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民不畏威,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惟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老子《道德經》:民不畏威,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所謂威者,綱常名教之大,天理所最難犯者。使知慎獨於衾影,畏天威於隱微,自然天錫純嘏,眉壽無疆。《詩》曰:“畏天之威,於時保之。”若天威儼在咫尺,而戒慎弗懍旦明,致令倫常澌滅,禮義消亡,則天良無存,天罰不貸,而兇災不免,性命難全。是民不畏威,大威至矣。若是者,皆由不知知仁為安宅,曠安宅而弗居;義以生氣,捨生氣而自喪也。嗚呼!彼民不幸,未生太古之世,以德威為畏,德明為懷,故愚昧外愆,天顯罔顧,而旱乾水溢,疫癘災荒,種種禍患興矣。

惟在上者導以天下之廣居,使遊心於太和之宇,無狹隘為居,而日蹈於危亡也;引以浩然之正氣,使直養於清虛之天,無厭棄其生,而自罹於斷絕也。夫惟自愛其生之理,自保其天之良,而不稍厭斁,即《詩》雲:“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也”。天監厥德,俾爾熾而昌,俾爾壽而臧,實有與天地同為悠久者焉,是以不厭。非聖人其孰能之?古帝王恭己無為,懋昭大德,日就月將,洗心滌慮,精參造化之妙,洞晰本來之天,惟自知之耳。至若德業文章,外之所著,聖人絕不以之表見於人。

且朝乾夕惕,重道守身,一息不肯離乎仁,天下無有加於己。其自愛為何如?它如名位聲華,人之所尊重者,聖人絕不以之足貴。雖聖人自知自愛之端,亦凡人共知共愛之端——特凡人知之而必見之,愛之而必貴之;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其慎幽獨,而不致炫耀於人;重保養,而不敢矜尚於世。豈凡人所可同日語乎?夫亦曰去欲取理,盡人合天,以至超凡人聖,絕類離群,而成億萬年不朽之神者,皆由此自知廣居之安,自愛長生之樂,一於此不二於彼,而民自遷善而不知為之耳。舍此烏能若是哉?

此言無狹所居,其所居者必大。無厭所生,其所生者必長。雖然,用工之際,元神識神,不可不知。夫人受氣之初,從父母媾精時,結成一點黍珠,此時絪絪縕縕,只有一團太和之氣,並無一點知識。然而至神至妙,極奇盡變,作出天下無窮事業出來,都由此一點含靈之氣之神,從無知無識而有知有識,從無作無為而有作有為,莫非由此而始。此時天人一理,物我同源,體用兼賅,顯微無間,故曰元神。

此是天所賦畀的。到得血肉之軀既成,十月胎圓,呱地一聲,嬰兒落生,此時識神始具。夫元神者先天之元氣,天地人物一樣,都藏於太虛中。一到人身,則隱伏於人身虛無窟子之內。此是天所賦者。修行人欲修成大道,夫豈可著空著色以求之哉?惟有一無所知,一無所有,掃卻一切塵氛,而箇中消息自現,靈妙自生。至若識神,乃人身精靈之鬼,萬劫輪迴種子,必要五官具備,百骸育成,將降生落地時,然後精靈之魂魄,方有依附。古人謂後天識神,因有形魄而生者也。

此元神之大分別處也。但有生之後,元識兩種神,交合一處——有時元神用事,識神退聽,則後天之意氣雖動,要皆由仁義禮智,而發為喜怒哀樂,識神亦化為元神者此也;有時識神用事,元神隱沒不見,雖仁義禮智之見端,亦皆變為私恩、私愛、私憎、私嫌,元神亦化為識神者此也。總之,為口耳一身起見,皆是識神。一到識神用事,焉有光明正大,可以對天地、質鬼神的事業出來。

惟混混沌沌中,神焉一感而動,此時天理純全,毫不挾後天識見,如能穩立腳根,端然行去,即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慾之私。吾故教人於無知無覺時,尋玄關一竅,良以此時與天地一體,與虛空一致。能從此把握行將去,則天地之生生,不難自我而為生生;虛空之變化,不難自我而神變化。此時一覺,誠為天地人之根源。修士不從此下手,又從何處以為仙聖之階哉?要之,無思無慮而出者,元神也;有作為見解、自色身而出者,識神也。元神無形,識神有跡。一自虛無中來,一從色身中出,二者大不相侔。既明得元神生於虛無,識神生於色身,我於是正本清源,務令內外三寶閉塞,不許一知一見從有形有象、有思有慮而出。如此操持,如此涵養,久久屍魄之靈皆化為清淨元神,八萬四千毫毛亦轉為護法靈神。所謂化識為元,轉陰成陽者此也。此在人實力於虛無一邊,不要為色身起見著想得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