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讓民法典成爲民事法治保障的典範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翻開日前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民法典各分編草案,細讀6個分編的1034個草案條文,可以感受到這部“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積極回應社會熱點訴求、滿足新時代人民法治需求、全方位保護人民民事權利的不懈努力,更讓人們對民法典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良法善治的標杆充滿信心。

民法本質上是“人”法,服務於“人”的全面發展。保護人格權、維護人格尊嚴,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在民法典各分編中單獨設立人格權編,突出保護人民群眾的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重要權利,不僅是我國民事立法的一次重大創新,更蘊含著對人民權利的充分尊重和保護,也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人格權保護問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一部成功的法典,必然映射偉大時代的奮進征程。堅持問題導向,直面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痛點難點問題,是民法典編纂中必須牢牢把握的關鍵。從首提“居住權”為“住有所居”提供法律保障,到增設物業服務合同更好保障業主權利;從完善格式條款制度保護弱勢方權益,到明確用人單位職責更好預防制止性騷擾行為……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將民事權利保護提升到新高度,充分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實踐。

法為天平,德作準繩。一個國家的民法典,體現的是其全體社會成員在行為規範上的充分共識。完善婚姻、收養、繼承製度,促進家庭關係和諧穩定;強化對債權實現的保護力度,破解當事人不信守合同、欠債不還難題,構建誠信社會;明確“免費搭車”交通事故賠償責任,維護助人為樂的社會風尚。民法典各分編草案體現了傳統優秀法律文化與現代民事法律規範的融合,以法治承載道德觀念,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法治建設更加深入人心。

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民法典編纂邁出“第二步”,大量條文涉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更需立法機關邁出開門立法、集思廣益的關鍵一步。民法典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法律傳統、法治信仰和法治自信集大成者。人們期待立法機關更多傾聽人民心聲、聚焦社會熱點問題,讓立法的每一個環節都閃耀民智的光芒,從而凝聚社會生活規則最大共識,最終編纂出一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

文章出處:新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