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炮勸生,添丁破產……生育亂象迭出,這讓中國人怎麼敢生?

上個星期寶君推了一篇《中國出生人口雪崩》的推文,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不少寶親主動在後臺留言分享自己的看法。

其實,2017年人口數據不佳,出生人口數量和出生率雙雙下降,已經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情了。專家學者們的每次解讀都不忘強調人口萎縮對社會與經濟的危害。

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生孩子了?今天我們不妨深入一下,從4個小故事來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第一個故事:嘴炮式勸生

1969年出生的上海人梁建章,在公眾面前一直有兩個身份:一個是互聯網企業攜程網的創始人,另一個是積極提倡生育的人口學者。第一個身份為他賺到了億萬財富,第二個身份給他攫取了無數聲譽。

在2007年,梁建章便功成身退,公司業務扔給一起創業的範敏,自己逍遙地去斯坦福大學讀經濟學博士了。

拿到博士學位之後,梁建章在媒體上的發言,幾乎全部與人口學有關。一方面,他頻繁與頂尖人口學者發表專著和論文,併兼任北大光華的教授;另一方面,他衝到輿論最前線,為放開生育管制而奔走呼號,變成提倡二胎的代言人。

對於這種轉變,有著名商界大佬如此評價:梁建章對社會的貢獻遠大於創辦一個攜程網。但凱歌並未奏響多久,接下來發生事件就教梁教授重新做人。

2015年,響應全面二胎政策的攜程,給員工配套了具備日託功能的親子園。2017年11月,親子園爆出老師給孩子喂芥末的視頻,攜程的程序員悲憤地寫到:“我在樓上寫代碼,你在樓下虐我娃。”

此後的事情便眾所周知。這件事的諷刺意味在於:一個提倡多生多育的學者兼商人,擁有無數的資源和財富,都不一定能保證照顧好自己公司員工的孩子,那些嘴炮勸你多生的專家和學者,有考慮過如何幫你養嗎?

嘴炮勸生,添丁破產……生育亂象迭出,這讓中國人怎麼敢生?

父母勸你生孩子,通常還得承擔給你出錢幫你看孩子的責任,但在互聯網上勸你多生孩子的專家和學者們,一副觀音送子的模樣。

他們動動嘴皮子的成本為零,動則曉之以國家大義,靜則論及社會之利益;卻從沒有顧忌過現代人承受著多大的社會壓力。

2017年人口出生率公佈之後,諸多人口學者,都對低於預期的數字大跌眼鏡,他們進行了連篇累牘的解讀,字裡行間的充斥著黑人問號:

為什麼你們不生?

為什麼你們不生?

為什麼你們不生?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寶君甚至可以直接用上星期寶親們的幾個回覆來回答。

第二個故事:破產式添丁

湖南人歐建新出生於1975年的五一勞動節,父母都是農民的他,從小學習成績優秀。1994年,他順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進入工程系統專業學習,1998年本科畢業,先是去了株洲一家研究所工作,2001年,他跳槽去了日後被萬人敬仰的深圳華為。

歐建新在華為完成了作為中產的基本積累,2005年,他與妻子在南山區買了一套90平米的房子。

2009年,歐建新辭掉了工作,全職去南開大學讀MBA。畢業後,他重新做回老本行,加入了老東家華為的對手-中興通訊工作。

根據日後他妻子丁豔的描述,2017年他的收入是30萬/年,對於一個2001年就加入華為的IT工程師來說,這是個相對比較低的數字。

但他們在南山區房子的按揭早已還完,妻子也有20萬/年的收入,所以歐建新30萬的年薪仍然可以維持一家的中產生活。

為了趕上深圳日新月異的房價,他們還在東莞松山湖買了一套房子用來投資,月供9000元。加上一個孩子的開銷,家庭收支的那根弦,緊繃,但並不會斷裂。

2016年,歐建新和妻子生了二胎。

新生嬰兒,奶粉尿布早教得跟上,需要錢;

兩個孩子,親子生活計劃外消費,需要錢

四個老人,養老看病來深圳探望,需要錢;

八口之家,吃喝拉撒的生活開銷,需要錢。

事實上,第二個孩子帶來的,不僅是作為父母的喜悅,更是某種無形的壓力:緊繃欲斷的家庭開支,已經不允許職場上出現任何一點挫折。作為妻子眼中的“經濟支柱”,歐建新已經如履薄冰,容不得踏錯半步。

但事與願違,2017年12月,歐建新所在的中興網信公司大規模裁員,42歲的他被公司勸退。此時,如果選擇主動降低自己所謂中產的生活標準,並非不能挺過去這道坎。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敢於面對“中年返貧”,歐建新顯然已經失去了繼續扛下去的勇氣。

12月10日,他從公司研發中心大樓上一躍而下。

一個多月後,中國2017年人口出生數據公佈,出生人口和生育率雙降。無數媒體在解讀此條新聞時,引用了一句流傳甚廣的話: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

這句話貌似是一句總結,本質卻是一句警告,但已經撒手人寰的歐建新,並沒有在該聽到它的時候聽到。

嘴炮勸生,添丁破產……生育亂象迭出,這讓中國人怎麼敢生?

第三個故事:碎鈔式教育

2017年7月,一篇名為《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作者在文章裡描述了她的一位閨蜜,月薪3萬,而且有老公搞定家庭支出的大頭,所以日子滋潤無憂,只需管好自己和孩子的日常花銷即可,本來日子逍遙快活,但卻突然陷入慘兮兮的狀況,只因為:孩子放暑假了。

孩子的暑假花銷如下:

10天美國遊學:20000元

平時阿姨照看:5000元

鋼琴考試培訓:2000元

游泳報班費用:2000元

學而思報名費:6000元

作者的閨蜜一核算,總共三萬五,比自己的稅前月薪還高,於是感慨孩子簡直就是碎鈔機。而且,更讓她感到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實,不花吧,對不起孩子更不踏實!”

這篇文章刷屏之後,有很多人批評這位媽媽太矯情,“沒有3萬月薪難道孩子暑假就不過了?”但更多的人,通過各種途徑紛紛留言,講述屬於自己的碎鈔機故事。

更有甚者,煞有介事的統計出“中國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在該榜單上,北京奪得頭籌,上海的水平與之相差無幾。

嘴炮勸生,添丁破產……生育亂象迭出,這讓中國人怎麼敢生?

除了最後一段用成本除平均收入比較扯淡之外,上述統計基本與實際感受差不多。除此之外,一線城市的單個兒童養育成本,也有人用另外的統計口徑,得出類似的結論:

窮養:85萬

正常:240萬

富養:800萬

如果有人問:"能給孩子少花點兒嗎?"這時大部分父母都會頹然地告訴你:"當初沒孩子的時候,我們也是這麼想的,但等你有了孩子,就會跟我們現在一樣兒一樣兒的。你生你也花。"

除了碎鈔之外,“贏在起跑線”上的教育模式,也越來越多地粉碎家長的時間和精力,比如去年底刷屏的這幅照片。

類似《月薪三萬》和家長學奧數這種內容,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刷屏,成為“看了後不想生孩子”系列連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這些連續劇的恐嚇之下,艱難地做出瞭如下決定:

養娃不如養蛙

第4個故事:焦慮式育兒

這是去年8月份在微博上瘋傳的一個帖子,內容是某手機APP上有人展示講了自己侄子如何吐槽父母,被轉發2萬次,評論也有1萬3千條。

嘴炮勸生,添丁破產……生育亂象迭出,這讓中國人怎麼敢生?

關於這種孩子,如果你問網友對此的看法,大部分人都會說:孩子看的很透徹,只不過說話太直白而已。但如果你再問:你願意自己的孩子成為這樣嗎?絕大多數人都堅決搖頭。

寶君的一個學長,有了一個上小學的兒子,夫妻二人又決定懷了二胎,事前沒跟老大商量。結果兒子知道後大哭大鬧不同意,在家到處摔東西,本來以為哄哄就過去了,結果孩子居然說出“不想讓別人以後跟我分房子”這種話,朋友聽了氣的差點兒動手。

當中年男人在焦慮自己的收入職位房子車子時,孩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孩子有這些想法,責任並不在他自己。在一個精緻利己的醬缸中長大,怎可能不耳濡目染?只不過,當孩子的天真可愛被焦慮利己所代替,你還喜歡的起來嗎?

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焦慮也是。

4個故事講完了。出生率下降背後的邏輯,都可以在這四個故事中尋得蹤跡。所以,假如依然沒有實質性的物質激勵和社會風氣的大幅改變,要想扭轉生育率下滑的趨勢, 怕是並不樂觀了。

作者 | 戴老闆

來源 | 飯統戴老闆(worldofbos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