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報導(三):18號線,浦東化的楊浦

18號線,北上淞南,南下航頭。途徑大學城、五角場、花木、聯洋、張江、御橋、周浦。

上篇我們提到,18號與15號都是縱貫線。不同點在於,18號過江串聯兩岸,把產業與住宅的觸角擴張到兩岸。

這就決定了18號線的樓市,與14號、15號有大大不同。不同點在哪兒?我們還是按“房價=產業+地鐵+親水平臺”說起。

浦西段,寶山和楊浦。

自鋼貿一蹶不振後,寶鋼的沒落在所難免。成也蕭何敗蕭何,寶山靠寶鋼風光,但也在商務、高新產業崛起後,逐漸失色。

如今的寶山,更像是一座旅遊城。美蘭湖、顧村公園、長灘,這些地方可聚集大規模的旅客。沒辦法,產業資源僧多粥少,沿外灘濱江一代都在爭搶金融公司,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楊浦的發展,則另一番景象。上輪規劃的五角場副中心,建設非常成功,但高新產業方面,始終很難追趕張江、漕河涇。濱江開發帶,與北外灘一比,遜色不少。

楊浦和所有老城區一樣,配套完善,交通發達,但昂貴的改造成本令本區滯後新城。

所以,住在寶山、楊浦的市民,上班要麼市中心,要麼浦東。18號線的通車,只會加劇這種現狀。

地鐵報道(三):18號線,浦東化的楊浦

浦東段,張江。

下一輪規劃中,張江的地位不容置疑。上海打造全球科創中心,成敗就是張江,好比陸家嘴對標全球金融中心。

趨勢上看,張江的一畝三分地,已經不能滿足政府對它的期望。擴張,承載更多空間,是一種必然。張江的擴張之路,就在御橋。

御橋有多重要?位置上靠近前灘,毗鄰張江,11號線與18號線在這裡交匯。如今恆大建材清場,御橋的前景不言自明。

科創中心在上海,浦東有張江、御橋、臨港,浦西有漕河涇、紫竹、桃浦。產業高地是人才高地,理工男有漂亮的流水,對房子的品相、地段有著強烈的執念。張江的樓市效應,早已溢出到唐鎮。

上述地段還有個共同點,都在朝“商務+科創”的方向發展。張江、御橋結合前後灘,漕河涇旁是徐匯中城,紫竹被划進莘莊南範圍,桃浦搭檔真如副中心。

唯有臨港,至今是塊摸不著頭腦的地方。

18號線的樓市,在服務科創的基礎上,分為三類:上車、改善、宜居。

上車是兩個終點,淞南與航頭,這符合所有地鐵線的末尾上車論。航頭之上的周浦,也是人才上車的選擇。

這些年,周康航成了熱門板塊。周浦地王的熱炒外,新盤扎堆於此也是重要原因。

改善區域,聯洋和花木。科創人才在這裡置換,其實陸家嘴的金融人才也是。如果是介於上車和改善之間,御橋是最理想的區域,前提是軟件園還未成熟。一旦成熟,御橋會是第二個張江。

宜居板塊,東外灘。有親水平臺的地方,價值更加突顯,何況平臺還是黃浦江。

上期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