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恪守“改制不改向” 涉农贷款余额保持辖内同业首位

2008年6月29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重庆农商行”)在改制的基础上正式挂牌成立,成为继上海和北京之后全国第三家、中西部首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

如果算上重庆市农村信用社时期,重庆农商行已积淀了6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见证和参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该行始终着力于“农”,2008年改制、2010年上市后更是充分发挥改制上市的体制机制效应,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活水”。

以“政策+金融”激活农村地区的内在效能,银政合作无疑是落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极好模式。奉节100亿元、璧山200亿元、南岸200亿元……近年来,重庆农商行与多个重庆市区县签署“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大手笔为地方提供意向性授信额度,全力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8月6日,该行又与重庆市巫山县人民政府约定,2018年—2022年间向该县新发放300亿元意向性授信额度,重点在脱贫攻坚、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域旅游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特色农业增效、构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云联烟商贷”业务推广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恪守“改制不改向” 涉农贷款余额保持辖内同业首位

重庆农商行支持重庆潼南区打造“西部绿色菜都”

据悉,自改制、上市以来,重庆农商行始终坚持履行服务“三农”天职,始终把提升服务“三农”水平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重庆农商行自身来看,80%的机构网点和员工都在农村地区,服务好“三农”,既是“责任田”,也是“主阵地”。对此,该行始终恪守“改制不改向、改名不改姓”的庄严承诺,把服务“三农”工作做细、做实、做精。

如何把金融服务“三农”工作纵深推进,不断满足农村地区日益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重庆农商行一直在尝试、一直在努力。

“城市业务反哺农村业务”“开启涉农专项服务机制”“推出三农业务倾斜考核模式”“年轻人才凭乡村振兴实绩正向调动”……重庆农商行一方面利用身处直辖市的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一方面以各项机制确保支农成效。如该行在董事会下设三农金融服务委员会,将主城区以外的31家分支行定位为三农业务分支行,且实施倾斜考核模式,将支持农户创业、农业产业化等贷款利息收入的20%直接调增支行考核利润,充分调动了分支行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下沉,再下沉”,除了建立机制保障服务“三农”之外,该行还加大普惠金融推广力度,在当地农村织就了一张金融服务覆盖大网:1777个网点、1.6万名员工、2万台自助机具,其中80%都在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80%都服务于县域;共服务客户2700万,占全市人口总数的80%。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正是具有坚定的支农兴农理念,重庆农商行近年来每年涉农贷款余额始终保持重庆同业领先地位,成为重庆地区名副其实的金融服务“三农”主力银行。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截至2018年6月末,重庆农商行涉农贷款余额再创新高,达到1514亿元,较10年前成立之初翻了两番之多,占到了该行各项贷款余额的45%。而重庆全市涉农贷款余额共计5334亿元,其中仅重庆农商行就达到了1514亿元,份额占比28%,在重庆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中排名保持领先。

“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重庆农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五年内,我行力争累计发放涉农贷款2000亿元,进一步推动信贷资源向乡村汇集。同时,力争支持1000个乡村振兴项目,发挥重点项目集聚辐射效应,全力助推重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P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