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防老」防不住 養老目標基金解難題

30多歲的娜娜近期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養老、教育、醫療健康領域有望成拉動內需“三駕馬車”》的新聞,並配上評論文字:“養老產業和服務未來需求很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1億人,佔總人口17.3%。預計到2050年前後,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4.87億,佔總人口的34.9%。”

這則消息引發“圈友”的熱烈討論。一位今年還不到40歲的中年男士感慨:“2050年,我也從分母去到分子了。”另外一位年齡近50歲的男士亦發表評論:“養老,得從現在開始規劃和思考”。養老文章引起圈內不同年齡群的熱烈討論,揭示瞭如何準備養老日益成為中青年群體面對的問題。根據《中國養老金融調查報告(2017)》,超過六成(61.8%)的居民認為應該在40歲以前開始進行養老儲備,其中,26.4%的居民更是認為應該在30歲以前開始做好養老儲備。

傳統“養兒防老”模式受到挑戰

“養兒防老”是中國傳統的養老模式,但近幾年來,隨著家庭規模小型化、子女外出謀發展等種種原因,“養兒防老”遇到了現實的種種挑戰。

第一種挑戰是家庭規模小型化,“養兒防老”壓力大。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推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自此,中國家庭規模逐步走向小型化,有了越來越多的“421”型家庭結構,即一對夫妻上有4個老人需要贍養,下有1個小孩需要撫養,生活壓力沉重,現代家庭的養老功能也趨於弱化。一對80、90後的獨生子女小夫妻要養四位老人,即使他們有心盡孝道,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

第二種挑戰是子女外出謀發展,“養兒防老”不可行。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很多子女選擇到外地上學,並留在外地工作,與父母分隔兩地。一方面,大城市的“蝸居”沒有父母的容身之地;另一方面年邁的父母也難以習慣大城市的喧囂,往往選擇獨自在老家,淪為“空巢老人”。全國老齡委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老年空巢家庭率已達半數。這種現象在農村地區尤為明顯。

第三種挑戰是時代文化在變化,子女贍養父母的觀念淡化。“養老的重負,就如同一座大山,死死地壓在每個獨生子女的身上。我們曾是最享福的孩子,但也將是最受苦的大人。”題為《獨生子女的沉重未來》的網絡文章道出許多80後、90後的心聲,受到廣泛熱議。很多年輕人已經不再把贍養長輩當做理所應當的事,很多老年人也不再期待“養兒防老”。“行孝”的優秀文化傳統不能丟,但“養老送終”的觀念在年輕一代人心目中已經淡化。

養老目標基金成為養老新選擇

當“養兒防老”模式無以為繼,很多步入40歲的中年人群即開始規劃自己的養老生活。其儲備養老金的途徑有社保、企業年金和商業養老保險等。不過,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並不能很好滿足養老的需求。

先來看社保。在我國,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平時每月工資中有一部分被用於繳納社保,退休後可以享受相應的社保待遇,領取養老金。但社保計劃能夠提供的養老金比較有限,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2016年全國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為2362元。與當前的物價水平相比,社保只能保障我們老年的基本生活需求,無法讓我們過上高品質的老年生活。

再看企業年金,作為職工福利為僱員提供的補充養老金計劃,在我國由企業自主設立,並不具有強制性。企業年金的問題在於,覆蓋面太小,而且近年來的擴容幾乎停滯。人社部2018年1季度數據顯示,企業年金覆蓋企業僅8.19萬個,職工2336萬人。從參保職工數來看,2015年來連續三年幾乎沒有增長,創造近十年來的最低增速點。

商業養老保險是保險公司提供的一個險種。現在市面上的商業養老保險,一般要求投保人每年繳納一定金額保費,並連續繳納10到20年,然後投保人才能按月領取固定的養老金。為了確保能夠足額支付養老金,保險公司的投資通常以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產為主,追求穩定收益,因此整體收益較低。目前商業養老保險的平均年收益大多在2%~3.5%左右,但我國的通貨膨脹率近年來一直保持在6%~8%的水平。

從海外市場的發展經驗看,藉助養老目標基金實現個人儲蓄養老的模式發展非常成功,已在美國、英國、香港、智利、墨西哥、秘魯等國家和地區的廣泛應用,很多國家甚至將其作為默認投資選擇產品。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而社會養老體系仍面臨不均衡、不充分等問題,養老目標基金採用多元資產配置策略、嚴格控制回撤、規範投資運作,能夠為個人養老投資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可有效滿足居民養老資金保值增值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