在。早在201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就曾为规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管理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不过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一纸意见显然已经跟不上网约车行业的发展速度,对于滴滴这样的网约车巨头的震慑力也明显不足。

今年上半年,多地都开始严格执行网约车管理细则,加大了对非法运营车辆的查处力度。6月,交通部又发布了《关于加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事中事后联合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各级交通运输、网信、通信、公安、人民银行、税务、工商和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监管和多元化治理机制。

然而,在血案面前,这样的监管显然有些姗姗来迟,而且在落实上也仍然存在着不小难度。据相关报道,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组织11个执法大队的300余名执法人员,会同公安、交管等部门在机场、火车站等45个重点地区对各类“黑车”扰序、非法运营行为开展打击。仅7月1日上午就检查车辆1800余辆,查扣各类“黑车”54辆。不过,有滴滴司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检查之前,滴滴方面的工作人员就已经在滴滴司机群进行了提示,且即使被罚款了平台也会给予报销。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滴滴从2015年至今共发生强奸杀人案件17起,从涉案的服务类型来看,涉及顺风车、快车和专车,其中顺风车仅占4起;从涉案时间来看,白天的涉案数量超过深夜;从涉案目标来看,目标均为女性,其中5名还是未成年人。这些数据说明,平台服务出现这样的重大安全问题,不单单是顺风车出了问题,更主要的是平台企业对市场的监管以及政府对平台企业的监管出了问题。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监管部门不能仅寄希望于企业自身整改,而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管措施堵住漏洞。“仅靠平台企业自己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平台市场的监管依然需要政府的力量。应该实施以平台企业的监管为主、以政府机构的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

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金瑞表示,网约车发展已进入下半场,需要更加精细的政策设计。未来应在新旧业态融合的框架下,统筹设计网约车监管政策,合理确定平台主体责任,同时用好互联网数据技术,实施大数据的监管,推动平台与政府数据双向共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