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高校火了!1天被《人民日报》报道2次,成果还登顶《科学》

坐落于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所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80余年来,一代代西农人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2018年8月20日刊发的《人民日报》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主角分别出现在了04版和20版上,而且它们聚焦的重点都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看一看吧!

这所高校火了!1天被《人民日报》报道2次,成果还登顶《科学》

这所高校火了!1天被《人民日报》报道2次,成果还登顶《科学》

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完成

《科学》杂志8月17日在线刊发一篇研究论文,报道了世界上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完成。

该论文是由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联盟协作完成,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宋卫宁教授团队,作为中国唯一参与并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的团队,完成了其中7DL染色体物理图谱构建及序列破译工作。

这所高校火了!1天被《人民日报》报道2次,成果还登顶《科学》

据介绍,相较于其他作物,小麦是唯一一个尚未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物种。因为小麦基因组体量特别庞大,是人类基因组的5倍,是水稻基因组的40倍,同时又是典型的异源多倍体基因组,重复序列极高。为了获得面包小麦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从2005年开始,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联盟将普通小麦品系“中国春”的21条染色体进行了分离,并构建了相应的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后续的物理图谱构建、细菌人工染色体测序和序列的组装与分析则由联盟各成员分担。

宋卫宁介绍说,小麦7DL染色体物理图谱构建及序列破译工作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没有经验可循,仅7DL染色体的大小,就相等于整个水稻基因组。而物理图谱构建及序列组装、分析和破译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相应的水稻基因组。在国家“863”计划和其他项目的支持下,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团队终于完成了7DL染色体物理图谱构建及序列破译工作。专家表示,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完成,可以说是获得了研究小麦的一个“密码本”,将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掌握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

创新合作 成就梦想——小麦育种合作取得成果

张正茂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工作之余,他总是牵挂着数千公里外的中国—哈萨克斯坦农业科技园。今年5月,张正茂和几位专家前往哈萨克斯坦,当他实地看到我国的小麦品种经受住了当地三十年一遇的低温冻害,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这所高校火了!1天被《人民日报》报道2次,成果还登顶《科学》

2016年1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起成立了由14个国家76所涉农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组成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并先后与哈萨克斯坦3所高校签订了科技人才长期合作协议。

哈萨克斯坦现有耕地面积3亿多亩,小麦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5%。这里的小麦无污染、品质优,但同时也存在生产动力不足、管理粗放、产量低等问题。为此,张正茂他们与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的什维钦克、加他耶夫小麦育种团队联合组建了中哈春小麦育种协作攻关团队。通过引进中国小麦品种的高产抗病基因,并采用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改造和提升了哈萨克斯坦小麦的产量和抗病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这所高校火了!1天被《人民日报》报道2次,成果还登顶《科学》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历史上,先后涌现了众多的小麦育种专家,从赵洪璋、李振岐到康振生、王辉,再到宋卫宁、张正茂,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小麦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未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会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欢迎广大学子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造,更多资讯请关注头条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