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妈妈们你们注意了!你们的宝宝是不是“咀嚼能力”不足!

在宝宝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咀嚼能力”是很多妈妈容易忽略的。因为妈妈们更多关心的是语言能力,运动能力,智力……的发展。一般到宝宝1岁多,有的甚至到了3岁之后才发现宝宝的“咀嚼能力”不足!

孩子吃饭问题一直是很多妈妈头疼的事。前几天有个妈妈问我,“我家宝宝现在2岁,现在给他吃东西,要把菜剁得碎碎的,还有肉也是要绞得碎碎的,不然那些肉末或者菜末咬不烂,他就不吞下去,直接吐了出来。如果给他一个馒头,太难咬,他只咬了一下就不要了,有时候吃着吃着还干呕。

各位妈妈们你们注意了!你们的宝宝是不是“咀嚼能力”不足!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岁多或者更大的孩子,吃辅食都是妈妈用搅拌机弄烂了给吃。妈妈总怕孩子嚼不碎食物,导致不好消化。但是,这种过度呵护的行为却很容易导致孩子的咀嚼能力没得到锻炼!反而是害了孩子。

吸吮是宝宝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咀嚼能力却需要后天的训练。如果在特定的时间内未能有规律地、有计划地进行训练,那对于宝宝未来的进食习惯、营养吸收以及牙齿发育都会有影响。所以宝宝在6个月的时候,妈妈就需要为宝宝做好训练咀嚼能力的准备了!如果你的宝宝已经有了“咀嚼能力”不足的表现,那妈妈就需要抓紧时间采取措施了!

各位妈妈们你们注意了!你们的宝宝是不是“咀嚼能力”不足!

咀嚼能力不足通常都是宝宝大一些后才被妈妈发现的,其表现形式大致分为3种:

1、除了喝奶以外什么都不吃,宝宝1岁多了,除了母乳和牛奶什么都不吃,偶尔会吃一点糊状的食物。这个时候很多妈妈想到的却是厌食挑食,很少会有妈妈注意到这是“咀嚼能力不足”!

2、吃饭时经常出现干呕、咽不下去的症状,有的时候吃吃饭宝宝就会出现干呕的症状,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后就不会干呕了。但是吃一些较软、较小的食物却不会出现干呕。有些妈妈会觉得是饭菜不符合宝宝胃口,其实这也是“咀嚼能力不足”的表现!

3、吃到硬点的食物就自动吐出来,有些宝宝凡是吃带梗的菜或者瘦肉,就会直接吐出来,完全不尝试咀嚼!如果宝宝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他已经适应了自己的“咀嚼能力不足”,并且找到了自己的应对办法。

各位妈妈们你们注意了!你们的宝宝是不是“咀嚼能力”不足!

孩子咀嚼能力得不到锻炼的害处:

孩子吃细软食物不用费力咀嚼,咀嚼肌得不到锻炼,会引起咀嚼肌发育不良。咀嚼时不用力,减弱了对颌骨的刺激,以致颌骨和牙弓不能得到充分发育。但随着年龄增长,牙齿仍在持续生长,颌骨发育慢,牙齿相对生长得快,就会出现牙齿错位、拥挤、排列不齐及其他类型的牙颌畸形和颜面畸形。食物缺乏咀嚼,直接进入胃肠道,加重了胃肠负担,久而久之,会造成胃炎等疾病。咀嚼动作少,唾液分泌就减少,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严重的可能导致贫血、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咀嚼不足可能使眼肌发育不良,也是造成近视的一个相关因素。如果上幼儿园仍不会吃硬东西,还可能被其他孩子嘲笑,影响心理发育。

各位妈妈们你们注意了!你们的宝宝是不是“咀嚼能力”不足!

宝宝咀嚼能力的发展要经过口唇嚼食、舌嚼食、牙龈嚼食、牙齿嚼食4个阶段。宝宝口腔发育的时间是有差异的,妈妈最好能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观察自己宝宝口腔发育情况,选择和调整适合的断奶食品,及时训练宝宝的咀嚼能力和习惯。 当你的宝宝长出第一颗乳臼牙时,他就能够嚼碎有一定硬度和弹性的食物了,这是建立咀嚼习惯的最好时机,妈妈千万要抓住。这时候,宝宝最希望妈妈给予的配合是:妈妈的耐心、适当硬度和弹性的食品和较充裕的咀嚼时间

4-6个月:这个阶段,孩子吃东西基本是整吞整咽,有时候吞咽时还会出现干呕,那是因为孩子的挺舌反射还未完全消失,慢慢添加糊状米粉,让孩子适应辅食,协调吞咽的能力。

6个月左右,妈妈就要开始给予宝宝糊状或泥状等奶类之外的食物,让宝宝有机会训练口腔的动作。

6-8个月大的时候,小孩可能会用舌头来碾碎食物,渐渐的就会使用牙床来嚼食物了。食物状态一般是半流质半固体的东西:菜泥、果泥、稀饭等。妈妈可以提供更为多样化的辅食,提供宝宝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以培养宝宝的咀嚼能力,并能促进牙齿的萌发。

8-9月龄的婴儿已可接受能量密度较高的成人固体食物。此时牙齿开始萌出,大家也可以给孩子吃磨牙棒/磨牙饼干,一是能缓解出牙的不适,二能刺激牙龈帮助乳牙萌出,三也能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

9-12个月婴儿已可咀嚼煮软的蔬菜和切碎的肉类,对营养素、能量需求增加,这个阶段的辅食慢慢接近成人食物,形状为半固体固体较软的食物,比如软面条、蔬菜粥、肉粥、肉泥、蒸蛋、煮烂青菜等。 大家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吃饭,给他一套小碗小勺体验吃饭的乐趣。

1岁左右营养素与能量的需求仍很大,胃容量相对较,胃肠功能与消化酶发育较婴儿更为成熟,但咀嚼吞咽和消化吸收利用食物的功能尚未十分健全。提供给宝宝长条的水果、煮过的蔬菜段或稍硬的饼干,让宝宝习惯吃固体的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