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到底要怎么看待“养儿防老”?

新时代到底要怎么看待“养儿防老”?

养儿防老是一种传统观念。这种观念的历史很悠久,所谓“积谷防灾,养儿防老”。儒家经典里没说,而是通过“孝道”这种形式表达。“养儿防老”更多是传统生活的经验总结。

近些年来,新观念流行,对“孝道”和传统父母的批判之风再次兴起,养儿防老的老话再次被拿出来批判。其实批判角度一直都没有变,就是:孝道损害健康的亲情关系。养儿防老则被认为是一种过时的、落后的、甚至是“恶心”投资。亲情应该是纯洁的,怎么可以投资呢?

陈志武教授就持这种观念,他说,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观念不道德。做父母的,怎么能把自己的养老压力抛给儿女呢?养儿女怎么能为养老呢,这也太自私了吧。一开始的时候,陈志武教授的观念没有多少人接受,几年下来,随着女权文化和新一辈父母崛起,这种观念倒成了流行。

给亲情松绑,使家庭和谐,这些观念主张我都很赞成。可是如果说,养儿防老是一种错误的道德观念,我是反对的。养儿防老并不是观念,而是一种事实。人是无法通过抹煞事实,来使自己变得道德高尚。

只要一个社会还称得上文明,养老肯是由下一代人承担,这是人的生理特性决定的。老人气衰力竭,创造财富的能力降低,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要使老年人的生活得以保障,就要靠年轻人的生产。孟子曾说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很显然,只有努力发展生产,老年人才能有体面的养老生活。这些生产工作靠谁呢,当然是年轻人。孟子还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是说,把自己的老人养好了,再养别人家老人。由此可见,养老要靠年轻人,这是普遍性的规律。

很多人说,老年人可以储蓄,花钱养老啊。这样说是对的,但是有一个前提,即便是自己储蓄花钱养老,也离不开当时代年轻人工作。说到底,还是要和年轻人合作。并且在现实世界中,完全靠储蓄自养的老人,其实还是少数的。大量的养老工作,要靠年轻人动手扶助。越是养老型社会,这些劳动就越多。“介护”(陪倍看护)就是日本相当发达的一个产业。

说到这里,就很明白了。养老要靠谁呢?还是要靠年轻人,区别仅仅在于,是自己家的孩子,还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不认为自己养育孩子,孩子最后反哺老人,这样的模式有什么问题。人类社会几千年就是这样过来的,亲情始终是人类情感最稳定、最坚不可摧的情感。从大概率说,儿女是父母最可信赖、最值得托付晚年的人。养儿防老(另一种表达方式,生儿养老)是人类社会最稳定、最主流的生活方式。否定这一点的人,无疑是不诚实的。

正是主流的伦理道德规范之下,老年人的生活有保障,所以他们年轻的时候,会把目光放得长远,多生儿女,促进生产和发展,并且还能节约储蓄。传统社会的父母,很少有把家庭吃光败光,一分钱储蓄也不留给儿女的。相反,那些不教育儿女,活着的时候任意挥霍,“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父母,才会受到谴责。

传统道德观念里,对儿女有“养老”的要求;同样的,也对父母提出了“教育培养儿女”的要求。从经济模式看,这对于双方是互利的。人类文明就是这样得以传承。

无论反对者怎样攻击,举出怎样的个案反例,可是从主流生活看:父母和儿女的关系里,既有亲情,还负有责任,才是正常主流的方式。不信你今天看看新闻,哪家儿女抛弃父母,然后公然宣称“父母无恩”“我当年又没让你们生我养我”,看看别人的反应会怎样。我敢说,如果社会舆论对于这种人没有谴责,整个社会就到了道德虚无的境地。

连父母养育的事实都不想承认,并且试图推托责任,还要美化这种“没有责任”——这种情况你会喜欢吗?我反正是很悲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