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都是生活的俘虜,在死亡面前也一樣脆弱

人人都不想談死亡,更不想去觸碰,當我看到前來弔唁的人們連靈堂都不想踏進一步時,更不要想著其會為逝者上柱香、燒點紙錢,既然如此懼怕死亡或害怕沾染晦氣,那麼你為什麼還要去“做作”呢?

交通事故的死亡-造孽

今天看到了一位10歲左右的女孩躺在冰棺裡,腦海裡首先浮現的一個詞就是“造孽”。是哪位父親曾經有這樣的福氣,擁有那麼漂亮、可愛的貼心“小棉襖”,可又是怎樣的情形讓他失去了他前世的情人。

正當美好的生活剛剛開始時,卻又突然結束。多少個晝夜的悉心照料,多少個日子的言傳身教,就這樣全歸為零。我頓感悲痛,我深知做父親的不易。

小女孩的眼沒有完全閉合,也許在其生命最後那刻,她還留戀著美好的生活。

你我都是生活的俘虜,在死亡面前也一樣脆弱

另一個房間停放的是約20歲的美女,也是在交通事故中死亡的。

女孩靜靜躺著,她的身體被繃帶包裹著,只露出那嬌嫩的臉蛋,還有那緊貼著臉的短髮,可以想象她是一位乾淨利索的女生。

你我都是生活的俘虜,在死亡面前也一樣脆弱

還有一間停放的是一位約50歲的男性逝者,家人在靈堂前已經守了4天。從家屬的狀態來看,家屬的悲傷情緒有所緩解,但仍不穩定。

當肇事方來到家屬面前道歉時,逝者的妻子失聲痛哭,他在逝者妻子面前一直跪著不停的解釋、致歉。

即便是可以用錢解決事故,但你也無法忘卻撞人那刻的心理反應;無論賠償有多多的錢,喪屬也無法換回失去的親人。賠償只是讓家屬的生活獲得短暫的穩定,而所遭受的精神創傷是留給喪屬永遠的痛。

你我都是生活的俘虜,在死亡面前也一樣脆弱

每個人都追求著美好生活,那麼的努力是不想被生活驅趕著前行。匆匆而行的人們更應該時刻遵守交通規則,時刻不忘只要在路上就會風險常伴。

我也常想讓那些橫行車輛的司機來殯儀館看一看那些慘不忍睹的死相,聽一聽那些叫天天不應的嚎啕大哭和發瘋般自殘的撞擊聲。

因為我們一不小心,身邊便會失去一個家庭的頂樑柱,一位正處於哺乳期的母親,一位即將舉行婚禮的新娘,一位天真爛漫的孩童,一位延續後代的獨子,……

抑鬱症的死亡-解脫

當我在為家屬解答治喪疑問時,家屬像打開話匣子般的聊了起來。逝者是她的母親,因腸道的疾病引發了抑鬱症。

她是逝者的女兒,40幾歲的樣子,開始講述她母親自殺前那段的表現,煩躁易發脾氣,然後就開始自我封閉,女兒們再怎麼去勸解都無效。當看到母親的情緒穩定後,女兒們便回家照顧自己的家人,在此期間意外發生了。

從傾訴的話語中,我們聽到了她內心的自責,我們一邊解釋一邊安慰。當生存沒有質量而言,生命的尊嚴也將不復存在,此刻死亡便是一種解脫,一種痛快。

你我都是生活的俘虜,在死亡面前也一樣脆弱

其實,今年過年的時候,大概是正月初二到初七的那幾天,因抑鬱症自殺的案件我們接到了四起。這不得不讓我承認過年是一年中最大的壓力,一部分人可能就過不去這道坎而選擇了自殺。

物質、攀比、尊嚴,讓原本的生活變成了生存的基礎,“沒有錢,就沒有尊嚴”,雖說大家都鄙視這種說法,但沒有人不認同。是生存改變了人,是攀比摧殘了人性。

你我都是生活的俘虜,在死亡面前也一樣脆弱

總之,我們無法預知我們等到是死亡還是明天,只有愛自己才資格去愛家人愛他人。當有一天我們無法避開死亡時,實際上我們早已做好了準備去面對。不生不死,有生有死,活著本身就是一場煉獄。因此,在努力前行的路上,我們應多一些擔當,多一些忍讓,多一些理解!

生命,我們每個人只有一次。

(完)


本文轉自殯葬手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