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捏脊是否需要每日进行?为什么呢?

黄书包


小儿捏脊中医推拿的一个相对简单好操作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穴位点推拿,可通过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进而达到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效果。


但对手法有一定的要求,做的好有助于宝宝健康,反之操作不当可能造成儿童不适,所以如果家长想自己为宝宝操作,一定要在专业操作人员指导下进行,反复练习。


操作注意事项

操作时机

如果宝宝出现需要捏脊的信号,如常见轻度的积食、咳嗽等,可行捏脊,最好是选择避开孩子饥饿/过饱、闹觉的情况,可选在进食后2小时左右进行,力度适中,刚做可以轻柔些,逐渐适应,每次3-5分钟,不宜过频繁,次数根据需要看,症状轻一般一天一次即可。

操作环境

一般都是赤裸上身,趴伏进行(可在身下垫舒服的大毛巾/浴巾),所以要注意控制室内温度,环境舒适,宝宝配合度更高。


注意观察

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宝宝的面部表情,以舒适为前提,如果宝宝表情痛苦或不愿意配合,要及时调整手法力度,真的不舒服就不要强求,换个恰当时间再尝试。


捏脊不光适用于儿童适应症病期,还可作为日常保健的操作,只要注意控制手法和时间就行,不会形成什么依赖,但也不建议多捏,适宜最好,过满则溢。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儿顾问,持有国家高级育婴资格证,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样的育儿顾问为宝妈们提供婴儿抚触、产妇催乳、宝宝理发、营养指导、母婴护理、成长培育等服务,让当妈妈变得更简单!


孩子王育儿顾问


宝宝长的高,吃的饱,睡的香离不开“捏脊”。馒头妈的偶然得之,竟让馒头脱胎换骨的改变!也是冥冥之中的造化吧。

其实孩子身体虚弱,每天捏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身体很棒很健康,捏脊也就不需要啦,孩子自身也有力量会茁壮成长!脊背这个人体大枢纽的气血通了,自然百病不生,而我们身体上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也会彻底消失。建议爸爸妈妈也相互捏,爷爷奶奶也相互捏,爱惜自己就是珍爱孩子!大家身体都棒棒哒~~

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位妈妈给孩子捏脊的收获吧。

我的馒头自小体弱多病,自从上了幼儿园,一个月也去不了几天,家里的小药罐儿。怕吃不饱,天天追着喂,谁让儿子瘦得包着骨头呢?

自学习捏脊后,坚持了几年,自我感觉捏脊有如下好处:

第一,入睡速度快,睡眠质量高

临睡前捏脊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便手法要比平时轻,特别特别轻柔,捏不起来也没关系,可以使人全身放松,缓解压力,很多时候还没结束,馒头就进入梦乡了。同时也可以说几句贴心的话语,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睡得好,就会长的好,孩子会在睡眠中成长。

第二,身高体重正常增长,身体越来越棒

都说捏脊促进发育,确实不假。通过捏积加粥疗,馒头胃口大开。馒头6岁生病住院时,体重30斤左右,8岁已达到49斤,身高增长速度也是比较稳定。而且教给其他妈妈给自己宝宝捏脊后,很多妈妈确实看到了变化。

第三,疹子说明排毒,痛点反应病症

脊背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枢纽。脊柱中间线督脉,两侧是膀胱经,督脉就是总督全身阳气的一条经脉,膀胱经则联系全身腑脏。捏脊不仅能疏通全身气血的大枢纽,还能把五脏六腑的气机疏通一遍。中医还有“不通则痛”、“以痛为输(穴)”的说法。捏脊中,逐渐体会到经络的“预警”提示作用,捏脊能打通排毒通道。如果平时捏脊不疼,现在捏的痛了,看看对应着哪个背俞穴,比如是脾俞或胃俞,则要考虑是否有乳食积滞等问题,就要加倍关注孩子的身体和饮食。

给孩子做调理同时,学了大量的育儿和保健知识,小儿推拿现在也是我的最爱,操作也很简单,妈妈们练习几遍就会无师自通!根据孩子年龄大小,可操作五到九遍,脾胃有积的宝宝,在提捏时往往会听到皮肤“啪啪”作响,这是正常的。捏积,就是要把这些粘连捏散,把淤积在背部的气血捏开。

两个重要注意事项

1、捏的时机很重要。

有人说冬天是冬藏的季节,不适合做。其实,只要有症状都可以捏。也有很多妈妈说,体质虚弱的孩子,通过一冬天的调理,身体状况大大好转。春天是升发和季节,万物复苏,特别适合孩子捏积,说增高益智、强身健体并不为过。夏天,人体阳气最盛,捏积更容易将孩子体内的痰湿、淤毒驱逐出去。

2、捏的方向很重要。

捏积要从下往上捏,阳气顺势生发上去,对阳虚气虚体寒孩子效果好,适合早晨和上午捏。下捏则适合一些阴虚或实热的孩子。成人阳气往往充盈于上部,阳气不能下达,考虑从上往下捏了,特别是高血压等病症,既可以去积除滞,又可以使阳气顺势下行,上下交泰,很多慢性病都能除去。

关注“张家纲小儿推拿”,助力宝宝更健康。


张家纲小儿推拿


小儿捏脊对宝宝的脾胃虚弱、腹泻、咳嗽、腹胀、睡眠不好等症状都有很大的改善和治疗作用,所以很多家长都热衷于给宝宝捏脊。那么,小儿捏脊是否需要每天进行呢?捏多了会不会有依赖?针对这些问题,其实要视情况而定了。

如果针对有以上症状的宝宝,就要坚持每天为他捏脊,每天一次,一周到十天时间为一个疗程。如果症状比较严重的话,就接连捏两个疗程。如果宝宝没有以上症状,只是给宝宝平常保健的话,就不需要天天捏了,隔三差五帮宝宝捏一次就可以了。当然,如果妈妈有时间又愿意帮宝宝捏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用,祝愿你家宝宝健康快乐成长!

文海捞梦话育儿:已出版作品《走过花开的石林》;一孩之妈,专注育儿话题。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欢迎转发,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探讨,谢谢大家!


文海捞梦话育儿


专业医学团队解答,请点右上角关注!

这几年小儿保健推拿最为中国父母知道的手法,恐怕非捏脊莫属,很多父母非常热衷给自己的孩子捏脊。许多养生书籍及各类形形色色的小儿推拿专家,凡论及小儿捏脊都是高谈阔论,并且都只谈捏脊的好处,比如疏通经络、升阳开胃、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而对于不适宜的捏脊所带来的副反应往往只有只言片语甚至根本就没谈及,这就给父母一个错觉,认为每个孩子都适合做捏脊保健。但事实情况又是如何呢?

上捏脊还是下捏脊?

一般的小儿推拿教材和养生书籍中所说的捏脊指的是上捏脊(即是从下往上捏),但实际应用当中,也会有下捏脊(从上往下),不过因为日常保健下捏脊用得比较少,所以大多父母就只知道上捏脊。上捏脊还是下捏脊有不同的适应症,要了解其适用症状就得知道捏脊的原理。

捏脊是在后背的膀肤经和督脉上操作的,上捏脊是从长强穴(尾骨尖附近)向上捏至大椎穴。督脉主一身之阳气,督脉上几个主要穴位都是升阳的穴位。根据经络按摩“顺经为补,逆经为泻”的原则,顺督脉自下而上捏脊的目的是升阳,属补法。下捏脊顺序跟上捏脊相反,逆泻督脉,有清热泻火通便之效,属于泻法,平时多用于实热证,比如发烧或便秘的治疗,极少用于平时保健。实际运用中下捏脊往往只捏不提,或单用推背代替。

比如实热证的小儿发烧,手上的穴位推拿完后加推背(从大椎穴推至长强)至皮肤发红发热,能有效加快退烧速度。上捏脊能调动一身阳气,阳气升,可温肾健脾,令脾肾得以运化,同时,捏脊经过后背膀胱经上一系列重要喻穴,对肾、脾、肺都有直接影响。因为上捏脊的根本目的是补阳气,所以更适合虚寒证为主的积食、便秘、腹泻、感冒等症状,对于素体阳虚的孩子而言,阳气得到提升,抵抗力自然会增强,胃口也会变好。而对于实热证或阴虚内热证就不适合经常上捏脊,否则会越捏内火越重,就很可能会出现便秘加重,口舌生疮,盗汗加剧,晚上睡觉烦躁甚至发烧。

上捏脊大补阳气,会助热,热就会促使身体机能加速运化,因此要根据孩子体质不同适可而止,每日不可多捏,一般3-9遍就可以,多捏无益。有的家长盲目相信捏脊的保健效果就觉得捏得越多越好,每日给孩子捏上十几二十遍,而且早上捏完晚上还继续捏,长期坚持的话反而造成更严重伤害。特别提醒下,因为上捏脊会加重胃火,胃强脾弱的孩子,就是那种非常能吃老感觉吃不饱又容易食积的孩子,家长一定不要给孩子经常上捏脊,这种孩子现在不少见到。

上捏脊适宜时间

什么时间上捏脊最合适呢?按一天时辰来看,最好是早上,早上旭日东升,也是人体一身阳气生发之时,此时上捏脊顺应了大自然规律,效果也会比较明显。而晚上是养阴的时间,原则上

不可上捏脊,否则升阳伤阴,反招实热病患。有些家长反应晚上给孩子上捏脊后睡眠变差甚至烦躁不安,就是这个原因。按照一年时辰看,最好是春、夏,冬季应以藏阳为主,上捏脊会造成阳气外泄,而且因为冬天较冷,阳气外泄就易感染风寒,所以原则上冬季不宜捏脊,父母一定注意。但对于实热很明显的孩子,依然不建议经常给孩子上捏脊。

另外需要注意

上面说的那些捏脊的副反应都是长期累积的后果,如果平时偶尔捏一两次,无论哪个方向,一般不会有明显的副作用。比如有些无汗的高烧,既可以上捏也可以用下捏脊,目的是为了发汗退烧,这种情况下就宜采用重手法去刺激达到解表发汗退热的目的,方向反而不是关键。而平时保健的捏脊,就要看孩子年纪和体质采用相对轻柔的手法。捏脊只是一种外在的手法,只要正确操作,防止副作用,是不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性的。没有明确的症状,日常保健一周2次就可以了。

专业医学团队解答,请点右上角关注!


中医育儿


捏脊一般用于孩子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及小儿疳积,感冒,发烧等症状,捏脊疗法适于半岁以上到7岁左右的宝宝。

作为日常保健手法,最好每天进行,不会形成什么依赖性,反而捏脊会促进宝宝生长发育,还可以强身健体,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防治多种疾病。

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的两侧是膀胱经,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捏脊,可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 ,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干和神经节,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防治多种疾病。

正确的捏脊方法是:

让宝宝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 用拇指指腹与食、中指指腹相对合,在脊柱两侧夹持脊柱两侧的肌肤,沿着长强穴准备沿脊柱向上捏,一直到大椎穴为止。

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

捏脊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疗效较好,室内温度要适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温暖,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发热的时候不要这样捏脊,而要从上往下捏,可以直到退热的作用;另外,捏脊的时候有一只手总在脊柱上,另一只手在膀胱经上。


蜗牛妈妈育儿宝典


自从有了小宝后,俩孩子的生病几率明显上升,二胎家庭都有体会。偶然机会知道了小儿推拿疗法,重要操作就是小儿捏脊,通过书籍自学实践后发现确实对小儿疗效很明显,但是不建议每日进行,原因如下:



1、作为生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在生病时才会有疗效。就跟生病了才吃药是一个道理,为了预防感冒,每天喝感冒颗粒可行吗?当然不可行,所以一般情况下,当发现孩子生病的时候,再进行小儿捏脊才会有更好的疗效。



2、从预防生病角度说,当发现小儿出现生病前兆时,进行小儿捏脊才会起到预防的效果。前提是你得知道,什么症状是小儿生病前兆,比如说孩子拉的便便不正常,出现”羊粑粑蛋“的情况,说明肝火旺盛;比如说孩子的舌苔厚腻,说明孩子消化不良。书中对生病前兆做了详细说明,发现有征兆时再对应捏脊才能起到预防作用。


3、每日进行,个人感觉会有依赖。总吃药就会有抗药性,不生病时总捏脊就会使得自身的免疫系统变弱。本来人健康的状况下是无需干预,通过自身的免疫调节,就可以达到不生病的状态;每日捏脊就会对小儿的背部穴位产生持续的刺激,本身作为一种治疗生病的方法,同样会产生“抗药性"。

作为一个二胎妈妈,以上是我的感悟心得,养孩子不容易,二胎家庭更不容易,小儿捏脊还是很有帮助的。每个家庭孩子的的情况有所不同,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亲子游戏分享



小儿捏脊可以每日进行,捏多了不但不会形成依赖。而且小儿捏脊对宝宝还有诸多好处。它可以增进宝宝食欲,缓解和预防宝宝积滞便秘或厌食,增强宝宝的机体免疫力,提高肺系的抗病能力,减少罹患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另外,捏脊还能起到安神作用,改善宝宝夜啼和睡眠不安稳的情况,对小儿遗尿和腹泻也有一定疗效。

所以,家长要想宝宝身体健壮,可以每天坚持帮宝宝做做小儿推拿,可以大大减少宝宝生病的几率。


米儿妈


捏脊最佳是上午捏,阳气上升,给小儿补阳气。

从下往上推捏,“一层层往上”,可以做一组十次。还可以捏完点八髎穴,特别是女宝,当然早晨最佳。

我们出生到六个月是每天都捏脊的,洗完澡后做婴儿操背部就捏脊,也可以让小儿消化吸收好一些。主要还是增加免疫力。相对于时间和是否需要每日,正确的手法更重要。我们是跟育婴师学的,一开始不敢自己捏,小宝太小不敢乱动她,两个月开始我帮她做婴儿按摩操和捏脊。

关于捏脊的好处,说实话不是中医,讲了也不专业。或者说,自己也不太确定。但是,小孩子享受还挺好的。捏捏应该很舒服,我们大人如果捏脊了也觉得可以放松。

现在一般都是晚上睡觉不踏实或者白天吃饭不“听话”,担心她肚子不舒服,会轻揉小腹然后背部捏脊。有时候早晨晒太阳后也会捏脊助阳。

前段发烧,晚上哼哼唧唧,用温水擦拭后捏脊,孩子也会舒服一点。可能主要对于小儿来说,捏脊还是助眠的效果更多。有的宝宝被捏习惯了,只要到点给她捏一两下,就能比较快速地入眠。

有的宝宝可能还排斥呢,觉得背上被捏怪怪地会拒绝。至于是否需要每日捏,看小朋友实际情况吧。

我们是会翻身后,就不会乖乖给你捏脊了。


罗院长的小院子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2dd016feb0ac1c917c83e552446b80b7\

全家宝贝婴幼儿游泳馆


“捏脊”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的一种特有疗法,不但可以提高小免疫力,对于治疗小儿的某些疾病,很有疗效。由于“捏脊”疗法适合治疗小儿积聚一类的疾病,所以又叫“捏积”。“捏脊”疗法不但可以做为保健手法,每天给宝宝捏3至5遍,提高抵抗力,而且可以治疗小儿的积滞、疳症、腹泻、便秘、呕吐等疾病。临床上治疗小儿一切疾病,我最后都会给宝宝捏几遍脊,可以促进疾病更快痊愈。

“捏脊”也不是随便捏捏拿拿,而是有一定要求的,我们通常称之为“捏脊八法”,是将捏、拿、推、捻、提、放、按、揉八种手法综合在一起的综合动作。小儿疾病有虚有实,所以“捏脊”手法也有补、有泻,一般的说,凡是患儿体质虚弱的或是虚寒性的疾病,用补法;凡是患儿体质比较健壮的,或是实热的疾病,用泻法。什么叫补泻呢?简单的说,主要是通过担拿皮肤的厚薄,指力的轻重及推捻速度的快慢等来体现,即“轻补重泻”,提放的次数少,捏拿皮肤薄、指力轻、速度慢为补,反之为泻。

关注“山西福幼堂杜文换”,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分享育儿和小儿推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