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吼叫型父母,別讓孩子成爲那隻流淚的蝸牛

導語:不做吼叫型父母,別讓孩子成為那隻流淚的蝸牛

昨天晚上,陪孩子玩時,忍不住又朝兒子大吼大叫了。兒子今年四歲,正是“三歲四歲狗都嫌”的年齡,每天都會為他層出不窮的想法折磨的我耐心耗盡。

不做吼叫型父母,別讓孩子成為那隻流淚的蝸牛

晚上他掏出來一個小盒子,自己把杯子裡的水倒進去一點開始玩,然後趁我不注意又往裡吐了一口唾沫……瞬間我的火氣蹭蹭蹭的就上來了,忍不住吼了他,看到他耷拉著腦袋不說話,我又有點後悔。

夜裡孩子睡著後,我無意中看到了一首詩,來自一個繪本,這首詩的名字叫《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

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彿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

喘著氣,往前爬……

…………

不做吼叫型父母,別讓孩子成為那隻流淚的蝸牛

看罷,我心內觸動很大,確實,孩子是慢慢養大的,不可能一瞬間就能達到父母的要求,滿足家長的期望。養育孩子的過程就跟牽著蝸牛散步一樣,你著急,你怒吼,你打罵,非但不能讓蝸牛爬得更快,反而還會嚇壞他。

教育孩子時,大發雷霆,企圖用父母的“權威”來壓制住孩子,用父母的暴力來讓孩子屈服,這都是不明顯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用語言的力量還教育孩子,俗話說,“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話教,三等人用棍棒教”,別讓孩子成三等人,別讓他變成一隻流淚的蝸牛!

不做吼叫型父母,別讓孩子成為那隻流淚的蝸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