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社交媒体,已经成“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逆淘汰系统”!

一、社交媒体上,现实题材的,比如有资格门槛写思维、成长、商业、职业的,都是不需要社交媒体的关注度和收入的。

这个“资格门槛”做侠义理解,不是说他人不可以写,而是,人希望向比自己更好的人学习。人们希望和懂商业的人学商业,懂管理的人学管理。入十万者希望像百万千万者学习,而不是二十万者。

但悖论在于,“门槛足够高”的人,最不需要社交媒体。他们不是没有写作动力,他们有,有的人很热情,就是喜欢输出。他们中间也有人喜欢粉丝增长或鼓励。但这种喜欢,和强烈需要或依附,性质不一样。离开社交媒体,对他们物质生活无影响。

二、非常需要社交媒体的流量和收入的人,恰恰不是客观衡量的优质学习对象。

社交媒体没有圈层,杠精和无礼者太多。一旦骂起来,最先走的是优质对象。因为优质对象不需要媒体,他们没有粘性。他们在意自己的时间成本,不在非同一层次者身上浪费丝毫。

同时,劣质对象变得更加狡猾,更知道如何输出“耳顺”的内容,把“认同”和“吸附粉丝”包装成“独立观点”。

杠精永远存在,不可能避免。社会是金字塔,小人很多。当一个人生活的好,绝对能遭恨。如果是女性,成倍的恨。

于是,亲身观察,优质对象或关闭评论,或干脆放弃大号开了小号。

观察到几个实例:

  1. 某乎的葛大被骂走了,一个家世、婚姻、财富非常好的女性,说话有涵养有礼貌,分享不带价值判断的珠宝服装,也会激起愤怒,愤怒和分享内容无关;
  2. 一个喜欢的女博主,有几十个黑子骂,其人拿着海外顶级投行高薪,我想她工作如果差一点,也不会激发这种愤怒;
  3. 一个杭州生活方式博主,家庭好、美丽、潇洒,也有人扒皮,但实在没有黑料,于是在论坛里说人长相。

三、最后,社交媒体会变成逆淘汰系统。

除了分享生活的群众之外,主要两类人:代表雇主或自身企业的生意人,在微博做品牌;以媒体为生者,靠流量赚取钱财。当然这两类人中也有金子,前者是的,但需要去伪存真。

有能力且愿意分享观点者,会变得稀薄和小众。

这就是逆淘汰——不仅仅发生在微博。

村长观点:这个分享真的是一针见血,《乌合之众》上说,群体是无智的状态。的确是,社交媒体给了普通用户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但也给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群体的机会。

对于一个热点,有多少人真正的会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理性的分析表象背后隐藏的实质性问题。大多数人倾向于人云亦云,尤其是符合自己胃口且经过特意包装过后的换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