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羣里不退羣也從來不說話的人,是什麼心態?

Congratulationxp18


其實,我就是一個在同學群裡既不說話,也不退群,既不發紅包,也不搶紅包的潛水者。但是,不說話不代表不關注,群裡的消息我也會經常看一看,有時也會響應和互動一下。

為什麼不說話也不退群?如果非要說出於什麼心態,我估計每個人的答案都不相同。這就好像追問一個人做事出於什麼目的一樣。做事就一定要有目的嗎?不是!做事,有的人目的明確,有的人是率性而為,而有的人可能是瞎闖誤撞。所以,一個人既不說話也不退群,可能自己都沒思考過是為什麼。

不說話,有時並不是不想說,而是不知道說些什麼。剛加入群的時候,大家都很新鮮,也很激動,嘰嘰喳喳把離別以後的思念和回憶都傾訴完了。喧囂以後就會歸於平靜。以前激動是因為“你在他鄉還好嗎?”,現在平靜是因為“仨飽一個倒,日子過的好”。而且,大家都在為了生活、四處奔波,既沒有喜悅與大家分享,有了苦惱也不想讓他人得知。群裡每天就是不鹹不淡的工作、生活、回憶,時間久了,就像稀釋了的糖水,慢慢就變得淡然無味了。所以,很多人就會選擇潛水。

不退群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只有兩個:一是因為念及同學情誼,二是將來有可能見面。大家畢竟同學一場,這是人之一生最浪漫的時光和最珍貴的回憶,哪能隨便退群呢。但凡有點情和人味的人,也不會選擇退群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在這樣一個流動性很大的社會,人們出差和旅遊機會很多。現在雖然相隔萬里,沒準哪一天就會來到同學居住的城市。分別多年的老同學見面,那種開心和激動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溫馨提示: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同學群是一個很微妙的空間,用各懷心思來形容並不為過,總之,群內人員有很複雜的心態,我大致總結了一下,有如下幾種:

第一種:歸屬感心態。同學一場,對情感來說是很重要的一段經歷,如果退了群,相當於放棄了在內心深處曾經擁有的那段美好的同學時光。儘管很少說話,但是歸屬感會讓人默默地堅守,不鹹不淡,不喜不憂。

第二種:存在感心態。我不說話,不證明我不存在。就如同學時代上學一樣,班組裡即便有活動,有一部分同學可以不報名參與,但沒有人去指責這些同學。存在感和歸屬感不同,歸屬是對情感的表現形式,而存在感只是軀殼的表現形式。

第三種:觀望感心態。同學之間大家彼此發展的怎樣,都在相互觀望,甚至有些同學會成為標杆。發展好的,會成為大家的榜樣,這屬於勵志型的心態。持這種心態的同學,內心深處會有一種想靠近或被榜樣同學提攜的潛意識。

第四種:自卑型心態。這種心態的同學很少主動說話,你不問人家不答,你就是問,人家也是非常含蓄地回答之。自卑型總是拿自己當年或現在之短去和發展好的同學比較,這種比較或多或少能激發一個人的上進心呢。

第五種:醋溜型心態。這世界很大又很小,不管在什麼年齡段,不管在什麼空間場合,總有那麼一部分人吃不著葡萄酸的心態。在同學群裡儘管這部分人不說話,但是看到部分同學發展的比較好,而自己又不是很如意,心裡總是有點酸溜溜的,不想逃走,反而很享受這種感覺,因為他們心裡會想,總有一天,我會讓你們羨慕我。

同學群裡還有其他類型心態,屬於小眾化,就不再提了。


韓國成老師


現在微信就是一個小的社會團體,每個人都在微信朋友圈裡展現自己最優秀,最美好的一面,看微信朋友圈大概就可以瞭解一個人情況,特別有些女性會在朋友圈曬名牌包包衣服,還有一些曬豪車豪宅,其實真實情況可能是假的,只是為了包裝自己。


同學群就是一面照妖鏡,混的好的、混的不好都會在群裡展現的一覽無雲,混的好的就會在群裡活躍,原先成績好的卻混的差點只能在群裡採用屏蔽的狀態,不去關注群裡的動盪起伏,眼不見為淨。

還有一部分人因為群裡的同學都結婚了,自己沒有結婚,只要在群裡面說一句話,就會馬上成為主角,受到大家的膜拜,所以為了讓自己消失,只能保持沉默的狀態。


又有一種是混的太好了,一定要讓別人知道現在混的怎麼樣,就會經常組織同學聚會,進行一場龍爭虎鬥的攀比,看誰混的更好,而混的最差,過的最差的一定會選擇消失,做同學群裡最沒有存在感的人。

群裡充斥著豪宅、車子、票子攀比,同學群還有一個危險的信號,給那些分手已久老同學增進感情,回憶過往的地方,有一些還會發展成出軌關係,破壞原有婚姻關係。


還有一類人建同學群是為了通知自己什麼時候結婚,並告知結婚時間一定要來,幾十年不見的同學,只是變相為了收紅包。


種花兔八哥


同學群裡不退群,也從來不說話的人,是什麼心態?我就是這樣的人,我來說說我是什麼心態吧。😂😂😂😂

我是被同學拉進群裡的。我原本並非很內向那種,後來抑鬱了幾年,就變得不是很喜歡說話,人多的場合會很累。我就喜歡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待著,沒事時發呆也好,看書看電影都行。



雖然群裡聊天比現實方便多了,也比現實中聚會輕鬆很多,但我還是不怎麼喜歡說話。其實原本群裡也不會有多少人聊天。畢業多年後,同學間共同話題也越來越少,偶爾聊聊,也是一些女同學曬曬娃之類的。我這個沒娃的人,自然和她們沒什麼話題。

但又不好退出,雖然退出其實也沒人知道,可一個班也就那麼幾十個人,退出了,以後搞什麼活動聚會,發現有人不在,也不大好。

所以平時就設置免打擾模式,偶爾看看聊天,大部分時候都不發言。

總結一下,其實沒什麼特殊心理,只是本來就不大愛說話,畢業多年後,共同話題又少,就更不愛說了而已。


劇評社


經歷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加上中途調整班級,加入的同學我還剩餘八個,這還是主動退了三個的結果。

有一批人總是潛伏在各個同學群,從來不說話,一年到頭出現次數單手可數,露臉也是用表情代替,就像群裡的一個邊緣者,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個。



群裡每天都會有各種消息,實話我是設置了消息免打擾模式的,因為我隨著時間越長我是越來越對那些內容不敢感興趣了,所以我很少說話,除非有人@我。

至於為什麼?

首先,群是一個公共場合,說話時被人圍觀,對於這種被幾百人人圍觀的感覺我是受不了的,特別是在群裡問私人問題,表示堅決不回。



其次,發現每天群裡的信息總是那一部分“熟悉的人”在聊天,談的內容沒什麼營養,偶爾想插一句,發現有人時別人根本不理你。關係好的我們都是私信的。

然後,現在群裡發信息的內容廣告太多了,現在我們都有各種自的事情做,每天忙碌的情況下,我是沒心情看這些東西的。



群裡關係好的就那個,大家想聊天就會單獨建個聊天群,可以暢所欲言,不必擔心其他人的打擾。再則時間長久不聯繫,很多同學關係其實很淡了,真的找不到共同話題,索性不開口。

群裡幾十上百人,有很多和我一樣都不怎麼說話了,對於活躍的人來說這些人顯得沉悶多餘。對於我們來說,繼續呆在群裡可能就是為了記載我曾經是這班的一分子,不想退群的原因估計就是為了那一份單薄的記憶吧


小隱士


我不退群,不發和不接紅包,也很少聊天。剛開始,還有點興趣,慢慢的就寡味了!一是特討厭一些話癆,每天有事無事的上幾條,在上面刷存在感;二是一些人老轉發一些教人為人處事格言、經驗,好像活了幾十年都活轉去了;三是老看到一些養生、保健的密決,但一查實,好多卻不靠譜;四是一些危險的新聞、事件最後發現是假的。久之,就沒有了興趣,成了一個旁觀者。


手機用戶50003343773


我就是那種不退群,不說話,不發紅包也不搶紅包的那種人。

我從我自身的原因來分析一下吧:

不退群是因為不好意思退,怕同學說你這人還挺牛的,等等。還有一個原因是自己心裡還關心著老同學們的現況,隔那麼些天,會翻開看看群裡的老同學的聊天信息,都在說些什麼,所有是不會退群的。

不說話的原因就很多了,畢竟大家分開這麼多年,突然在一個群裡了,不知如何說起,只能是回憶以前,要是談到現在總感覺自己插不上話,偶爾說一句,還沒人理你,就感覺很尷尬了,索性就不說了,因為自己本身就混的不行,怕同學瞧不起。

你說我們這種不退群,還不說話的人該怎麼辦呢?很糾結的,只能維持現狀了


一路向北--k


沒有可說的話題。,又不好意思退群,索性放到那裡吧。同學聚會聚一次失望一次 。比如最近一次聚會,聚會後才明白,有個女同學從澳洲回來,於是要聚會,AA制。喝到最後組織者和澳洲女抱到一塊了,原來人家高中時有一段情。頓時感到我們都是捧場的。還有一位女同學某大學退休教師,曾是我們小學同學,從千里之外趕來聚會,可想而知是人家是多麼的期待。結果這次聚會後回去就退了群,而且把自己所有的信息全都屏蔽了。同學聚會本來應該是最無私無慾,最乾淨的的事情,有多少美好的回憶在這裡追隨,架不住組織者的別有用心或心智素質都無能為力,變成了炫耀,納垢,酗酒,甚至罵人的場所,亂哄哄,容不下安靜的說話。結果,一般都是真正來重溫同學情的都早早離場,剩下的鼎銘大醉,摟摟抱抱。當然不能一一去抨擊同學聚會,聚會和聚會不一樣的。好的同學聚會都會欣然參加的,包裹同學群,不會無緣無故的潛水的。


西沉花語


這是昨天我們初中同學群裡的發言截圖,群主招呼大家臘月二十七(也就是今天)聚會,參與者主動依次報數。

響應者寥寥,最後的數字停留在“5”上,群主不得不心酸的宣佈聚會取消。



這個群是去年剛剛建立起來的,成立伊始,氣氛非常活躍,連當年最刻板最不愛發言的同學都拼命說著俏皮話。

大家撫今追昔,嗟嘆歲月無情,好像初中那三年才是是今生最美麗的時光。

趁熱打鐵,去年的臘月二十七,我們舉辦了第一次同學聚會,起初報名人數眾多,基本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概率,最後落座的時候,也就百分之二十多一點:十五名同學。

即使這樣,大家還是很快從陌生的熟悉人變成很熟悉的人了,個別男女同學之間甚至說起了葷段子。

最後,大家依依不捨的話別,約定明年再聚,不見不散。

僅僅一年的光景,群裡除了偶爾幾個比較活躍的人發幾句言,基本沒有動靜。

也可能大家都在忙著掙錢養家,也可能只是靜靜地潛水,不願一言。

人到中年,也許大家不約而同有一種“打死也不說”的默契。


田獲三狐


有些人,上學的時候就靦腆,話比較少,在同學群裡也一樣默默潛水。但是,潛水不等於不關注,不說話不等於不存在,不說話也不等於沒有歸屬感,僅僅是個人性格使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