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到底要怎麼看待「養兒防老」?

新時代到底要怎麼看待“養兒防老”?

養兒防老是一種傳統觀念。這種觀念的歷史很悠久,所謂“積穀防災,養兒防老”。儒家經典裡沒說,而是通過“孝道”這種形式表達。“養兒防老”更多是傳統生活的經驗總結。

近些年來,新觀念流行,對“孝道”和傳統父母的批判之風再次興起,養兒防老的老話再次被拿出來批判。其實批判角度一直都沒有變,就是:孝道損害健康的親情關係。養兒防老則被認為是一種過時的、落後的、甚至是“噁心”投資。親情應該是純潔的,怎麼可以投資呢?

陳志武教授就持這種觀念,他說,中國人根深蒂固的養兒防老觀念不道德。做父母的,怎麼能把自己的養老壓力拋給兒女呢?養兒女怎麼能為養老呢,這也太自私了吧。一開始的時候,陳志武教授的觀念沒有多少人接受,幾年下來,隨著女權文化和新一輩父母崛起,這種觀念倒成了流行。

給親情鬆綁,使家庭和諧,這些觀念主張我都很贊成。可是如果說,養兒防老是一種錯誤的道德觀念,我是反對的。養兒防老並不是觀念,而是一種事實。人是無法通過抹煞事實,來使自己變得道德高尚。

只要一個社會還稱得上文明,養老肯是由下一代人承擔,這是人的生理特性決定的。老人氣衰力竭,創造財富的能力降低,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要使老年人的生活得以保障,就要靠年輕人的生產。孟子曾說過,“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很顯然,只有努力發展生產,老年人才能有體面的養老生活。這些生產工作靠誰呢,當然是年輕人。孟子還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是說,把自己的老人養好了,再養別人家老人。由此可見,養老要靠年輕人,這是普遍性的規律。

很多人說,老年人可以儲蓄,花錢養老啊。這樣說是對的,但是有一個前提,即便是自己儲蓄花錢養老,也離不開當時代年輕人工作。說到底,還是要和年輕人合作。並且在現實世界中,完全靠儲蓄自養的老人,其實還是少數的。大量的養老工作,要靠年輕人動手扶助。越是養老型社會,這些勞動就越多。“介護”(陪倍看護)就是日本相當發達的一個產業。

說到這裡,就很明白了。養老要靠誰呢?還是要靠年輕人,區別僅僅在於,是自己家的孩子,還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不認為自己養育孩子,孩子最後反哺老人,這樣的模式有什麼問題。人類社會幾千年就是這樣過來的,親情始終是人類情感最穩定、最堅不可摧的情感。從大概率說,兒女是父母最可信賴、最值得託付晚年的人。養兒防老(另一種表達方式,生兒養老)是人類社會最穩定、最主流的生活方式。否定這一點的人,無疑是不誠實的。

正是主流的倫理道德規範之下,老年人的生活有保障,所以他們年輕的時候,會把目光放得長遠,多生兒女,促進生產和發展,並且還能節約儲蓄。傳統社會的父母,很少有把家庭吃光敗光,一分錢儲蓄也不留給兒女的。相反,那些不教育兒女,活著的時候任意揮霍,“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的父母,才會受到譴責。

傳統道德觀念裡,對兒女有“養老”的要求;同樣的,也對父母提出了“教育培養兒女”的要求。從經濟模式看,這對於雙方是互利的。人類文明就是這樣得以傳承。

無論反對者怎樣攻擊,舉出怎樣的個案反例,可是從主流生活看:父母和兒女的關係裡,既有親情,還負有責任,才是正常主流的方式。不信你今天看看新聞,哪家兒女拋棄父母,然後公然宣稱“父母無恩”“我當年又沒讓你們生我養我”,看看別人的反應會怎樣。我敢說,如果社會輿論對於這種人沒有譴責,整個社會就到了道德虛無的境地。

連父母養育的事實都不想承認,並且試圖推託責任,還要美化這種“沒有責任”——這種情況你會喜歡嗎?我反正是很悲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