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8讲 湖心亭看雪

第8讲

西湖游乐——《湖心亭看雪》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8讲 湖心亭看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西湖的赞美从未停止过。唐有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写西湖之春。宋有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西湖之夏。而明有张岱《湖心亭看雪》写西湖之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张岱是怎样写西湖的美景的。

二、知识讲解

原文: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考点1 借注释,把握文章大意

注释:

(1)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2)俱:都。(3)绝:消失。(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停止,结束。(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10)惟:只有。(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13)而已:罢了。(14)毡:毛毯。(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16)拉:邀请。(17)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19)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20)及:等到。(21)舟子:船夫。(22)喃喃:低声嘟哝。(23)莫:不要。(24)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25)更:还。(26)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有力的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应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注意】:在分析作者的主要思想感情的时候需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在作文时的背景进行。

本文中第一段通过对作者独自一人去赏景,以及作者所见之景一片苍茫,写出了作者对于人生渺茫的感概。有写再这样的景物之中,只有一人、一舟、一长堤和以轮廓,表达了诗人内心淡淡的愁绪。

第二段写作者到了湖心亭之后被与他一同游览观雪的"知己"所邀同饮的事件,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再写离别时船夫对我说的话,侧面烘托出了作者与知己分别时的惋惜。

前后两件事的对比,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应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考点2 一词多义

是:

1. 是日更定:这,代词,指第三天

2. 是金陵人:表示判断"是"

一:

1. 上下一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2. 长堤一痕:一道痕迹,一,数词

3. 一芥:一棵小草,一,数词

更:

1. 是日更(gēng)定: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2小时。

2. 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白:

1.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白,白色

2. 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焉:

1.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

2. 不可亵玩焉:语气助词,啊。

绝:

1. 人鸟声俱绝:断绝,绝迹。

2. 绝类弥勒:极,非常。

3. 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无论是古代含义还是现代汉语都会存在,是因为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等造成的。所以在记忆一词多义现象时可以使用推理,迁移等方法进行灵活记忆。切忌死记硬背。在文言文中,最好是将词语放在语境之中进行翻译,所得出的语境意就是最准确的。

考点3 描写角度

描写景物的角度:

1. 远近:在观察景物是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按照由远及近,或者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描述。

2. 动静:一部分写动景,一部分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者是以动衬静。

3. 声色: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无论是在景物描写或者是记事的文章之中都可以用。

4. 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物

5. 仰俯:属于空间顺序之中的一种手法,作者在进行景物观察时如果所观察的景物比较高,或者是景物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就可以使用俯视、仰视这样的角度进行描写。

听觉、以声衬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紧承开头。只此二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嗦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

由远及近、视觉:"雾淞沉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上下一白"之"一"字,是形容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

白描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三 、例题精析

例题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湖中人鸟声俱绝( ) (2)余一小舟( )

(2) 拥毳衣炉火( ) (4)独往湖心亭看雪( )

(5)雾凇沆砀( )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7)客此( ) (8)及下船( )

(9)惟长堤一痕( ) (10)舟中人两三粒而己( )

【参考答案】(1)消失(2)第一人称代词,我(3)鸟兽的细毛(4)前往(5)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6)强,尽力,勉力,竭力。(7)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8)等到(9)一道痕迹(10)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记忆,做题时结合语境进行答题。

例题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8讲 湖心亭看雪

【参考答案】更:(1)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2小时。(2)更,还(3)还,还有。白:(1)白色(2)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3)说明,告诉,陈述。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现象,所以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不断总结的习惯,把所有的一词多义现象都进行总结记忆,那么在遇到题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

更:读gèng时译为(1)又。例: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复,还。例:而西人更有油画。(3)再。例:劝君更尽一杯酒。(4)更加。例:今日拒之,事更不顺。(5)另外。例:愿足下更虑之。读gēng时译为(1)轮流更替,交替。例:使将士更休。(2)更换,换。例:使史更敝衣。(3)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2小时。例:夜夜达五更。(4)经过。例:更二万年三万年而革亦可也。(5)更改。例:改了姓,更了名。

白:(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2)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例: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3)又如:雪白(像雪一样的洁白);白衣(白衣人。古代未仕者穿的白衣)(4)纯洁;代表清流贤正。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5)又如:白心(使心得以澄明清静;指洁白明静的心)亮;明亮。与"暗"相对。例: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6)又如:东方发白;白日鬼(指日间公然招摇撞骗的人)一无所有。例: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7)又如:白文(不附加注解的书本正文;俗称"阴文",碑文或印文虚白的部分);白手起家(自食其力而没有任何凭藉依恃而创建家业);白社(无人祭祀的土地庙,亦指荒无人烟的家乡);一穷二白。(8)汉字的字形写错(如笔画错或误写为同音异义的字)的或字音读错的。如:念白字;写白字。(9)显著。例: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10)真诚;坦白。例: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11)观点或行动极端保守或反动的。例:白军;白匪。(12)古时罚酒用的酒杯。也泛指酒杯。例: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虞初新志》。(13)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例:独白;对白。(14)地方话。例:苏白。(15)指白话,跟"文言"相对。例:文白夹杂。(16)姓。例:白起,小竖子耳。——《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17)清楚,明白。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高启《书搏鸡者事》。(18)表明;说明。例:吾将以死白之。——《吕氏春秋·士节》。(19)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20)禀告;报告。例: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柳宗元《童区寄传。(21)上告;控告。例: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22)使…白。例: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23)白白,平白。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红楼梦》(24)单单;只是。例: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25)竟。与"不"连用。例: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例题3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参考答案】D

【解析】D选项之中作者用舟子的喃喃自语结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这是一种侧面描写。通过对于舟子的语言的描述表达了作者与知己分别时的惋惜之情。

例题4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1、 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2分)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1分)。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1分)。(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解析】甲文中是写三峡之景的。划线句子描述的是秋天三峡的景色。通过对于猿长啸的描写凸显了山谷之景,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中写的是西湖冬天之景,通过对于下雪之后湖上没有人声也没有鸟声的描写,突出了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表现出了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

四 、课堂运用

基础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A.余拏一小舟( ) B.上下一白( )

C.客此( ) D.及下船( )

【参考答案】A.携、带,B.全、都,C.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D.等到

【解析】这个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于课文之中重点实词的记忆,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客"属于词类活用现象,名词用作了动词,在这里译为客居。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而: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宋无罪而攻之

C.是:是日,更定矣 是进亦忧,退亦忧

D.其:问其姓氏 其如土石何

【参考答案】C

【解析】A选项中"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焉"译为"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的"焉"译为代词,它。指《捕蛇者说》这篇文章。B选项中"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而"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宋无罪而攻之"中"而"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C选项中"是日,更定矣"和"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是"都是指代词,这,这样,这种情况。D选项中"问其姓氏"中"其"是用作代词,他。"其如土石何"中"其"放在"如……何"之前加强语气,可译为又。

3.翻译下列句子。(5分)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案】(1)(2分,"绝"0.5分,句子翻译1分,语意通顺0.5分)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等声音都消失了。(2)(3分,"惟"0.5分,句子翻译2分,语意通顺0.5分)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解析】翻译的时候要注意逐字翻译,以及对于句中重点实词的准确翻译,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语句要通顺。

拔高

阅读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O分)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A.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参考答案】C

【解析】断句的时候同样也必须要注意根据语境进行断句,首先找到主语是"一童子",然后找到这一主语所发出的谓语动词"烧酒"或者"烧酒炉",但是根据后文"正沸"我们可以得知,"沸"的是"酒"而不是"酒炉"。所以判断出童子烧酒,装酒的炉子内已经沸腾了。所以选C。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是( ) (2)客( )

【参考答案】(1)这 (2)客居

【解析】这题考查学生对于文言重点实词的翻译,难度比较小。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参考答案】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解析】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将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将句子中含有一词多义或者是古今异义的词语调整或者换位符合语境的含义的意思。最重要的是要让语句通顺。

4.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4分) 【参考答案】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大意相同即可)

【解析】文中作者使用多种描写手法,从多个角度细致的将西湖冬天美丽、寂静的景物写出来,通过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西湖美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而诗人独自一人在大雪过后去赏景,看到茫茫的景色内心发出感慨,但是这时竟然发现还有与世人一样志同道合的人也在赏景,在醉心于美景的同时,又醉心于与志同道合之人的相遇。所以"痴"

五 、课堂小结

1. 在分析作者的主要思想感情的时候需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在作文时的背景进行。

2. 一词多义现象无论是古代含义还是现代汉语都会存在,是因为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等造成的。所以在记忆一词多义现象时可以使用推理,迁移等方法进行灵活记忆。切忌死记硬背。在文言文中,最好是将词语放在语境之中进行翻译,所得出的语境意就是最准确的。

3. 描写景物的角度:

远近:在观察景物是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按照由远及近,或者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描述。

动静:一部分写动景,一部分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者是以动衬静。

声色: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无论是在景物描写或者是记事的文章之中都可以用。

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物

仰俯:属于空间顺序之中的一种手法,作者在进行景物观察时如果所观察的景物比较高,或者是景物

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就可以使用俯视、仰视这样的角度进行描写。

六 、课后作业

基础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我能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拏一小船:

(3)上下一白:

(4)焉得更有此人:

【答案】1. (1)消失 (2)撑,划 (3)全 (4)哪能

2.翻译下面各句

(1)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的翻译: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我的翻译:

【答案】(1)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3)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罢了。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我的理解:

【答案】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请从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3)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我选第______题,我的理解是:

【答案】(1)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2)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3)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

5."强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我的理解是:

【答案】"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我的理解是:

【答案】侧面烘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拔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填空:张岱,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籍贯)人。有著作《_______》和《________》等。

2.分析"绝"字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答案】1.略

2.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3.(1)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2)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3)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4.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七 、教学反思

.

「2018年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8讲 湖心亭看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