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奋斗一线,突破传统模式,西农院士创造了旱地节水新奇观

八十载春华秋实身许三农,六十年奋斗不息功泽大地。他1954年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杨凌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回顾60年的科研生涯,他认为自己走的是一条抗旱生理与旱地农业交叉、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中间人”道路,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山仑。

60年奋斗一线,突破传统模式,西农院士创造了旱地节水新奇观

理想的天然实验室

1954年山仑被分配到位于陕西杨凌的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这是一个任务性很强的研究单位,在退休年龄前,山仑每年在野外的工作时间约占全年的三分之一。

1965年春,由山仑带队,共7人被派往山西省离石县(现为柳林县)孟门公社五里后大队蹲点锻炼,同时从事水土保持科研。

当年,他目睹了大田作物从正常生长到逐渐枯萎的整个过程,看到了各类作物干旱下所表现的各种姿态。尤其是7、8月间旱象加剧,植株中午发生萎笃,傍晚表现各异,清晨不同程度恢复生长的情景引起了山仑的极大兴趣。他不禁感叹:“这是一个多么理想的天然实验室啊!”

60年奋斗一线,突破传统模式,西农院士创造了旱地节水新奇观

“因为这一年的‘意外收获’,特别是在那里产生的将植物抗旱生理研究与农业抗旱实践直接联系的初步想法,对我以后的科研道路颇有影响。”山仑认为,这是其科学生涯中的一个“关键期”。

 从生物节水到半旱地农业

随后,山仑的学术实践从研究生物节水到发展半旱地农业,并将自己定位为理论与应用的“中间人”。

1991年,山仑发表了《节水农业及其生理生态基础》一文,提出了与工程节水和农艺节水并列的生物节水理念。生物节水概念及实现途径的提出,受到学术界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在2001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召开的“中国开发节水农业国际研讨会”上,山仑对于生物节水的研究被认为是突破了传统节水观念,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会后,生物节水作为与灌溉节水、旱作节水并列的综合配套农业节水技术被纳入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之中。

60年奋斗一线,突破传统模式,西农院士创造了旱地节水新奇观

“耄耋悄至寿比天,几多辛苦化甘甜。胸中藏书三千卷,旱地节水称奇观。”60年来,山仑院士践行 “遵循科学道德,发扬科学精神”的人生格言,为我国旱地农业生理生态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欢迎大家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造,获取更多新鲜资讯,请关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招”头条号!

注:部分内容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官网、人民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