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是什麼意思?

解決部差錢


“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是描述明清時代的臨清。臨清位於衛河和大運河的交匯處,現在是山東的一個普通縣級市,人口82萬,城鎮人口45萬。

在明清時代,臨清可是個大城市,人口早超過百萬了,可以排名進新一線城市。臨清的富裕,在山東(齊魯大地)首屈一指,遠超青島(當然是在清朝末年青島開埠之前)。臨清的繁華簡直要壓北京和南京一頭,雖然有點誇張,但離事實不遠。

臨清也是一個喪失交通樞紐地位而衰落的城市。臨清,因運河而興,因運河而衰。

曹操第一次看到臨清

臨清當時只是魏郡的一個小縣。

曹操在官渡打敗袁紹後,為了徹底消滅袁紹殘部,他建設了白溝等水利工程,向北方運糧草。

黃河向南改道後,黃河故道附近出現了一條河,當時叫白溝。白溝的水是從太行山東麓留下來的,是清水,所以白溝又叫作清水。

臨清就在白溝的邊上。但白溝的水量小,不適合船運。

曹操就派人在淇水口打樁設壩,攔截淇水流入白溝增加水量,可以讓白溝通船。

等曹操滅了袁紹的兒子們之後,封了魏王,魏王府就在臨漳。曹操把漳河和白溝打通,把白溝挖深挖寬整理成一條運河,可以向北延伸到幽州境內,為以後消滅東北的烏桓,打下了後勤基礎。

此時的臨清,只是白溝運河的一個小站而已。

隋煬帝看到的臨清

隋朝時,臨清屬貝州清河郡。

隋煬帝為了討伐高句麗,調集百萬民夫,開鑿隋朝大運河北段,稱為永濟渠。永濟渠經過白溝的這一段,基本上採用了曹操原來的河道。

這時的永濟渠正好經過清河。隋唐時期這裡有過一段時間的繁榮。

《新唐書》:“國家平日聚江淮河南錢帛於彼以贍北軍,謂之天下北庫。”

忽必烈看到的臨清

忽必烈開鑿了會通河,將臨清和東平用直線連接起來。相對於隋朝大運河,從山東改道,把線拉直,節約了上千裡的運河航線。

會通河有個水利技術難題,就是這個地方是整個京杭大運河的制高點。我們都知道,水往低處流,如果不做技術處理,會通河有一段是沒有水的。元朝在這裡採用了大量的閘門來蓄水。

忽必烈在1290年,罷海道運糧萬戶府,改為運河漕運,設置臨清御河運糧上萬戶府負責漕運,為樞密院直屬機構。臨清萬戶府其實是一個省級單位,類似現在的長江水利委員會。

1344年(元至正四年)5月,黃河決口,淤塞了元朝大運河中段的河道。臨清因此而衰落。元朝在治理黃河時,又引爆了元末大起義,“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明朝北伐時,徐達與常遇春在臨清集合各路大軍,水陸並進,撲向大都,元順帝北逃。臨清也見證了這段血雨腥風的時光。

明朝時期的臨清

朱元璋北伐時,命令徐達、常玉春在臨清建立了三座糧倉。建城之前,已經建立了臨清三倉,用於支持北伐。臨清倉在城內,佔臨清城面積四分之一。

朱棣為了防止建文帝復辟,禁絕了海上漕運。從此明朝的漕運全都是運河漕運。明朝已經完全解決了會通河制高點的難題,通過把大汶河的水引到東平湖蓄水,再加上大量的閘門,使運河的水一直保持到清朝末年。

從明朝開始,臨清進入了繁榮時代。

宣德年間,臨清倉能盛放300萬石漕糧,而當時漕糧年運輸總額為400萬石。

臨清運河鈔關設在京杭大運河岸邊,是中國現存唯一一處古代運河稅收機構古蹟。

到明朝萬曆年間,臨清鈔關已經位居運河八大鈔關之首。萬曆六年(1478年),臨清鈔關征稅83200兩。這是明朝收商稅最多的地方。

明代中期,臨清城牆周長近50裡,面積約25平方公里,人口號稱百萬,商賈繁榮,是市井色情小說《金瓶梅》的原型地。西門慶雖然是宋朝人,但描述的時期其實是明朝。宋朝並沒有臨清鈔關。

到了臨清,這臨清閘上是個熱鬧繁華大馬頭去處,商賈往來之所,車輛輻湊之地,有三十二條花柳巷,七十二座管絃樓。

《金瓶梅》描寫過臨清鈔關,西門慶的夥計來旺去杭州織造購買衣物,給蔡太師過生日,經過臨清時要納稅。西門慶還多次從杭州販賣貨物:

問他貨船在那裡,胡秀遞上書帳,說道:“韓大叔在杭州置了一萬兩銀子緞絹貨物,見今直抵臨清鈔關,缺少稅鈔銀兩,未曾裝載進城。”西門慶看了書帳,心內大喜,吩咐棋童看飯與胡秀吃了,教他往喬親家爹那裡見見去。就進來對吳月娘說:“韓夥計貨船到了臨清,使後生胡秀送書帳上來,如今少不的把對門房子打掃,卸到那裡,尋夥計收拾,開鋪子發賣。

明朝李東陽《過鰲頭磯》描述臨清

十里人家兩岸分,層樓高棟入青雲,官船賈舶紛紛過,擊鼓鳴鑼處處聞。折岸驚流此地回,濤聲日夜響春雷。城中煙火千家集,江上帆檣萬斛來。

明末《總監各路太監高起潛題本》中說臨清:一城之中,無論南北貨財,即紳士商民,近百萬口。

鰲頭磯

臨清元代運河與明代運河相交匯處有一探出來的石壩,其形狀如鰲頭,被稱為鰲頭磯”,是古代臨清16景之一,是城內最繁華的地方。康熙親題的“鰲頭磯”石碑仍然杵在那裡。

臨清舍利塔

在臨清西北城郊的運河岸邊,有一座九層寶塔。這座寶塔與通州燃燈塔、杭州六和塔、鎮江文峰塔並稱運河四大名塔。始建於明代萬曆三十九年,高六十一米。

清朝時期的臨清

清朝繼承了明朝的大運河,更加繁華。特別是乾隆皇帝時期,漕幫掌管了運河的水手,管理更加有序。乾隆六下江南,很多路程都是在京杭大運河上。在乾隆時代,臨清達到了歷史上最繁華的時期。

《臨清縣誌》記載:康熙曾三次經過臨清,乾隆四次經過臨清。

道光四年(1824年)冬,黃河決堤,河道淤積,使京杭大運河阻塞。1825年,清朝開始海運漕糧。河運、海運並存70年後,完全被海運替代。

這時的臨清,進入了衰落期。

民國時期的臨清

雪上加霜,大鐵路時代的來臨,將臨清趕出了五線城市之外,成了一個縣級市。津浦鐵路和京漢鐵路建成通車,津浦鐵路沿線經過濟南和德州,繞過了臨清。京杭大運河的功能被嚴重削弱。

1930年,京杭運河上的最後一個鈔關--臨清鈔關最終關閉。

臨清進入了美人遲暮的狀態。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曾經“繁華壓兩京”,今日落落已無名。運河漕運曾使臨清富可比兩京,隨著漕運的停運這個曾經富甲山東的臨清開始衰落。

臨清為衛河與南運河的交匯處。而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北方重要的流段。南運河為歷代在原故河道疏浚的人工渠道,東北流入海河,經北運河通向北京。南運河原清河流道。臨清之名就來自清河。中國古代地名命名方式為:城居東西河流時,河南為陰,河北為陽。城市居南北流向的河流時,以所臨之河以“臨”命名。比如中國有臨洮、臨河、臨汾、臨沂。洮、汾、沂均為南北流向。黃河在臨河處也為南北流。清河基本走向是西南向東北流,而在臨清則為南北流,臨清由此命名。

中國古代富庶之地,一是物產豐富,二是通衢商品流轉之地。通衢之地富商巨賈雲集而富甲一方。通衢富庶相對單一,完全取決於交通的便利,一單交通喪失,富庶全無。臨清興衰驗證這個道理。

臨清成為水路通衢之地,是因為臨清是東西流向的漳衛河水系與南北水路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早在東漢末年,曹操就疏通過衛河,使其成為東西漕運通道,打通河南與山東、河北水路運輸。開通京杭大運河時,於臨清處接入南北流向的京杭運河,使衛河臨清至天津成為南運河聯通南北。水路交通之便不僅是官方漕運的主要通路,也是民間商貿流通的主要方式。臨清水路南可通江浙,北達北京,東聯齊魯北接河南,自然成為富商巨賈雲集的商貿集散地。臨清的運河鈔關曾經徵收了全國八分之一商船稅收,居全國八大鈔關之首。“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也是這臨清因運河而繁華、富庶的寫照。

到清朝末年,漕運開始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主要原因是1855年黃河改道後,南運河上游運河逐漸淤廢。從此漕運主要改經海路。1872年,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輪船承運漕糧。由於漕糧費用較大,以後慢慢改為銀兩解壓進京。1901年,停止運河漕運。臨清繁華輝煌的歷史隨漕糧的停運而消失。











耕讀186


此詩句據傳出乾隆御製“臨清傍運河”“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 云云 就題表面意思而言 大抵謂:臨清倚靠運河 利用運河上往來的商賈 船隻進行著貿易活動 造就了它的富庶 在山東(引者按:齊郡 即齊魯 山東之地)各地為第一 其繁榮景象力壓京師與南京(清代稱江寧)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所謂的兩京是哪二京 具有一定的模糊 按乾隆作此詩 則以清朝兩京為準 即京師(北京)與盛京(瀋陽) 然而因為歷史傳承的關係 自元代以來 運河便自蘇杭往北歷南京 揚州 臨清等地至通州 且盛京經濟自然不能比較南京 故兩京當為北京與南京


張洵美


講的是山東臨清,臨清在古代繁華無比,被譽為“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

臨清為何在古代這麼發達呢?主要是它在大運河畔,隨著運河的漕運而繁華了起來,成為江北的五大商埠之一,繁榮興盛達五百年之久。還有南有蘇杭,北有臨張(臨清張秋)之說。並於2006年,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認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永宣論史


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的意思:臨清的富庶,富甲山東;臨清的繁華賽過北京和南京。

山東臨清位於京杭大運河畔,明代以後便依靠運河的漕運而繁華了起來,是當時中國三十個大城市之一,也是江北的五大商埠之一,繁榮興盛達五百年之久。今日臨清,秦漢古堤、塔岸聞鍾、螯磯凝秀、清真古寺、玉帶三橋、鈔關遺風等古蹟,記載著臨清當年繁盛的運河風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