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殲-15艦載戰鬥機被拋棄,俄專家打臉,小問題難不倒中國人

最近肉串偶然看到這樣一條新聞,大意是說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稱,中國航母上的艦載機殲-15存在重大缺陷,軍方已經無法忍受,急於需求替代方案,目前,殲-20艦載型和殲-31大改艦載型都是備選方案。看完這則新聞,肉串心裡其實一頭霧水,殲-15怎麼了(功課做得不夠啊,這麼大的事情都不知道)?

於是肉串就做了一番調查,這不查不知道,原來殲-15身上,曾經發生過這麼多的故事呢,今天就讓肉串給大家重新理一理殲-15所謂缺陷的來龍去脈。

美媒稱殲-15艦載戰鬥機被拋棄,俄專家打臉,小問題難不倒中國人

一月內兩起事故,精英飛行員一死一傷

16年4月,海軍航空兵艦載機飛行員曹先建駕駛殲-15戰機進行飛行訓練時,飛機突然無故大角度上揚,造成飛機失速墜毀,曹先建因試圖挽救飛機而錯過最佳逃生時機,身受重傷。

無獨有偶,還是16年4月,少校軍銜,一級飛行員張超駕駛殲-15戰機進行著陸訓練,同樣是飛機突然無故大角度抬頭上揚,然而這次張超並沒有曹先建那樣幸運,在努力控制飛機無效後,彈射出倉,硬著陸重傷不治,壯烈犧牲。

美媒稱殲-15艦載戰鬥機被拋棄,俄專家打臉,小問題難不倒中國人

同樣的事故原因,造成中國精英飛行員一死一傷,事實上,殲-15裝備海軍以來,已經損失四架。經過調查,事故的原因被指向了在戰機飛行控制系統電傳故障上,一時間殲-15戰機的生產和設計者,沈飛及其所屬601所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美媒稱殲-15艦載戰鬥機被拋棄,俄專家打臉,小問題難不倒中國人

問題指向數字電傳,還是蘇聯戰機氣動設計先天不足?

殲-15上使用的飛控系統,名為三軸四餘度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該系統據說“早有劣跡”,中國空軍的一架殲-11BS就因為使用了類似的飛控系統,在空中失控長達26秒。這裡,我們需要對四餘度這個概念進行一些解釋,以說明該飛控系統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失控,所謂四餘度,就是同時有四套子操作系統被集成在一套大操作系統中,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工作,所以一套子系統出故障,完全沒有問題。兩套子系統先後出故障,另外兩套子系統正常,仍然可以保證飛控系統正常工作,只有三套或全部四套子系統出錯,才會造成整個飛控系統失控。從理論來說,四餘度飛控的可靠性是很好的。

所以,我不禁懷疑是飛機的指令傳輸通道出了問題,飛控系統得出的控制指令需要通過電纜或是光纜傳輸通道傳達給飛機,才能最終實現對飛機姿態的控制,否則無論飛控系統給出如何正確的指令,飛機仍然無法按照指令調整姿態。使用電傳飛控系統的戰鬥機,飛機尾翼、鴨翼與操縱桿之間,是沒有任何機械裝置聯繫的,一旦飛控系統本身出現致命問題,無論飛行員如何操作,飛機都不會聽從指揮,只能等待飛機自己修正,如果不及時跳傘,極其危險。但是同樣的飛控,還用在了殲10系列上,卻並沒有問題,隨著調查,肉串找到了更多信息。

美媒稱殲-15艦載戰鬥機被拋棄,俄專家打臉,小問題難不倒中國人

有文章稱,蘇27、蘇33戰機的氣動外形設計,先天就愛翹頭,用原文的說法,這屬於抽風。而俄羅斯的飛控系統在設計之初,也同樣沒有解決這個翹頭問題,造成了俄兩次墜機事故,一名飛行員犧牲。而殲15的基本設計,源自比蘇33戰機更加早期的T10K原型機,這種原型機和量產型還有很大差距,所以飛控系統的設計缺陷,也被中國依樣畫葫蘆地繼承下來。

美媒稱殲-15艦載戰鬥機被拋棄,俄專家打臉,小問題難不倒中國人

美媒稱殲-15艦載戰鬥機被拋棄,俄專家打臉,小問題難不倒中國人

最後,終於有文章詳細描述了到底是飛控的哪個部分出了問題,殲-15的兩次事故,都是由於飛控液壓作動筒故障造成的,只不過液壓作動筒故障是偶發的,比如有時經過大過載的機動之後,液壓作動筒就可能出現問題,導致控制飛機俯仰的水平尾翼卡死在某一位置,這種問題出現在電傳操控的飛機上是不可能通過飛行員的操縱挽救的,唯一正確的選擇就是第一時間跳傘。

愛抽風的俄羅斯氣動外形加上有缺陷的液壓作動筒再加上一旦出問題無法通過操控修正的電傳飛控,才共同造成了殲15折翼。

美媒稱殲-15艦載戰鬥機被拋棄,俄專家打臉,小問題難不倒中國人

美媒稱殲-15艦載戰鬥機被拋棄,俄專家打臉,小問題難不倒中國人

俄羅斯在知道殲-15的摔機問題以後,有點幸災樂禍的表示,中國當初圖省錢,不買蘇33才會造成今天的困境。而俄羅斯軍事專家瓦西里卡申則認為,隨著殲-15的改進,這一缺陷必定會被中國人解決,因為問題點已經被查明,而中國工程師的科研攻關能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以後殲-15不僅不會退役,還會和中國五代隱身殲擊機組成高低搭配,保衛中國的領海領空。

美媒稱殲-15艦載戰鬥機被拋棄,俄專家打臉,小問題難不倒中國人

最後,肉串向在殲-15墜機事故中犧牲的烈士致敬,英雄,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