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17讲 传统文化—古代教育

第17讲 传统文化——古代教育

「2018年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17讲 传统文化—古代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在我们课堂上的一共有两种角色的人,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那么师生关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是从教育开始的时候。因为对于教育而言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资源。这三者都成立的时候就可以形成一定的教育形式。同学们在学习中会有一种疑惑,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到底有什么用?到底是谁发明的这样一种折磨人的东西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中国的教育发展过程,看看到底是谁发明的这样的一种形式。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关于教育的起源: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学校则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物,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文字产生,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于是学校便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早期。

(2)关于学校的萌芽:关于学校的传说,首先,氏族部落联盟时,凡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必有音乐。音乐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显贵者重视音乐修养,他们的子弟均受乐教。乐师掌管音乐事务,日常演奏之地亦为实施乐教之地,这个场所称之为成均,成均并非劳动场所,所进行的教育不以生产劳动为内容,教育和学者已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专门从事学习的人。其次,古史中还有虞氏之学为"庠"的传说。孟轲说:"庠者,养也",在氏族公社中,教育年轻一代任务,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老人承担,这种活动就要老人方便,一般在养老地方进行,所以庠也为教育场所。由此可见,成均或庠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的多种活动的机构,包括当时的教育活动在内,虽然不是正是学校,但它开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产生奠定基础。

(3)西周的教育制度

①"学在官府"西周教育制度的显著特点,其表现有二:一是官师合一,有国家职官掌握学术,担任各级学校的教师;二是政教合一,学校既是施教场所,有时进行政治活动的官廷,教育机构与行政机关不分,表明当时教育与政治紧密联系。至春秋时,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此种状况被打破。

②大学与小学 西周小学见载于青铜铭文。贵族子弟幼时通常受家庭教育,教以基本常识和待人接物的礼数。8岁始离家人入小学,小学在王宫旁边,王宫侍卫官师氏、保氏为小学师长。小学教育包括德、行、艺、仪,尤重孝亲父母、友尊贤良、顺事师长一类德行的修养,以为造就有德行、武功的未来统治者打下基础。大学教育更为贵族子弟所享有,极个别平民中的优秀者经严格的考核选拔方能进入。大学入学年龄通常始与15岁,九年完成学业。大学设在郊外,天子的大学四周环水叫辟雍,诸侯的大学半周环水叫泮宫,表现出等级性。大学的择址和设施是出于射、御教学和演练的需要。大学的目标在于大艺、履大节,培养有德有仪、能征善战的统治者。西周王朝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要学礼乐、军事需练射御,大学实行分科教学,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书数又次之。大学的课程与教学已有明确的计划性并有专门的场地与专门的官员施教。

③国学与乡学 国学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西周都城称为国,成外围称为郊,郊之外的广大地区称为野。射在王都的小学、大学统称为国学。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统称为乡学。文献记载西周在地方行政组织的基础上相应设立乡校、州序、党庠、家塾,分别由各级地方官员负责,又由中央政府负责民政的司徒总领导。乡学教育以德、行、艺为内容而与国家联系,并实行定期选拔,将优秀这举送之国学深造。

④家庭教育 西周对幼儿教育极为重视,甚至最早提出胎教主张,《礼记·内则》中记载了贵族家庭教育的逐步要求:子能食之,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由此看出家庭中从小进行基本生活技能与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在男尊女卑思想的支配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7岁开始男女有别,男女教育开始分开,女子教育局限在家庭内,相对被轻视。

(4) "六艺"教育

有礼、乐、射、御、书、数构成的"六艺"教育,中心是礼、乐。"六艺"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其形成于西周时期。

礼是政治伦理课,内容广泛,包括了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艺。

乐是综合艺术课,内容广泛。所谓:"乐者,乐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乐。

"射御"是军事训练,是基本的军事技术训练。

"书数"是基础文化课,书是文字,书是算法。书数是文化基础知识技能,作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而大学学的是《诗》、《书》。

考点2 私人讲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基础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水利灌溉的发展,农业生产力极大提高,私田增加,出现"私肥于公",结果法律上开始承认土地私有制,加速了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形成。由于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开始发生变化。政治上,"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崩乐坏";文化上随之发生变化,标志就是官学衰败,私学兴起。"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孔子首创私学,随后墨子、孟子、荀子等均创办,一时间私学兴起。

(1)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随着官学衰败,私学兴起,士作为一个阶层,人数日众,地位不断提高。这些人掌握一定文化知识或有一技之长,四处游说,寻求进身之阶,成为社会一股活跃势力。

私学的兴起和养士之风的盛行直接推动了各学派的发展,形成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诸子百家习惯上称"九流十家",即: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加上"纵横、杂、农家"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统称"十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法、道。

(2)齐国的稷下学宫

特点:第一,教师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

第二,继承和发扬了私学的特点,打破门户之见,来者不拒,去者不止,还可以自由选择课程。

第三,百家争鸣,自由辩论。

第四,相互吸收,趋向融合。

(3)孔丘的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论教学内容,他继承六艺教育传统,亲自整理古代文献,形成"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论教学方法 ①因材施教②启发诱导③学思并重④由博返约;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以"礼、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论教师

(4)孟轲的教育思想

"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对"大丈夫"的人格理想作了描绘:"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大丈夫"有高尚的气节,不向任何权贵低头,还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与以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培养,一股凛然正气;"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他指出,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于是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考点3 封建国家教育体质的完善

(1)隋唐时期中央官学体系完备

中央设六学,属于直系,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属于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祭酒。六学前三学属于大学性质,后三学属于专科性质。"二馆"即崇文馆与弘文馆,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由门下省直辖,崇文馆由东宫直辖。医学属于专科性质,直辖于太医署。唐时,医学十分发达。玄学隶属于祠部,是大学性质,集贤殿院隶属中书省,实际上是中央图书馆。

(2)隋唐时期地方官学及私学发展

各府有府学,各州有州学,各县有县学,县内又分市学和镇学,所有府州县市各学校同属直系,由长史掌管,各府市另有医学谓之旁系。唐时,私学很发达,当时名师大儒,也聚徒讲学,传授经业,如韩愈、柳宗元等,史书上均有记载。此外,农村还有私立小学,蒙学课本如《急救篇》、《千字文》等很流行。官学发展并未妨碍私学发展,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唐代的封建教育体系。

(3)科举制的建立

科举制度是我国隋朝时期由隋文帝建立体系,隋炀帝发展推广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它创立的标志是设置了进士科,当时的科举制度的考核标准还不是很完善,主要分为秀才科、明经科和进士科,这里的进士科就是现在所说的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

 

「2018年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17讲 传统文化—古代教育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考点4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1)书院的产生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重要教育组织,真正讲学授徒的书院起源于唐后期,最初为私人办学性质。书院在宋代兴盛,北宋以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等书院为著名,南宋以白鹿洞、岳麓、丽泽、象山等书院为代表;元代提倡办书院,但通过委任教师、资助经费等措施加强控制,书院出现有官学化倾向;明代书院一度强盛,而与理学、心学发展相表里,但政府四次禁毁书院,表明书院影响扩大和政府干预加强;清代政府从开办、教师任命、招生等方面实现对书院的控制,书院官学化并几乎沦为科举附庸、丧失自由讲学研究学术的传统。

(2)书院讲会

书院或书院式精舍之间的学术辩会,事先约好时间、地点、宗旨、规约、论辩主题,由师生共同参加,并吸引社会贤达与会。讲会制的确立,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学术空气,而且有利于扩大和巩固书院的社会影响和地位,使僵滞的官学相形见绌。

(3)书院特点

第一,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相互促进。第二,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论辩,努力使书院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中心。第三,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第四,书院师生关系密切,比较融洽,感情相当深厚。总之,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但随着日后发展也日益出现官学化的倾向,逐渐纳入官学体系,成为科举考试的准备场所。

考点5 私塾的发展与种类

私塾为民间私人所办,是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教育组织,主要承担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封建道德教育。其前身可追述到汉代的书馆,唐宋时已十分普遍,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国家的基础教育主要由其承担。

私学分为几类:

(1)官宦和殷实人家聘师在家中教子弟的家塾;

(2) 教书先生办的学馆,如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

(3)私人或社会团体所办具有公益性质的义塾,如清末武训所办的义学;

(4)由村民联合聘师教子弟的村学等。

考点6 朱子读书法

朱熹认为"穷理之要,必在读书",因而深喑读书之道,其后学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

(1)循序渐进:一书有首尾次第,读书有先后难易,读书需通盘考虑,先易后难、自小到大、由近及远。

(2)熟读精思:欲精思需先记得,又全靠诵读。思随读起,初读时无疑,继读而生疑,终读而疑解。

(3)虚心涵泳:即虚怀若谷、平心静气的体会,反复咀嚼、细细玩味。

(4)切己体察:读书不可只在纸上求功夫,"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5)着紧用力:即时间上抓紧,精神上振作,有一股顽强刻苦、锲而不舍的狠劲。

(6)居敬持志:即读书时"收敛此心",精神状态高度集中,并通过静坐来调节意念。

朱子读书法是把读书治学、修养德性融为一炉。总之,循序渐进包含量力性和打好基础的思想;熟读静思包含重视思考的思想;虚心涵泳包含客观揣摩;切己体察包含身体力行;着紧用力包含积极奋发;居敬持志包含精神专一,持之以恒。

三 、例题精析

例题1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B."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风骚"作名词时泛指文学,"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

C."豁然开朗""觥筹交错""心旷神怡""鞠躬尽瘁"分别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诸葛亮的《出师表》。

D.古代文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稼轩长短句》《柳河东集》《杜工部集》分别用了字、籍贯、官职来命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D项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稼轩长短句》采用的是"号"而非"字"。

例题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指我国先秦到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如儒家的孔子、孟子、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兵家的孙武等。

B.《捕蛇者说》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柳宗元与韩愈、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C.资阳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东周内史大夫、孔子之师苌弘,西周谏议大夫、辞赋鼻祖王褒,东汉五官中郎将、经学家董钧就出生在这里。

D.明清科举考试的乡试在秋天举行,故又称"秋闱";会试在春季举行,故称"春闱"。秀才通过乡试获取举人的称号,既可以取得做官的资格。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儒家的孔子、孟子、墨子"表述错误,因为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所以选A。

例题3

(1)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2)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3)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4)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傻蛋。

(5)在露天仓垛里,强查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未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6)强就当了经理。

(7)公司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8)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强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9)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10)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呀,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11)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12)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13)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14)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15)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16)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17)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18)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19)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个儿的事就中……

(20)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第(5)节中,老板让强管理一个公司,他认为"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请写出"那种东西"所指的具体内容。

【答案】强身上体现出来的敬业、诚实的品格。

【解析】这个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首先必须根据题干之中的关键词回到原文之中进行定位,然后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进行文本分析。我们通过前文中强冒雨保护篷布,然后对老板诚实的回答这个故事情节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强身上有敬业、诚实的品质。

2.第(7)节中,本家哥所说的"良心"与强所说的"良心"意思有所不同,请分别写出两人所说的"良心"各自的具体含义。

【答案】①本家哥所说的"良心":是指人应知恩图报。②强所说的"良心":是指人应敬业(或"做好自己应做的事")。

【解析】这个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本分析的能力,定位到文中低7段之后,我们可以根据上文的情节,以及人物之间的对话得知,本家哥所说的"良心":是指人应知恩图报。而强所说的"良心":是指人应敬业

3.请举例说明小说主人公强身上体现出了哪些性格特征。(至少答出3点)

【答案】①强对本家哥说要瞧得起自己,体现了他的自尊。(与外商洽谈合作项目时,用汉语而不用英语,体现其自尊,或民族自尊,或爱国心均可)②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体现了他的勤俭。③暴风雨中主动加固被掀起的篷布,体现了他的敬业。④老板要为他加薪,他说他只是看看修补的篷布牢不牢,体现了他的诚实。⑤他拒绝以进城的本家哥求职的要求,体现了他不徇私情。⑥面对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不服,没有打击他们,而是说服他们,体现了他胸怀宽广。(此例也反映了他善于团结同志,善于合作的精神。)

【解析】对于人物性格的分析需要结合文章之中对于人物的细节描写以及文章中与主要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还可以根据文章之中通过对别人的描写,和别人对主人的态度的侧面描写烘托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在本文中,除了有对于强的正面描写,对于别人对强的看法的描写,还有就是将强于其他人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人物的形象。注意在答题过程中要结合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进行详细完整的解答。

4.根据小说内容,具体说说小说标题"高等教育"的内涵。

【答案】指包括诚实、勤俭、敬业等在内的人的品格教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于文章题目内涵的分析。在解答的过程中要注意先解释题目本意,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解释题目的深层含义。本题中,题目"高等教育"本意是形容受教育程度很高及学到的知识有很多,但是在文章之中的含义是人格很高,主要是德育方面的内容。

5.新时代的落榜青年落榜不落志,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旧时代的孔乙己如果看到了一定会大发感慨的,想想看,他会说些什么呢?

【答案】我生不逢时啊!我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惯啦等。

【解析】本题是开放类型的题,言之有理即可。

四 、课堂运用

基础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B.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C.阅读《史记》《左传》《战国策》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事迹。

D.课文《雪》选自鲁迅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野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D"课文《雪》选自鲁迅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野草》"表述错误,应是"课文《雪》选自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所以选D。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本书编撰的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为封建统治提供政治借鉴。

B.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湘行散记》、中篇小说《边城》等。

C. 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举人可直接参加殿试,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D. 古代表示任用提拔的说法有举、拜、陟,如:"陟罚臧否"中的"陟"就是提拔的意思;表示降职的有 迁、黜、贬、谪,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就 是贬官的意思。

【答案】 B

【解析】A项《资治通鉴》是编年体;C项举人有资格参加全国考试一一会试,录取者还要通过"殿试"分出等级; D项"迁"指官职的变动,升职称右迁,降职为左迁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

B. 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C. 我国古时候,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D. 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 情形。

【答案】A

【解析】《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 叫"乡试"。乡试中举,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亚元"。

B. 唐代杜牧《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 头二月初"的诗句,后来人们称女子十三四岁年 纪为"豆蔻年华"。

C. 曹禺,本名万家宝,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被称 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等。

D. 《三峡》的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

【答案】 A

【解析】殿试的第一名才叫"状元"

提升

5.(某校近期将举办"致敬国学"主题活动,以下是前期搜集到的部分资料。

【材料一】国学又称为中国学。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传统学术文化。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张之洞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固有之学)这一概念。

【材料二】国学强调尊道、贵德、仁义、自然、人文、教化、节俭、谦下、自强、不息等精神理念。诵读这些文化经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可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提升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从而丰富心灵并健全人格。

【材料三】我本人幼年背诵了不少诗文,直到成年能够较深刻地回味这些诗文的含义时,禁不住以万里漫游来寻找这些诗文的述实地和写作实地。真是感受无限。这种诵读和重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余秋雨

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幼年所诵读的"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何等厚重的诗句。

——杨振宁

(1) 何谓国学,根据材料一,请你用简洁的语言给"国学"下定义。

【答案】国学指与西学相对的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材料的概括,需要在材料一中找到相关内容。下定义是注意先找到句子的主干,然后将"国学"所具备的关键的特性作为修饰成分,语句要通顺。

(2) 此次主题活动设有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结合材料二,请你为该比赛拟写一则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答案】示例:诵读文化经典弘扬民族精神。

【解析】言之有理即可。

五 、课堂小结

1 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2 私人讲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3 封建国家教育体质的完善

4 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5 私塾的发展与种类

6 朱子读书法

六 、课后作业

基础

1.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

源流追踪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夑《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仁"行世间

(3)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

【答案】(1)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2)示例:a.爱亲人b.爱他人c.爱民众d.爱万物(或"a.亲人b.仁民c.爱物""a.血缘之爱b.人际之爱c.物我之爱")

(3)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逸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

2.下面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尚书》和《中庸》;"五经"包括《诗》《书》《礼》《易》和《春秋》。

B."高山流水遇知音,阳春白雪传雅趣""看似点横撇捺,实则恢宏豁达""万代文章尊李杜,千秋翰墨秉苏黄",这三副对联分别适宜赠送音乐家、书法家、文学家。

C.京剧脸谱中,红脸代表忠勇,黑脸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代表神妖。

D.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兴盛于宋代,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派的代表。

【答案】A

3.到淳安千岛湖旅游,一般都会走走状元桥,知道淳安历史上有一位"三元宰相"商辂。他是明代近三百科举考试中唯一的"三元及第"者。杭州为了纪念他,在位于中山中路西侧,建起了"三元坊"。其中,"三元及第"的提法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下列符合"三元"所指代的内容的一项是 ()

A. 状元、榜眼、探花

B. 秀才、举人、进士

C. 解元、会元、状元

D. 乡试、会试、殿试

【答案】C

拔高

4.阅读下面文章,并答题。

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戏曲强调摹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

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

(选自《中国戏曲文学史》,齐鲁书社。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说说中国戏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 ;

② ;

③ 。

(2)简析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一句中一般一词的表达作用。

(3)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句中,这些一词指代怎样的内容?

(4)选文介绍的是中国戏曲,文章在第②段中还介绍了西方戏剧的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①强调神似、强调写意②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③具有很高的民族传统技艺性

(2)一般说明在通常情况下,中国戏剧舞台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确定,自由变化的,但也不排除偶尔使用布景,使用一般体现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3)这些指代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民族艺术和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

(4)介绍西方戏剧强调摹仿,写实,通过比较,突出中国戏剧强调神似、强调写意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叛党特征。

七 、教学反思

「2018年秋季课程 初三语文」第17讲 传统文化—古代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