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里的“骗局”, 是作者笔误?还是特意为之?

说起水浒传,印象最深的自然是各路英雄豪杰聚在一起,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样子。大家虽然互相之间不相识,但是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目的,有着相同的追求。这样的一班人相聚在一起,必定会把酒言欢。在饭桌上也不能单单只喝酒,总会配点下酒菜。

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里的“骗局”, 是作者笔误?还是特意为之?

而在施耐庵笔下,各路英雄们的下酒菜居然是牛肉,为了称托出他们的洒脱不羁,作者笔下的描述都是大碗的酒,大盆的牛肉。虽然这样的描述让读者看来觉的很有画面感,仿佛每个历史人物都能凸现出各自的人物特性。但是,这样夸张的说法却显得脱离了现实。

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里的“骗局”, 是作者笔误?还是特意为之?

在古代,人们推崇农业。主要的经济命脉就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耕模式。所以,耕牛就变得格外的重要。要知道,在古代耕牛是受到官府明文保护的。如果有人被发现私下杀死耕牛,就算这头耕牛是你的私有财产,也依旧会被处分。可想而知,耕牛对当时的重要性。

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里的“骗局”, 是作者笔误?还是特意为之?

而水浒传里面的英雄人物大多出自寒门,很多都是农民出身。他们应该更是看中耕牛,了解耕牛是一个普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又怎会去肆意让人烧牛肉来吃呢?特别是在酒馆里听到最多的除了让小二上壶酒,就是让他来两斤牛肉。这样的话,当时看着觉得豪爽,现在想来已成一个骗局。

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里的“骗局”, 是作者笔误?还是特意为之?

那作者为什么要编一个这样一捅就破的骗局呢?其实如果带入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也是能够理解的。当时处在北宋末年,朝廷中的政府官员们腐败无能,对于外敌主张求和,不愿劳民伤财的征兆讨伐。对内呢,却肆意搜刮民脂民膏。导致很多百姓食不果腹还要背负承重的税赋压力。

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里的“骗局”, 是作者笔误?还是特意为之?

因为这些历史大背景的作用下,才上演了这部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故事。百姓们根本存不出余粮,都要被活活饿死了,谁还会在乎那些明文条例。所以,作者才会写出大口吃肉的桥段,其实是想反讽当时的政治腐败,百姓们起义造反也是无奈之举。

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里的“骗局”, 是作者笔误?还是特意为之?

而从另一方面也能想像出百姓们当时是对宋朝官府有多么失望,才回连加中唯一的经济来源都拿出去变换银钱了。所以说,有时候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从百姓们的生活中更能直观的反应出来。

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里的“骗局”, 是作者笔误?还是特意为之?

如果这个国家的百姓安分守己,田里有粮食,那这个国家必然不会走向衰败。但如果这个国家的百姓衣食不能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那这个国家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纠正改过,那么走向衰败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所以,北宋必然是会被取代的,因为他赢不了民心,只能被更替出局了。这样的结局虽然是情理之中的,但也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宋朝败就败在官府制度上,朝廷上下邪风之气盛行。这样的朝廷已经从内核处就坏了,就算百姓不起义也会自己走向衰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