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古商道上的歷史足音 古道之謎

【核心提示】

自古地名折射歷史發展進程。

如明清時期,漢、蒙交界段有不少關口,像殺胡口、古北口、喜峰口、張家口等。邊關安定後,這些關口成為漢、蒙物資交流的“互市”之地。

在黃石與咸寧的交界處,也有一些有趣的地名,皆為“鋪”,如高家鋪、徐家鋪、當鋪金……

這是為何?

金牛古商道,或許能給你答案。

金牛古商道上的歷史足音 古道之謎

青石板連接成道,深達10釐米的車轍印清晰可見

金牛古商道上的歷史足音 古道之謎

金牛古商道路線圖

諺語勾勒商道走向

金牛鎮秦畈村,是黃石西南方向的一個古村落。

說是“畈”,看起來卻不甚準確,與概念中的大片田地相差甚遠。深入其中,它更為連綿起伏,延伸出溝壑土梁。

由秦畈村上馬墩再往南,是咸寧雙溪橋鎮。

十年前,東楚晚報邊界行報道組曾在此探訪古商道。十年間,古商道由藏在深閨到逐漸被人熟知,如今已成為金牛鎮的文化符號之一,讓人頗感欣慰。只不過,對古商道的研究與保護,在金牛當地仍處於初級階段。

古商道從何而來,去向何方?承載著多少歲月的繁榮與滄桑?依然成謎。

現年70歲的村民劉明金介紹,古商道貫通鄂贛,從金牛鎮出發,取道咸寧,一直通往江西省武寧縣、修水縣,總長約100餘公里。

在當地,由古商道車伕總結出的指路諺語,依然被人銘記。經東楚晚報記者進一步考證,諺語為:“一出金牛楂樹山,幹港梅田石馬灣;黃沙鋪雞口山,大畈富有雞口灘,橫石潭、九宮山,翻過九宮到船灘。”

諺語由黃石、咸寧、江西三地地名串聯而成,大致勾勒出古商道的走向和線路。從地圖上看,古商道呈直線連接湖北、江西,繞過險峰,從幕府山脈鄂贛邊界的平坦之處進入江西。

8月22日,東楚晚報邊界行報道組穿過上馬墩,徒步進入咸寧境內,沿路追訪古商道,一段塵封在歷史長河中的記憶逐漸清晰。

金牛古商道上的歷史足音 古道之謎

古道上的青石板散落田間

千年轍痕清晰可見

離上馬墩百餘米,有一丘陵,當地人稱之為“巫山”。

巫山分水嶺也是黃石與咸寧的交界處。

“分水嶺中還有一個無字碑,翻過無字碑就到了咸寧地界。”劉明金說,無字碑作為地界被人熟知,但實際上,它是古商道的印記。

從巫山往咸寧方向走,古商道越來越明顯。

穿過一段茂密的雜草叢,十餘塊青石板映入眼簾,青石板連接成道,呈直線向前延伸。石板道寬約1米,中間有一道深達10釐米的車轍印。

“這就是古商道。”劉明金說,在他記憶中,年幼時,這條古商道每天都有大量的“狗頭車”,即一種獨輪推車打此經過,24小時不停歇。

車裡裝的貨物有從江西山裡運出的火紙、竹木製品、茶葉等;也有從金牛鎮運往江西的日常用品。貨物在金牛鎮上集散,有些還會在虯川河畔裝船,然後取道梁子湖,經鄂州樊口進入長江,運往全國各地。

可惜的是,在興修水利和村民蓋房修樓的浪潮中,不少青石板要麼深埋水底、要麼作為石料用於房屋修建。

劉明金曾覓得數塊石板,但也只是置於門前草叢之中,任歲月洗刷。

“上馬墩曾經是古商道上的一處‘官亭’,諸如廟蹬、金家鋪、徐家鋪等,都屬於供商旅歇息整頓的場所。”劉明金說,古商道繁華時,沿路每隔數里有茶亭。茶亭多以“鋪”為名,有些則以“廟”代亭,商旅們在茶亭中避雨、休整、補給。

如今,行走在高低不平的羊腸古道上,已不見往日塵世的喧囂和繁華,山村顯得單純而安靜。望著古道旁的淳樸人家和飽經歲月滄桑的舊式建築,整個山村似一幅濃郁的風情畫。

金牛古商道上的歷史足音 古道之謎

古道承載著歲月的繁榮與滄桑

往來貿易鑄就古道輝煌

金牛鎮文聯副主席、76歲的鄒克強曾完整地走過古商道。

他介紹,上世紀30年代,他的父親曾在金牛東街開設布鋪。不久,日本人進入金牛,父親的布鋪被戰火毀於一旦,生意不得不中斷。

為了謀生,1945年前後,鄒克強的父親攜帶家眷,從金牛出發,沿著這條古商道一直走到江西船灘。“走了兩三天!”鄒克強說,到江西船灘後,父親依然經商,但同行的老鄉中,有人甚至走到了更遠處,直抵贛南。

“可以說,是往來貿易鑄就了金牛古商道的輝煌。”他說。

《湖北通志》記載,“金牛鎮歷史悠久,隋唐時,就有集市貿易。南宋寧宗嘉定甲申17年(公元1224年)朝廷曾數次商議升金牛鎮為金牛縣,未果。明朝初年,朝廷按縣制委派百戶戍守。清在金牛設立巡檢司署。”

從地理位置來說,金牛位於大冶、鄂州、咸寧、陽新等邊界處,自古便是商品集散地。周圍百數十里地的商人紛紛在此行商,素有“五縣通衢”“小漢口”等美譽。

過去的金牛市場以糧食、苧麻、竹木、土紙轉口貿易為主,商賈雲集,市場繁華。

有資料顯示,民國26年(1937年),大冶地區僅有商戶1021家,金牛鎮就有554家。侵華日軍侵佔大冶期間,整個大冶地區僅剩商戶300家,金牛鎮佔了98家。

再往前追溯,清朝初期,金牛商人在本省的蘄春、浠水、英山、羅田、陽新、武漢,安徽的安慶、霍山、六安,河南的明德、商丘、周口,江西的南昌、九江、修水等地經商,結成金牛幫,各地設有幫會機構,一呼百應,聯成一體。

另據金牛鎮文化館館長歐陽軍介紹,在金牛鎮周邊,古商道還有數條,其中包括由陽新三溪口入境的古商道、由咸寧高家鋪入境的古商道以及水道虯川等。

金牛古商道上的歷史足音 古道之謎

矗立在小山包上的無字碑,是黃石與咸寧的分水嶺

或與清代經濟格局有關

從金牛鎮秦畈村到咸寧廟蹬、江西船灘的古商道究竟是建於何時、何人所建?

如今,答案已難以考究。

《金牛志》記載,歷史中,金牛曾出現過短暫的“金牛客走江西”浪潮,金牛人經古商道前往江西武陵、修水經商,影響甚廣。“由這些先輩商旅走出來的商路,被稱為古商道。”歐陽軍解釋。

東楚晚報邊界行報道組走訪發現,在古商道周圍,富豪頻出。如,現處咸寧市咸安區的湯堖村當鋪金灣,原屬金牛鎮管轄。村莊之中,有一處“一進九重”的古民居,面積超過2500平方米。當地村民金權順介紹,房屋建於清朝,主人以販煙起家,後開有多家當鋪,在當地富甲一方。

另有資料顯示,清中葉,金牛人賀舜登於下江、上海等地設36個半典當行(當鋪);民國初年,金牛鉅商“乾元”商號,生意遍及大半個中國,擁有23萬多銀元的週轉資金。

以糧食、苧麻、竹木、土紙轉口貿易等為主,實現如此規模的資本積累,困難重重。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金牛古商道的繁榮,或與清代經濟格局有關。

金牛古商道上的歷史足音 古道之謎

古時貨物在虯川河畔集散,運往全國各地

資料顯示:19世紀中葉,漢口成為近代中國的主要茶葉集散中心,是福建、安徽、江西、湖南、四川、雲南、貴州、湖北以及河南信陽等9省產茶區的茶葉集散地。

清咸豐年間,萬里茶道受太平天國兵火影響,一度中斷數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俄商來到漢口,開始在鄂茶產地蒲圻(今赤壁)羊樓洞一帶招人包辦,監製磚茶。

經古商道進入金牛中轉的商品中,有來自咸寧、江西的茶葉。這些商品去向何方?售與何人?或許值得進一步探究。

從中部地區的地緣格局來說,明清時期,江西瓷器享譽中外、經濟發達,但江西的地形又具有很強的封閉性,除北部平原地區聯通長江中下游平原外,江西與周圍各省相接的地區皆為山地地形。

古商道連接鄂贛,再經虯川水道聯通漢口,對江西而言,不亞於一條外貿通道。

鋪滿滄桑的金牛古商道上,寫滿了舊時的繁華與時代的變遷。更多的答案,如掩埋在荒草之中的青石板,等待著被後人揭曉。

聽·金牛古道足音

看·再向邊界行之金牛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