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動物的狂歡節:青泥黑豬肉,徽縣青泥嶺下最本初的山野美味

1月中旬,光頭雷在徽縣出差,有幸在青泥嶺下大河店鎮文池村,從傳承人劉義、劉志輝父子那兒,瞭解了徽縣傳統名吃“九碗三行子”的烹飪流程,它是用當地特產——青泥黑豬肉所做成的鄉村席面。

青泥黑豬主要散養在村莊周邊的荒坡和山林之間,由於它們常在青泥中拱食、打滾,有食青泥的習性,因此而得名。“青泥黑豬”的獨特散養方式和生活習性,加之青泥中富含多種有機物質和鉀、鐵、鋅、鈣等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使其肉質富有彈性、色澤鮮紅、五花肉豐富。

早在8000多年前,徽縣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同時期豬已被人類馴化、飼養。遺存在縣內各處的唐、宋、清時代的石槽、豬圈遺蹟,佐證了徽縣養豬歷史的悠久和延續。

那麼問題來了,當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走過青泥嶺時,他們是否享用過青泥黑豬肉這一難得的美味?

雪地牧豬一定富有詩意

食肉動物的狂歡節:青泥黑豬肉,徽縣青泥嶺下最本初的山野美味

​來看老鄉抱著青泥小黑豬的萌照,是不是可愛的緊了?

食肉動物的狂歡節:青泥黑豬肉,徽縣青泥嶺下最本初的山野美味


食肉動物的狂歡節:青泥黑豬肉,徽縣青泥嶺下最本初的山野美味​這樣的肉質如果用來製作隴西臘肉,會不會成極品呢?

九碗菜排上桌,生活的富足和豐美才變得淋漓盡致……

食肉動物的狂歡節:青泥黑豬肉,徽縣青泥嶺下最本初的山野美味​來幾張具體的:

這碗菜餚當地人稱“甜肉”、“夾沙肉”,風味接近扣肉,又有所區別。
食肉動物的狂歡節:青泥黑豬肉,徽縣青泥嶺下最本初的山野美味下邊這碗紅燒肉凸顯了青泥黑豬肉的山林之氣,廚師料下的很少。

食肉動物的狂歡節:青泥黑豬肉,徽縣青泥嶺下最本初的山野美味

食肉動物的狂歡節:青泥黑豬肉,徽縣青泥嶺下最本初的山野美味​​​食這樣的丸子後頓生天下無丸的感觸。

和兩位鄉間大廚的談話,親切,有味,不覺時間流逝。因為加工工藝複雜費時,此行未能品嚐到九碗席,但劉志輝親自下廚做的幾盤山野小炒,仍然相當有水準。

食肉動物的狂歡節:青泥黑豬肉,徽縣青泥嶺下最本初的山野美味


劉志輝紅燒肉並未像南方的菜系那樣注重糖色,在燒製過程中並沒有填入許多祛腥的調料,讓青泥黑豬特有的香味自己發散出來,在口齒間縈繞不絕,這道菜火候也相當好,入口即化,那種熔融的快感讓味蕾瞬間綻放。

另外一道菜來自爆炒肉片,紅辣椒絲、香蔥的催動之下,爆卷的黑豬肉雲彩般流轉,柔嫩得讓你覺得牙齒的咬合對它來說都是一種不應有的暴力。

另外兩盤涼菜是涼拌魚腥草和雪裡蕻泡菜,素來不喜魚腥草的腥味,便對雪裡蕻關注起來。以前見到的多是醃製的鹹菜,就散飯吃、成為擔擔麵的澆頭,頗能增味,而泡菜我是第一次見,酸辣清爽,食罷葷菜,很是解膩額。

(近期,我將撰寫正式稿件,先放個毒饞饞人,圖片由騫飛龍先生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