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从“停匀”向“不停匀”的进阶

以前看其他专业的课程常常以《从入门到精通》来做标题,但是艺术门类的课程,入门很容易,却没有办法以“精通”来形容,于是遇到较深一点的内容,只能称之为“进阶”内容,因为,这个进阶之后,还有博大精深的内容等着“进阶”之后的“再进阶”,所以,我把所以的课程都概以“篆刻入门”是有道理的,入门的程度深浅不一样罢了,比如今天要说的“停匀”,这个概念,在我们最初学篆刻课程里,我们就一力的强调过,今天我们讲进阶部分。

1、文字本身的停匀之美

篆书的原始文字之美,是建立在“停匀”的基础上的。这是人们的基础审美需要。也是篆书发展到小篆之后文字发展的自然审美体现,我们举一个“马”字的字例:

篆刻入门:从“停匀”向“不停匀”的进阶

(马的字形演变)

在甲骨文阶段,人们为了表达马这个概念,最初的做法就是把马的形状画出来,有尾马有鬃毛,甚至大大的眼睛也画了出来。到了金文,字形已开始发展向停匀,只是为了表示原型,仍然有不停匀的笔画一空间安排;到了小篆,秦始皇以国家法令的方法将文字强制性统一,小篆来了,这是一种极尽停匀的字形,线条与线条之间的距离,力求均等,也正是这个原因,小篆所表达出来的典雅与韵律之美,深受后世人们的喜爱;要注意,在小篆这里,停匀已经成为主要文字字形特征;到了汉印,人们为了将篆书放到正方形的印面上,将弯曲的线条做了直化处理,瘦长的字形也被整理成方方正正的汉缪篆字形(如上图),也请注意,这时的停匀依然是重要的审美特征。从小篆开始,汉字的每一根笔画与另外的笔画之间的距离被处理成等距离的空间,这样的字形为什么看上去舒服,觉得愉悦,觉得美呢?因为它适合人们最朴素的审美需求。

2、人们对“停匀”审美的朴素需求

人们天然喜欢等距离的东西,如果捡了几块石头或者木棍,人们如果要把它们摆在地上,第一个念头基本都是将它们等距离地摆放整齐,如果是石头,人们喜欢找尽可能相近大小的,如果是木棍,人们会想办法把它们处理成一样长短。人们把这种审美引入到自己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建筑,我们看故宫太和殿,如图:

篆刻入门:从“停匀”向“不停匀”的进阶

(太和殿)

柱子与柱子之间的距离,也同样处理成相等的距离,东方如此,西方也同样如此,比如古罗马建筑,如图

篆刻入门:从“停匀”向“不停匀”的进阶

(古罗马建筑)

3、初级学习:停匀在汉印中的体现

人们天生喜欢匀齐,停匀的东西,这是一种有规律的美,它自然而然会体现在文字上,当然也承载在各种文字载体上,比如汉印,汉印里,体现停匀概念最突出的是玉印,以前讲过这个概念,叫“匀空”和今天讲的概念“停匀”是一样的意思,还拿那方经典的汉玉印“和福”来说,如图:

篆刻入门:从“停匀”向“不停匀”的进阶

(汉印中匀空的典型例子)

汉印的特征就是“停匀”,以前总结过,就是:印面所有的空白均粗细相等,笔画的粗细等于留红的粗细

这样的处理方式,在汉玉印中是常态,如:

篆刻入门:从“停匀”向“不停匀”的进阶

(汉玉印中的停匀之美)

那么,实际上,在篆刻的初级学习阶段,就是学会把这些停匀的特征都学会,这是最基础的课程,要求不复杂,等距离离的线条,等距离的空间,那么,其实上,刻玉印印式的印章设计印稿也相对较为简单,当第一笔落下时,整个字已经决定了,整方印也决定了,因为笔画的粗细就等于笔画的间距,印面空间的大小控制了字形的大小,字形的大小决定了线条的粗细。所需要做的,精工完成就可以了。

4、进阶学习:疏密的控制,非“停匀”的审美理解

我们经常在章法课程里提到疏密这个概念,这其实是人们的另一种审美需求,即,没有规律的美,寻求变化的美,比如,乱石铺街,把石头摆成有规律的整齐的线条是美,随意铺在地上也能形成一种美,这种美是自然的,没有经过加工的,如图:

篆刻入门:从“停匀”向“不停匀”的进阶

(乱石铺地的美)

当然,这种美的体现形式要比第一种美复杂一些,它的变化更多一些,如金文经典里也有这样的章法例子,比如毛公鼎:

篆刻入门:从“停匀”向“不停匀”的进阶

(毛公鼎拓片)

谁又能说毛公鼎这种乱石铺街的美不是一种美呢(或者有人就认为杂乱无章)?显然,这样的美与上面有规律的美不同,它是天真烂漫的美,是不经人为加要修饰的美,其变种类型也更多,相对学习起来也难一些。但并不是没有入手处,这个入手处,邓石如找到了,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来楚生他们继承发展出来,就是“疏密”。当然,疏密只是天然审美其中的一个典型变种,其他还有,但疏密是个较容易入手的章法切入点。就比如要建一个学校,密集处的校舍、教室,疏散处的操场、跑道,有疏密才觉得有节奏,才舒服。

疏密在汉印中也大量出现,只是不如后世邓、赵、吴、黄、来那样强烈。汉印中疏密的例子:

篆刻入门:从“停匀”向“不停匀”的进阶

(汉印中疏密明显的印例)

这些印例都是我们以前的作业,所以不写释文了,下面名家印的例子也提了无数次了,也不标记了,只看章法:

篆刻入门:从“停匀”向“不停匀”的进阶

(名家印中的疏密明显的印例)

有朋友会又一次提出问题,这些是天然就存在疏密对比的文字,不存在人为处理啊,如果遇到不存在疏密对比的文字呢?请回看《篆刻课程》的“关于疏密”那一课,主动造密造疏方法多种多样,讲得也很细了,这里不再列举,今天只说疏密是个好的入手点

疏密是完成没有规律、不规则美的一种方式,因为它没有规则可循,不能按照停匀保持等距来安排章法,通常情况下,它实践起来,要相对难得多。我们看赵之谦、黄牧甫停匀留空的印例,觉得美,但如何造就这种美,实在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与不断反复的练习。

篆刻入门:从“停匀”向“不停匀”的进阶

(大师们线条之间不停匀的作品)

其实,当我们把注意力从停匀转移到不停匀,我们已经完成篆刻初学阶段的进阶,甚至也有了自己印风选择的审美定型(虽然停匀与不停匀并不代表印风类型),我们已经学会了在不同审美之间跳跃,这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个进步很重要。

来楚生先生有一段经典的话,值得初学篆刻的朋友记取,就是:“停匀易,不停匀难,得之停匀,失之疏密,即无流走自然之趣,易入板滞之域”,从学会刻汉玉印一样工整停匀的印面,到学会刻赵叔孺、王福厂、陈巨来的一类的精工细致的元朱文,再到学会理解齐白石、黄牧增、吴昌硕等印风的美,再到自己创作完全不讲究停匀的写意类作品,这个过程中的每一种印风都有人选择,种种印风也都让人陶醉,精金美玉与野山荒原都包含极致的审美,其难易程度也各说各有理,我们这里没有厚此薄彼的念头,有的人选择了某种印风之后就停下来发展到极致,有的人选择兼容并包,于是风格多样,这样都不错,都是篆刻学习的合理归宿,我们这里只告诉初学者,要走的路很长,一切篆刻风格的选择,从自己的审美出发,再走向更多的人的审美,或者选择市场的认可,或者选择心灵的安静,都是篆刻人自己的选择。

(【老李刻堂】之302,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