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

天下有道,君民皆安,征伐無用,故放馬歸林,開田闢地,以期糞其田而已。天下無道,世已亂矣,時有為焉,盜賊迭興,干戈日起,不用兵馬,烏能已乎?故戎馬養於郊野,以待國家之需要。是馬之卻也為有道,馬之生也因無道,馬之關於天下大矣。

老子《道德經》: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嗚呼!安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型仁講義,敦詩說禮,長安有道之天!無如昇平久而享用隆,嗜好興而貪婪出。既得乎此,又歉乎彼,而奇技淫巧之物,悉羅列於前。鮮衣美食之不足,又思乎寢室瑤臺。千里邦畿猶不廣,復念及於萬里圻封。

吁嗟!內作色荒,外作禽荒,又加之以尚利急功,窮兵黷武,苛求不已,貪得無厭,內外侮亂,不亡何待?緣其故皆由一念之慾肇其端也。欲心起而貪心生,貪心生而未得期得,既得恐失。若此者,綱常不壞,禍患不興,國家不至覆敗,天下不底滅亡,未之有也。

故曰:“罪莫大於可欲。”假使無慾,貪何由生?貪既不生,則苟合苟完苟美之風,不難再見也。其曰“禍莫大於不知足”——夫人既欲心不起,此志常滿,此心常泰,無求於世,無惡於人。事之得也任之,事之不得也亦任之,禍從何而起乎?

又曰“咎莫大於欲得”——人既知足,自能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無諂無驕,不爭不奪,率由坦平之道,長沐太和之風,又何咎之有哉?況真心內朗,真性內凝,修己以靜,常樂於中,素位而行,不順乎外。自然有天下者,常保其天下;有國家者,常保其國家;有身命者,常保其身命。

所患者欲心一起,不克剪除,卒至窮奢極欲而莫之救也。欲求天下有道得乎?自古得失所關,只在一念。一念難回,遂成浩劫。此罔念所以致彌天之禍也。存亡所繫,介於幾希。幾希克保,定啟鴻圖。此克念所由造無窮之福也。如此則知一念之慾,其始雖微,其終則大,可不慎歟?

故曰:“知足,知足常足。”彼不知足者,愈求愈失,因愈失而愈求。遂致力倦神疲,焦勞不已,有何益耶?豈知窮通得失,主之在天,非人力所為。與其勞勞日拙,何苦休休之為得也。若知足者,順其自然,行所無事,何憂何慮?不伎不求,又焉往而不臧耶?人其鑑諸!

此以天下比人身,以馬比用火煉丹。人如有道則精盈氣足,何事煉丹?順而守之足矣。如其無道,則精消氣散,不得不用元神真息以修治其身心。但下手之始,養於外田,故曰“戎馬生於郊”。俟其陽生藥產,而後行進火退符之功,野戰守城之法,收歸爐內,慢慢溫養。

迨垢穢除盡,清光大來,一如天下又安,國家無事,歸馬華山,故曰“卻走馬以糞”。但天下之亂,一身之危,莫不由一念之慾所致。若不斬除,潛滋暗長,遂至精髓成空,身命莫保,可悲也乎?凡人慾心一起,必求副其願而後快。即令事事如意,奈慾壑難填,貪婪無厭,得隴望蜀,輾轉不休——有天下者失天下,而有身命者,又豈不喪其身命乎?

《詩》曰:“不伎不求,何用不臧?”惟知足者可以安然無事,而常居有道之天。不須功行補漏,但順其自然,與天為一而已矣。太上戒人曰“罪莫大於可欲”三句,是教人杜漸防微,戒欺求慊工夫,與孔門言“慎獨”,佛氏雲“正覺”,同一道也。學者曾見及此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