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三大案之移宮案

明末三大案之移宮案

“移宮”,字面意思指的是將某些人從皇宮移出去。移就是移走,帶有趕走、掃地出門的意思,宮指的是乾清宮。概而言之,移宮案的故事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將李選侍從乾清宮趕出去。

朱由校,明光宗朱常洛的長子,在他的印象裡,他的童年悲慘而無助,他的父親膽小怯懦而且每天戰戰兢兢,為了爭奪皇位整天和大臣議事顧不上疼愛他這個兒子,所以他對這個父親也沒什麼太深的感情。

他的母親,叫王才人,是父親朱常洛的一個妃子,性格膽小懦弱。在他七八歲大的時候,他的母親竟然被父親的寵妃李選侍凌辱欺負至死,而他父親,竟沒有責罰李選侍,而是讓李選侍負責養育他,可想而知他的日子在李選侍的魔爪之下是多麼的難過。才幾歲大的孩子,長期受到虐待欺辱,久而久之,他竟對李選侍這個殺母仇人又恨又怕,進而發展到惟命是聽,聽到李選侍的名字竟瑟瑟發抖。

幸虧他得到了一個老太監的照顧,這個姓魏的老太監總是柔聲細語,給他帶好吃的、好玩的,他喜歡木頭玩具,這老太監就偷偷帶給他工具,陪他玩,陪他耍,陪他瘋。“這個魏忠賢,真是天底下最好最好的人”。在年幼的朱由校心裡,這個姓魏的老太監是全天下最疼愛他的人。

時間到了他的父親朱常洛繼位,可是才過了一個月,他的父親莫名其妙的死了,他要做皇帝了。可是皇帝是什麼?他不知道,面對殿門外黑壓壓給他跪倒一片的大臣,他害怕,他恐懼,他扭頭投進了他的“母后”李選侍的懷裡,似乎那裡才是他最安全的地方。

“皇兒乖,母后最疼你了,你看,我把你最喜歡的魏公公帶過來陪你玩。”李選侍媚笑著。

旁邊的魏忠賢笑出了花,“太子殿下,老奴給您帶來了大宮殿、大房子,您看”。說著,魏忠賢從身後變戲法似的拿出了木頭製成的大玩具。

朱由校笑了:“還是魏嫫嫫對我最好。”,“我最喜歡魏嫫嫫了。”說著跪爬到地上去玩起了玩具。

李選侍和魏忠賢對視一眼,都笑了。

明末三大案之移宮案

“太子呢?太子去哪了,誰看到了!”皇宮內亂作一團,東林黨和其他朝廷五黨這時也暫時拋開政治分歧,加入到尋找太子朱由校的隊伍中。

楊漣厲聲道:“太子乃國家儲君,應速速即位,君臨天下,穩定朝政,誰人敢藏匿太子殿下!”

左光斗也在一旁應聲道:“這麼多人,就沒人看到過皇太子嗎?”

明代大臣極為兇悍,性格倔強,在歷史上還經常與皇帝對著幹,所以在這群大臣眼裡,沒有他們不敢做的。

“搜宮!”群臣心情激憤,挽袖子擼胳膊,眼裡冒火。

另一邊,乾清宮後殿內一間房屋,鄭貴妃和李選侍正在竊竊私語。

鄭貴妃用手掩口,嬌笑著:“皇妃真細心,將太子藏匿此處,最是安全不過。”

李選侍一邊品茶一邊道:“太妃放心,咱們有太子朱由校在手,不怕那幫愚蠢的大臣不聽咱們的話。”

她又說道:“這都是我宮裡的太監魏忠賢幫我出的好主意,國不可一日無君,等登基大典到的日子到了,他們找不到太子,肯定心急如火,到那時我們挾持皇太子傳出旨意,這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位子還不是咱們倆的嗎?呵呵呵呵。”李選侍心裡得意洋洋。

魏忠賢立在一旁,老臉一繃,陰笑著道:“兩位娘娘所言極是,到那時兩位娘娘垂簾聽政,恩威並用,不愁那群大臣不聽話,娘娘文治武功,不次於唐代的武周皇帝武則天!”

什麼!聽這三人的意思,這鄭貴妃和李選侍竟想挾持天子,號令天下,跟唐朝武則天一樣垂簾聽政,甚至要做女王!難道明朝將重蹈唐代覆轍,被兩個女人把持天下。如此則天下不服,明朝危矣,中國危矣。

中國曆朝歷代,每次在歷史的緊要關頭總不缺乏大英雄,大豪傑,如宋代寇準,唐代郭子儀,明代于謙,這些真英雄總會站出來力挽狂瀾,救國家於水火之中。這個時候,明朝的英雄也出來了,兵部給事中楊漣站出來了!

明末三大案之移宮案

楊漣一馬當先,帶著諸大臣挨個宮殿查看,天氣晴朗,眾人卻都熱火朝天,渾身冒汗。

“娘娘,那些大臣都正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找太子呢。”一個小太監跌跌撞撞,闖進宮門露出一臉驚恐向李選侍稟報。

太子朱由校正在聚精會神的和魏忠賢拼一堆木頭玩具,被小太監這刺耳的聲音嚇了一跳,木頭房子嘩嘩的塌了。

“母后,那群人是在找我嗎?”朱由校看見房子塌了,哭著說。

李選侍陰沉著臉,對那太監吼道:“不開眼的東西,誰讓你在太子面前大吼大叫的。”魏忠賢給旁邊一個約莫三十多歲的中年宮裝婦人使了個眼色,那婦人會意的點點頭,拉著朱由校的手,“太子,跟我來,我讓你吃奶奶。”朱由校聽了,轉啼為笑,順從的拉著婦人的手走了。

那婦人就是朱由校的乳母,名喚客氏,長相嫵媚,年齡大約比朱由校大十多歲。皇太子朱由校從兒時起,就被客氏餵奶撫養。“移宮案”之後,朱由校被群臣擁戴繼位成為皇帝后,他仍對客氏極度迷戀,兩人之間或許還存在某種淫亂的關係,客氏一心淫穢後宮,為皇帝進獻大補之藥,以乳母之名引誘皇帝,並且在朱由校的妃子有孕後,她竟暗暗殺害或強令妃子墮胎,導致明熹宗朱由校直到二十四歲駕崩時,膝下仍無皇子繼承皇位。因此才輪到了朱由校的弟弟--崇禎皇帝繼承了哥哥的天子寶座。

簡單說下關係圖,李選侍是太子朱由校名義上的母后,魏忠賢是李選侍宮裡的親信太監,客氏是皇太子朱由校的乳母,魏忠賢和客氏之間是對食的關係,倆人互為情人,大致相當於電視劇《甄嬛傳》中侍女槿夕和太監蘇培盛的關係。朱由校迷戀客氏,對客氏言聽計從,魏忠賢通過和客氏結成“對食關係”,以客氏的男人自居,操縱皇帝,達到掌控朝政,操縱天下的目的。目前在移宮案中,魏忠賢、客氏、李選侍、鄭貴妃結成同盟,在部分太監的支持下,挾持皇太子朱由校,霸佔乾清宮,企圖利用皇帝登基之時要挾大臣,達到控制皇帝進而垂簾聽政,掌控朝政的不可告人目的,在這種背景下,東林黨與朝廷各政黨暫時放棄前嫌,團結一致,組成大臣同盟與之對抗。移宮案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明末三大案之移宮案

眾大臣在宮內搜索半天未果,都急出一身汗,大家把目光都投向了內閣首輔方從哲。

方從哲雖是浙黨領袖,但性格怯懦,謹小慎微,“唉..,大家都這樣看我幹嘛?我也和大家一樣不知太子所蹤啊?”。

趁眾人議論紛紛之際,楊漣把左光斗拉了出來。左光斗,安徽人。左副都儉史,東林黨內著名領袖,“六君子之一”,為人剛直堅毅,眼裡揉不得沙子。

楊漣低聲對左光斗道:“光鬥,你且在此處安撫群臣,我去問一人,此人必定知道太子下落。”,左光斗聽罷,疑問道:“是誰?”

“王安,他肯定知道,而且他一定會告訴我!”

“不錯,王安在內宮多年,雖是太監但極操心國事,之前就對我東林黨幫助甚多,他一定會幫助我們!”

王安是誰?明朝司禮監秉筆太監,明朝大太監之一。

王安,河北保定雄縣人,早在萬曆皇帝當政時,王安就是皇太子朱常洛的近侍親信,他同情朱由校,痛恨李選侍,更重要的是,他和東林黨人關係極佳,曾多次暗中幫助過楊漣等人。

“我等你多時了,好不容易才抽身出來!”此時,宮牆一角,王安一邊擦汗,一邊對楊漣說道。

太子在李選侍手中,就在乾清宮!

這是楊漣從王安那裡得來的消息。

明末三大案之移宮案

乾清宮可不能隨便闖入啊,這是皇帝的寢宮,如果沒有皇帝召喚,任何人不能進入,擅入者死。

群臣一時沉默了,這個時候楊漣站出來了,袖子一卷,露出手臂,大聲疾呼:“我等為大明臣子,現在天子駕崩,當盡忠報國,怎麼能懼怕一個婦人而讓天下人恥笑呢!”被楊漣一激,大臣們也都雄起了。明朝文臣集團在歷史上是空前的強大,現在皇帝駕崩,文臣們只要集合起來,在當時的中國就是最大的政治力量,無人可擋。

目標:乾清宮。

楊漣在最前面、後面左光斗、趙南星、孫如群、劉一燝、張惟賢等幾十個大臣群情激憤,撞開了乾清宮!

宮內一處偏房。

李選侍如慌亂中的小鹿一樣,可憐巴巴吧瞧著鄭貴妃和魏忠賢,“怎麼辦?張這可如何是好?”她萬萬想不到大臣們會不顧祖制,打上門來。

鄭貴妃一時也沒了主意,也是,她的丈夫萬曆皇帝,貴為天子都拿明朝文臣集團沒有一點辦法,她一個婦道人家還能怎麼辦。

一旁的魏忠賢狠毒的撇了下嘴,心裡暗道:“這兩個愚蠢的女人,一個想做太皇太后、一個想做皇太后,一點腦筋都沒有。這個時候和村裡無知的村婦有什麼區別!真是廢物!”這個時候的魏忠賢已然對李選侍存了輕蔑之心。

但他還是欠下身來,恭恭敬敬的說道::“兩位娘娘只需看好太子就好,剩下的交給老奴來處置。”

“怎麼處置啊?”李選侍如溺水之人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樣慌亂的問道。

“他們既然是打上門,那我們就攔住他們!”魏忠賢咬牙道。

楊漣等率諸大臣闖進乾清宮,殿內人聲鼎沸,只能看見明光宗朱常洛的靈柩擺在大殿中間。

魏忠賢帶著一群宦官排在靈柩四周,這些宦官都是他精心挑選出來的,平時勤於練武,因此個個人高馬大,站在一起頗有陣勢。

“各位大人,乾清宮是皇帝和選侍娘娘的寢宮,未得召見不能擅入,不知各位大人闖宮為何?何不等皇上發喪之時再做計較?”魏忠賢巧言道,試圖將諸大臣說服。

楊漣挺身而出,“你是何人?”

魏忠賢露出畢恭畢敬神色:“老奴是李選侍宮內總領太監”

楊漣輕笑道:“你不過是一選侍奴才,居然敢擋我等朝廷大臣,誰給你的熊心豹子膽!”

魏忠賢毫不低頭:“老奴受選侍娘娘之命,負責守衛這乾清宮,大明朝祖制有未得召見不得擅入旨令。各位大人還是且回,再做商議吧。”

明朝前期,皇帝為偵查耳目情報需要,利用太監設立東廠西廠,掌控百官動向,明朝後期,皇帝為對抗日益強大的文臣集團,利用太監擬定聖旨負責掌印,因此明代太監勢力極大,先後出現王振、劉謹等大太監專權。

群臣本就是文臣,毫無武力可言,面對這些人高馬大、氣焰囂張的太監群體,一時有所動搖,方從哲等人更是想就此作罷,回去從長計議。在這關頭,楊漣挺身而出,怒罵道:“皇帝在時,我等即可受召見,現在皇帝駕崩,我等都是大明重臣,為天子守靈不應該嗎?”他頓了頓,接著罵道:“你們這些太監是想株連九族造反嗎,居然敢擋朝廷大臣的路,是想受凌遲之刑嗎!莫說你們,就是你們的主子李選侍,不過區區一個妃子,莫說皇帝的一個妃子,告訴你們,就是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現在仍在,皇帝駕崩了就得聽太子的話,這叫夫死從子。一個選侍算個什麼東西!都給我滾開!”

魏忠賢臉上青一片白一片,他望望後面他帶來的那些太監,那些人臉上也都露出驚恐之色,紛紛把路讓開。魏忠賢明白,這個楊漣,已經把他的太監隊伍衝散了,這第一仗他已經輸了。

眾大臣被楊漣一頓怒斥所激憤,個個氣焰膨脹。

“給老子們閃開,你們這些不開眼的太監!”

“我乃兵部尚書,你們找死不成!”

“內閣次輔、英國公在此,誰敢放肆!”

眾太監膽戰心驚,紛紛後退,讓出了道路。

隨著諸大臣的叫喊和步步緊逼,太監群體膽戰心驚,紛紛後退。

魏忠賢眼看大事不妙,腳底抹油,溜了。

這可不是鬧著玩的,面對暴怒的大臣,鬧不好真會被活活打死,這是有先例的。明英宗時期,太監王振專權,大批黨羽附和,然而在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俘,王振被武將砍死,他留在朝廷上的黨羽在大堂之上被暴怒的大臣活生生打死,景泰帝也無可奈何,只能聽之任之。因此,熟悉明朝大臣厲害的魏忠賢狡詐的先溜了。

“快說!皇太子藏在哪!”楊漣揪著一個太監脖子怒問。

那太監涕淚俱下,眼看喘不過氣,“大人,我真的不知道啊,是真的不知道啊。”

群臣一個個擼袖子舞胳膊,紛紛逼問太監,可逼問半天,這些太監嚇得要命,可就是說不出太子在哪。

“楊兄,這些太監可能真不知道太子身在何處,這可如何是好!”左光斗急了。

楊漣滿頭大汗,他是真著急啊,從萬曆皇帝國本之爭開始,楊漣始終堅持忠君愛國,不畏權貴,這是一個遵循君臣之綱,錚錚鐵骨的正人君子,找不到太子,不早立天子穩定朝綱,就可能使明朝陷入內亂,一些有野心的軍閥可能會勾結後宮鄭貴妃李選侍等人做亂,他熟讀史書,絕不能容忍唐朝武則天的事情在明朝再度發生。

王安露面了,他躲在一塊屏風後,悄悄向楊漣招了招手,楊漣心中一動,忙走了過去,大殿一片混亂,誰都沒注意他倆。

“楊大人,遣幾個忠義大臣隨雜家過去,雜家知道太子爺在哪,雜家把太子爺哄出來後,你們在外接應,你看可好?”

當然好!楊漣暗暗感激,“一切聽王公公吩咐。”

誰說太監都是陰險狠毒之輩,縱明代二百多年,王安絕對是太監中的另類。

明末三大案之移宮案

王安,河北雄縣人(今屬雄安新區),明光宗朱常洛的伴讀太監,在萬曆皇帝國本之爭中,他堅決反對鄭貴妃廢長立幼,同情朱由校的母親王才人,對李選侍挾太子要挾朝廷極為不滿,認為這是禍亂朝綱。王安是明代東林黨人的忠實朋友,他俠肝義膽,忠心報國,一心為大明社稷著想,比後世錢謙益、馬士英這些忘恩負義、賣主求榮之大臣強上百倍。

好!就按你說的辦,王公公千萬小心。楊漣從王安的眼裡讀出了堅毅和果敢。

王安帶著楊漣幾人悄悄繞到殿後,打開一道小門,帶領眾人來到一處小院之外。

左光斗多了個心眼,帶眾人到小院外的花叢中躲了起來。

王安小聲的在門口說:“快開門,雜家回來了。”裡面的人一聽是自己人,門開了。

也是合該成事,此時朱由校正是午睡的時間,客氏並未守在朱由校身旁,魏忠賢回來後正在向鄭貴妃彙報,顧不上去瞧朱由校。

王安進小院,穿花園,走到廊下一小偏房,打開一道門,喊道:“小爺,雜家是王安。”

朱由校睡眼朦朧,正是迷糊之際,王安一把拉過朱由校,回身便走低聲囑咐:“小爺千萬莫發聲!”

朱由校懵懵懂懂的被王安拉著,踉踉蹌蹌,眼看就要到小院門口。

“王公公,你要帶太子爺去哪!”一道刺耳的女聲從王安身後發出。

王安身體怔了一下,回身一看,正是李選侍!

李選侍帶著幾個宮女正要去看朱由校,正好和王安碰個正著。

王安腦筋一轉,跪下說道:“娘娘,太子醒了要找你,雜家帶著他正要去找您。”李選侍點點頭。

“娘娘,雜家有句話想說。”王安眼看朱由校要被李選侍帶走,急了。

李選侍停下腳步:“王公公何事啊,請講。”王安此時任司禮監秉筆太監,權勢極大,遠遠在魏忠賢之上,且和朝臣關係甚好,因此李選侍也不願輕易得罪於他。

王安不慌不忙道:“娘娘,且聽雜家一言,現如今娘娘想做皇太后,扣著太子不放,此事不妥。按大明規矩,天子不就位,不能立後,娘娘就不能立皇太后,且將太子由雜家帶著交給大臣,讓他們擁戴太子登基,到時由天子親自宣佈您的皇太后地位,不是名正言順嗎,何況你本來就是太子名正言順的母后,別人也不能說什麼呀,何必和前朝的鄭貴妃攪合在一起呢,鄭貴妃有私心,娘娘需明察。”

李選侍一聽,倒也有禮理,於是放開朱由校,交給了王安。

王安起身後,做了個揖,牽著朱由校慢慢走去。

李選侍回身走到自己房中,正好碰見魏忠賢,魏忠賢急問:“娘娘,方才我去太子房中未見到太子,不知去哪了!”

李選侍道:“方才,我讓王安帶太子出去了。”並將王安一番話說給魏忠賢。

魏忠賢聽罷,跺腳道:“娘娘中計了!若太子出去,大臣扣住不放如何,咱們的籌碼就沒了!”

李選侍此時也回過神來,慌忙吩咐左右:“快!快!快去將太子和王安追回來。不管誰攔,先給我將太子搶回來!追回來重重有賞!”

手下太監們聽了,拔腿就追,王安牽著朱由校已出了小院,說話間就要被身後的眾太監追上。

“太子,回來,娘娘找您呢!”

“小爺,選侍娘娘找您回去呢!”

眾太監在王安和朱由校身後紛紛攘攘。

明末三大案之移宮案

明朝紫禁城。

乾清宮前,一群太監大呼小叫,張牙舞爪,似乎在追什麼。

楊漣等人抱著朱由校慌慌張張往前殿方向跑去,朱由校雖然只十幾歲,但畢竟有些份量,說話間就要被後面一群如狼似虎的太監追上。

在這緊要關頭,前面突然出現一人,眾大臣一看,正是左光斗。左光斗不知從哪找來一頂小轎,轎子上光彩奪目,珠光寶氣,應該是從後宮哪個妃子處抬來。

“快、快扶太子上轎!”左光斗急忙招呼眾人。

眾人手忙腳亂,將朱由校抬上轎子,內閣次輔劉一璟、大學士張惟賢、吏部尚書周嘉謨等人配合楊漣,抬上轎子撒腿狂奔。這些人都是朝廷重臣,平日養尊處優,哪裡抬過轎子,一個個汗流浹背,腳軟腿酥。

很快後面的太監追上來了,攔住諸人,為首的太監說:“你們拉少主何往?少主年紀小,怕見生人”。

楊漣挺身而出,大罵道:“殿下是天下之主,普天之下都是他的臣子,他有什麼怕見生人的呢,趕緊給我都滾開!”

眾太監不肯讓開道路,正在這相持時,楊漣的救兵到了。是一群大臣帶著烏泱烏泱的大批侍衛,原來楊漣早想到今日之事決定大明朝政,關係天下,不可將寶押到王安一人身上,他在逼宮之前就已安排好人手在宮外埋伏。這時候派上用場了,很快群臣帶領侍衛將太監隔開。這些太監眼看不妙,對面人越聚越多,人多勢眾,於是被迫撤退。

就這樣,楊漣等人把朱由校抬到了前殿文華殿上,馬上為其舉行了“正東宮”典禮,朱由校由皇太孫晉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了皇儲地位。擇日再行繼皇位大典。

朱由校受群臣擁戴,但仍需解決一事,就是將李選侍從乾清宮趕出去。為什麼必須趕出去呢?因為這個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如果沒有皇帝召喚,任何人不能在此久住。現在皇太子朱由校馬上要登基,如果不“驅李”,則可能會養子即位、養母垂簾聽政,那麼對東林黨大臣們來說,局面則不可收拾。因此必須將李選侍從乾清宮趕出去。朱由校雖然年紀較小,平時受李選侍、魏忠賢等人控制,但畢竟不傻,知道楊漣等人是為自己好。

東林黨人的強硬,令李選侍無計可施,而朱由校那邊卻有了靠山。本來他對李選侍這個養母,是又怕又恨,而楊漣、左光斗等人,確實是設身處地地為他著想,有了大臣們撐腰,他正好可以藉此擺脫這個厲害的養母的束縛,經過一番考量,朱由校終於在繼位的前一天發令,令李選侍搬家!

李選侍沒有外應,她結交的大臣被擁戴皇太子朱由校的一方將領阻隔在宮外,東林黨人逼的又緊,她無計可施,鄭貴妃等人早已跑的無影無蹤,魏忠賢被王安派人死死看住。李選侍只好收拾鋪蓋,垂頭喪氣地離開乾清宮。東林黨人的“驅李”成功了!移宮案以東林黨人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李選侍只好收拾鋪蓋,垂頭喪氣地離開乾清宮。東林黨人的“驅李”成功了。移宮案以東林黨人的大獲全勝而告終。朝政完全被控制在東林黨人之手。

明朝末期“梃擊”、“紅丸”、“移宮”三起大案宣告結束。但真的能夠結束嗎?

楊漣等東林黨人萬萬沒想到,他們千辛萬苦扶持擁戴起來的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後,竟完全倒向了魏忠賢和客氏一方。待魏忠賢晉升九千歲,掌握國家大權後,這三大案又被魏忠賢翻出來,成為他攻擊政敵的武器。平心而論,此三案本不是疑難怪案,但被宦官、後宮、黨爭摻合進來後,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沒有人想查清案件真相,因此搞得錯綜複雜,案件本身淪為了爭奪國家最高權力的工具。

說句題外話,李選侍心腸歹毒,貪戀權勢,妄圖成為明朝版的慈禧太后,但結局不錯,在楊漣、左光斗等人被迫害至死、明熹宗朱由校駕崩、崇禎皇帝上吊、李自成打進北京、清軍入關統一全國後,她仍活著,她最後去世於清康熙年間。一人經歷明朝三任皇帝、清朝兩任皇帝,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傳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