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国之宝九鼎到底去了哪里?

第一军情


关于九鼎的来历相传是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又命人采集九州所贡之铜铸成九鼎——每个鼎上都刻有本州具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川。大禹之子夏启袭位后九鼎被赋予统治象征的含义——代表夏王朝受命于天而治理九州的无上权威,此后九鼎作为夏王朝权威的象征一直持续到大约公元前1670年。商汤逐走夏桀后将九鼎迁移至商朝都城,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后九鼎也随之迁移至此。

从商代起对王室贵族的用鼎制定了明确详细的礼仪规范: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只有天子才能使用九鼎。天子在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由于中国古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用于祭祀、象征权威的九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传国宝器。武王伐纣后从商朝手中获得了九鼎并曾当着天下诸侯的面公开展示,以显示周王朝受天命取殷商而代之。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继位初期因年幼而无法实际理政,国家军政大权由其叔父周公旦代为执掌。周公旦制定了一套明晰详细的周礼体系用以规范上下秩序,在周公旦制定礼仪规范的过程中他营建了洛邑(今河南洛阳),将九鼎置于此处,然后请周成王邀请天下诸侯至此,当着他们的面由成王亲自主持祭礼,仪式结束后九鼎被安放在用于天子和上天对话的明堂之中。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的大军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周幽王姬宫湦。次年继位的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由此开启了东周时代的历史序幕。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失了岐山关中之地,而各诸侯国却在经历长期的休养生息之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统率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部队讨伐郑国,结果却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北)被郑国将领祝聃一箭射中肩膀,此战后周王室颜面尽失,已无力再控制天下诸侯了,于是中国历史进入到诸侯争霸时代。

公元前704年原本被周王室册封为子爵的楚国公然僭越称王,由此开启了春秋战国诸侯称王的先例,这其实是对周王室权威的一种否定,标志着楚国已开始有图谋天下之心。公元前606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名义攻打陆浑之戎(散居黄河南、熊耳山北之阴地,又称阴地戎,后被晋国灭),至于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观兵于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楚庄王问鼎之举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孙满见楚国国势炽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此后中国历史上就留下了一个“问鼎中原”的典故。

秦惠王时丞相张仪曾制定策略希望能夺得九鼎以号令诸侯,于此同时楚、齐等国也试图夺取九鼎。周赧王周旋于楚、齐、魏、韩之间,令其相互制约,才保得九鼎不失。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国攻占韩国重镇宜阳。大喜之下的秦武王随即带着乌获、任鄙、孟说等几个大力士前往洛邑观看九鼎。当浏览到雍州鼎时秦武王说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守鼎的官吏说:“此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秦武王却说:“既如此,当年周室先王是如何将鼎由殷商都城迁移至此的?”说完就和自己手下的几个大力士比赛举鼎。使出洪荒之力的秦武王将鼎抬离地半尺,可正当他要迈步移动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失手令鼎坠落于地,正压在武王右足上,将其右腿胫骨砸断。随行之人匆忙将秦武王扶回馆舍抢救,然而失血过多的秦武王挨到当天半夜之后气绝而亡。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终于将东周王室残存的一点政治名号也拿走了,次年秦昭襄王仿照此前夏、商、周三代的惯例试图将九鼎西迁咸阳,以宣示秦国乃天命所归,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正是在这次迁移过程中九鼎神秘失踪,从此不知去向。直到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之后出现传言声称: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时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秦始皇为弥补九鼎遗失的缺憾而命人用和氏璧打造了传国玉玺,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字样以作为皇权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新的传国之宝,遗憾的是:公元936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后唐末帝李从珂在被石敬瑭和契丹大军联手击败后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至此传国玉玺和之前的九鼎一样下落不明,尽管此后不断有人声称获得了传国玉玺,但迄今为止没人能说清存放在故宫博物院那枚由末代皇帝溥仪上交国家的所谓“传国玉玺”究竟是不是当年秦始皇用和氏璧所做成的玉玺。九鼎和传国玉玺两代传国之宝的下落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两个未解之谜。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我们知道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等九个州,为此他命人用青铜打造了九个鼎,每个鼎上都刻有本州有代表性的名山大川。九鼎铸造完成后,就被送到了夏朝都城。从此以后这九个王鼎就成为夏商周三朝的传国之宝,被视为是国家统一昌盛,至高无上的象征。然而如此世界级的宝贝,到了战国末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那么它们去了哪里呢?

要知道,后世的很多皇帝全都费尽心思铸造了九鼎,比如武则天,宋徽宗等人,由此可见九鼎无法代替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历史太过久远,关于九鼎的下落,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九鼎在东周末年时候,已成为各路诸侯王的必争之物,比如楚庄王就曾问鼎的重量和大小,吓得周王大气不敢喘,这就是问鼎中原的来历。

另据记载,战国末期,秦武王嬴荡,率领军队来到东周洛阳,围着九鼎赞不绝口,他指着其中一个鼎说:“这是雍州鼎,是秦国的鼎,我们应该把它带回去。”而守护王鼎的官员讽刺说,“这个鼎有千斤重,谁都举不起来。”嬴荡认为自己从小就力大无穷,举个鼎还不是小菜一碟,却没想到因为举鼎而导致胫骨压断,当天晚上就伤重而亡。当然秦国自然要报这个仇,在秦朝灭了东周之后,动用大量人力把九鼎迁到了咸阳,从此不知所踪了。

还有说法是,秦始皇一统六国后,非常希望得到九鼎来彰显王权。在一次南巡途中,他动用上千名士兵在彭城泗水打捞,最后连鼎的影子都没打捞到,而为了代替九鼎的作用,他命人制作了传国玉玺。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早就找到了九鼎,并把它作为自己的陪葬品,埋在了陵墓中,这种说法有点牵强,只能在未来打开秦始皇陵墓的那一天才能得到验证。于是九鼎的下落就成为困扰后世两千年的一个不解之谜。


第一军情


夏朝早期大禹时代已经开始有青铜器但器形小,而且无法将九州地图铸或刻在铜鼎上,但周朝以大禹为祖先,铸九鼎不会误传,但我认为应当是陶鼎,中国开始使用陶器距今已有二万年了,从发掘出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3000年)出土的陶器上画的画已经令人赞叹不已,陶鼎最早发现在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石家河遗址距今5000-4500年,考古年代早期为龙山文化,后期是夏早朝,原始人类通过灵巧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制作出了各种造型的陶器,并在陶器上装饰着形象各异的花纹,透露他们那原始又懵懂的图腾崇拜。 石家河出土的另一个陶器是“祖”,高度为二米多,祖的崇拜早期实质是性崇拜,最后发展为祖宗崇拜,逐步进化为用陶鼎装上食品来祭奠祖宗,古人最大数为九,那对应最高统治者用九陶鼎祭祖,层层递减,夏朝后,商代将青铜推向一个新高度,铸出大鼎,可刻出各种花纹,但夏九鼎,虽是陶鼎,应该体量也应不小,而且用彩色绘制了九州地图,一鼎一州一地图,但陶鼎易碎,末能传下来也是有情可谅!


手机用户4956637504啊


传说;古中国属于高度文明人类~进入星际时代,在领土版图周边用特殊材料制造强大能量体防御网共九个防御基地,阵守覆盖华夏九州天空和大地,也是人类最后一道天空能量体防御连网屏障~传说也称传国之宝九鼎~得到古中国人民公认华夏之主才能得到传国之宝九鼎认可启动强大能量防御抵抗类似陨石 ,小行星,核武器攻击等~到黄帝时期;黄帝本人启动过,一直流传后代越传越离谱和传说传国之宝九鼎根本不一回事。.迄今为止无人知道~中国的传国之宝九鼎到底去了哪里?


擦肩而过的世界


据说大禹建立夏朝后,将天下划分为九洲,并命人用青铜制作九个鼎分别代表九个洲。到商朝时,对鼎的使用更是有严格要求,只有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大夫用五鼎,士只能用一鼎或三鼎,因此,鼎是权力的象征,是皇室的象征,是国宝。随着朝代的更迭,九鼎也一代代传了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个个都想称王,都想得到象征统一天下的九鼎,他们认为得到了鼎,就能证明自己是天命皇子。因此后人常形容争夺政权为“问鼎”,建立政权是“定鼎”。

历朝历代还有不少皇帝如宋徽宗、武则天等人,费尽心思想要重铸九鼎,可见九鼎的重要性。

然而这鼎作为夏商周的传国之宝,到了战国末年就销声匿迹了,至今也无从得知这九鼎的下落,它们到底在哪儿?

据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九鼎就已经没了下落。秦始皇听说九鼎沉没在彭城泗水,于是派人在彭城泗水打捞鼎,却一无所获,连个影都没见着。后来为了彰显王权,秦始皇命人制作了传国玉玺代替九鼎。也有种牵强的说法是秦始皇早已经找到了九鼎,并将其作为陪葬品埋入墓中,这个说法目前还无法验证。

也许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纷乱中九鼎已经遭到了损坏,也或许被埋藏在某个君王的陵墓中长眠地下,这些我们都无从得知,只能成为一个千古之谜,等待后人去解答。


老照片


国之重器,九鼎 诚望有朝一日九鼎重见天日

大禹铸九鼎是华夏古老传说,那么

大禹是否制过九鼎?九鼎下落何处?

九鼎象征着九州是中国的代名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也可称之为至宝

有两个传说:传说一大禹将华夏分为九州,并制造出九个大鼎,将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传说二九鼎并非是九个,而是只有一个,因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简称九鼎

《墨子·耕注》: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关于鼎的故事也很多,秦武王举鼎,霸王举鼎。

唐宋均重铸过九鼎

唐武则天继位后改名为周,武周出立,政权不稳。九鼎是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类似和氏璧的传国玉玺,某认为传国玉玺和九鼎相比相差甚远。武则天知九鼎难求,遂重新铸之。神功元年,鼎成,置于洛阳明堂当中,神都鼎名永昌,高一丈八尺,容1,800石。冀州鼎名武兴,雍州鼎名长安,兖州鼎名日观,青州鼎名少阳,徐州鼎名东原,扬州鼎名江都,荆州鼎名江陵,梁州鼎名成,均高一丈四尺,容1,200石,各图山川物产于其上,共用铜56万余斤。

宋崇宁四年《崇宁1102年-1106年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取继承宋神宗常法熙宁之意》铸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内鼎中。" 宋徽宗以铜二十二万斤铸造九鼎,装饰以黄金,并仿明堂,在汴京中太一宫之南建造九成宫,内有九室,陈列九鼎。中央之鼎为帝鼎,东方为苍鼎,南方为彤鼎,北方为宝鼎,东北为牡鼎,东南为冈鼎,西南为阜鼎,西方为晶鼎,西北为魁鼎。政和七年(1112年)又铸造了"神霄九鼎",分别命名为"太极飞云洞劫之鼎"、"苍梧祀天贮醇之鼎"、"山岳五神之鼎"、"精明洞渊之鼎"、"天地阴阳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灵光晃曜炼神之鼎"、"苍龟大蛇虫鱼金轮之鼎"。

九鼎,作为中国文明时代入口处的一块里程碑,已经遗失了2000多年,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

《战国策》开篇东周策一《秦兴师临周求九鼎章》就记载了秦要侵略周夺取九鼎的故事。周人颜率有谋略,先鼓动齐国帮助驱秦,答应把九鼎给齐国,齐国来要,颜率便问齐王走哪条路,结果都不合适,还说九鼎九个,一个要用九万人,九九八十一万人方全能拉走,颜率又说:"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就不再提拉九鼎的事了。从这里看九鼎真够重的,不过一定有夸张,但从这个文献看,九鼎一定很重,还是九个。

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都雒阳问鼎之事。周显王时,九鼎没於泗水下。唐武后、宋徽宗也曾铸九鼎不过毕竟后世之物,与大禹的无法相提并论。

①《史记·周本纪》:"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次洛,使人问九鼎。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兵乃去。"

②《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③《史记·孝武本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后亦以九鼎借指国柄。

④南朝 宋谢瞻《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殇。"

⑤宋杨万里《读严子陵传》诗:"早遣阿瞒移九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寡人闻大禹铸有九鼎,三代相传,以为世宝,今在雒阳。不知鼎形大小与其轻重何如?寡人愿一闻之!"

⑦清龚自珍《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诸经有《法华》,王者之有九鼎,家业之有总帐簿也。"

⑧三国魏曹丕《与钟繇五熟釜书》:"昔有黄三鼎﹐周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详"九鼎"。

⑨《文选·陆机》:"在周之衰,难兴王室,放命者七臣,干位者三子,嗣王委其九鼎,凶族据其天邑,钲鼙震於阃宇,锋镝流乎绛阙,然祸止畿甸,害不覃及。"刘良 注:"畿甸,近国也。"

纵观中国历代史籍,关于九鼎下落的材料虽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据。

最后说句俏皮话,如果九鼎尚存无非泗水下,或者哪位大帝墓穴之下,华夏大地下面,或者已经冲入深海。

(题外话:诚望无数重宝如“传国玉玺“重建天日)

(九大镇国之宝:《国家人文历史》(原《文史参考》杂志)独家邀请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在国宝中做取舍之间的思量、权衡,盘点出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镇国之宝",挑选难度很高,争议也必定很大)

镇国之金银器:太阳神鸟金饰:三千年前的飞天梦

镇国之青铜器:利簋:武王伐纣亲历记

镇国之石刻壁画:秦石鼓文:大秦帝国的“东方红”

镇国之文献竹简:西汉《兵法》竹简:为孙武、孙膑正名

镇国之书法:《平复帖》:见证汉字流变

镇国之绘画:五牛图:重金购回的神妙绝品

镇国之工艺品:真珠舍利宝幢:北宋苏州工艺集锦

镇国之陶瓷:定窑孩儿枕:观音赐子,栩栩如生

镇国之玉器:渎山大玉海:酒瓮里的改朝换代


镹鼎


几个可能,一:西周都城镐京被犬戎攻破,被抢走。二,被东周国君融化了铸钱或者铸造成了更小的鼎,毕竟天子死的时候要陪葬9个鼎,当时周天子很穷,只好打九鼎的主意了。三:埋在秦始皇墓里了。四:九鼎本就不存在。说这几种可能有人可能不高兴,请勿骂人,都是推论!


历史的白纸黑字


九鼎先说九鼎的来历,想必大家都知道,夏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令九州的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并且将各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在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把九鼎集中在夏朝都城。

九鼎象征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记得秦武王当时就是因为举鼎(龙文赤鼎,九鼎之一),结果被砸死;楚庄王还向周王使者问鼎的轻重,意欲移鼎于楚。

商朝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

那么九鼎后来就去了哪里呢?

《史记·封禅书》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坊间传言有二:其一,周显王时,九鼎没于泗水下。其二,秦灭周后,准本把九鼎迁到咸阳,结果中途一阵大风吹入江中不见了。

真的九鼎是不见了,但是后世帝王都非常重视九鼎的象征,多次有重建,武则天 、宋徽宗都曾铸九鼎。


五味社


据史记记载,大禹建立夏朝后,将天下划分为九洲,并命人用青铜制作九个鼎分别代表九个州。

既豫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徐州!

到商朝时,对鼎的使用更是有严格要求,只有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大夫用五鼎,士只能用一鼎或三鼎,因此,鼎是权力的象征,是皇室的象征,是国宝。随着朝代的更迭,九鼎也一代代传了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个个都想称王,都想得到象征统一天下的九鼎,他们认为得到了鼎,就能证明自己是天命皇子。因此后人常形容争夺政权为“问鼎”,建立政权是“定鼎”。

在历朝历代,也有不少皇帝,如曹丕、武则天、宋徽宗等人,费尽心思想要重铸九鼎,可见九鼎的重要性。

然而这鼎作为夏商周的传国之宝,到了战国末年就销声匿迹了,至今也无从得知这九鼎的下落,它们到底在哪儿?

据史料记载,九鼎最后一次现世是秦武王赢荡举鼎,后被砸死!当时的周王害怕以后有更多的人来伺弄国之重器,更害怕自己成为丢失国器的罪人,就偷偷的将九鼎藏了起来,自此,九鼎再也没有出现过!否则,始皇帝也不会用和氏璧雕凿传国玉玺来代替王权的象征了!


再拆家吃火锅


九鼎,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自夏以来, 我国青铜工艺高度发达,传下了许多稀世之宝。但就历史与文化价值而言, 却没有一件堪与九鼎媲美。几千年来,九鼎一直被人们视为中华民族传世之 瑰宝。从器物制作的工艺美学上评价,它是一套稀世之作;从文化考古角度 分析,它是我国青铜器时代的集中代表;从铸造工艺技术上看,它标志着中 国的历史已结束了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的青铜时代。但是它的下落至今都是个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