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教与佛教、明教之间的关系

白莲教中国历史上最复杂最神秘的宗教,源于南宋佛教的一个支系,崇奉弥勒佛,元明清三代在民间流行。

白莲教与佛教、明教之间的关系

明教,又称作牟尼教或摩尼教,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西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受基督教与伊朗祆教马兹达教义所影响,摩尼声称自己是神的先知,也是最后一位先知。摩尼教对粟特影响很大,并传入了中国南宋以后,明教和白莲教相联结明太祖朱元璋,当时也是白莲教和明教中人。只是他取得大权以后,因为深知秘密教派的厉害,逐渐与两教不大和睦。等到他当上皇帝,便采纳李善长的建议,下诏严禁白莲社、明尊教,并把取缔“左道邪术”写进《明律》十一《礼律》,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其后,白莲教以各种支派的形式变换名目继续得到发展,明教却逐渐衰落了。

白莲教与佛教、明教之间的关系

白莲教、明教、佛教三者的关系

简单的说,明教与白莲教关系最大,而白莲教是创始人摩尼吸取了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佛教等诸家之长后建立的,东传的白莲教逐渐与佛教融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明教。

下面是白莲教和佛教的一些关系:

在佛教方面,除了上述在西域及中亚地区的考古发现外,善恶二元论能在佛经里找到对应:魔是梵语“魔罗”的简称,与佛对立,他们分别居“魔界”与“佛界”, 佛须“摧伏众魔”、“以破诸魔”(见《首楞严三昧经》鸠摩罗什译):“三际”理论十分契合弥勒观念的三世论:“初际”、“中际”、“后际”可以正好附会青 阳燃灯古佛(过去),红阳释伽牟尼(现在),白阳弥勒佛(将来),而宇宙的终极目标,明教声称的光明世界,被普遍认为即弥勒佛所居信的兜率宫(佛教教义中 六欲天中第四天界)。另外,摩尼教的光明之国有时也被附会成弥陀净土观念的“安养极乐国”(或讹传为“安阳国”)。摩尼教后来也合于禅宗,《摩尼教残经》 有明使种十二明王宝树的说法,与达摩栽菩提子的禅宗传说十分近似,因为禅宗为上层知识分子所喜好,摩尼教也想借此跻身其中。需要指出的是,摩尼教与弥勒净 土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上文已经指出的几点以外,还有一个间接的证据:武则天695年自称弥勒佛化身,并以此名义建立和统治周朝(690- 705),其伪造的经典名为《大云经》,并诏令全国各地建立大云寺庙。上文已提及,806年回鹘入唐,长安建立的摩尼寺庙为“大云光明寺”,恐怕这种名称 上的雷同不仅仅是巧合。究其原因,摩尼教在中土传播时,正是中土弥勒净土大行其道之时。以摩尼教官方传入的唐朝为例,许多高僧(如玄奘、窥基师徒),文人 (如白居易)都是弥勒信徒,摩尼教攀附其中是自然而然的,以至摩尼弥勒的角色合二为一了。

中原的白莲教则不得不依附佛教、道教以自存,逐渐演变为一种秘密宗教,通常被称为明教。逃脱会昌法难的摩尼教呼禄 法师来到福建,‘ 授侣三山(福州),游方泉郡(泉州),卒葬 郡北山下。‘ 福建成为摩尼教在中国南方继续传播的主要源头。北宋至道(995-97)中,怀安士 人李廷裕在京城开封一家卜筮商店里用五十千钱买到了一尊摩尼像,从此摩尼像就在福建流传开了。大中祥符九年(1016)、天禧三年(1019)朝廷两次敕 福州;政和七年(1117)、宣和二年(1120)礼部两次牒温州,‘ 皆宣取摩尼经颁入道藏‘ 。真宗朝(998-1022)进献明教经典的福建士 人林世长授守福建文学。编入道藏的摩尼教经典中可能有《老子化胡经》、《明使摩尼经》、《二宗三际经》等。摩尼教已经在福建赢得部分士人的信仰,依托道 教,向合法化方向发展。但是,摩尼教经常被指斥为鼓动叛乱的邪教。北宋太平兴国间(980)撰写的《僧史略》把梁贞明六年(920)陈 州毋乙叛乱以及后唐、石晋(923-946)时的相关叛乱归罪於末尼党类。宣和二年方腊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统治者大为震惊,严厉镇压各种宗教结社,重立 禁约,止绝江浙‘吃菜事魔‘之徒,连带根究温州明教,毁拆其斋堂,惩办为首之人,悬赏奖励告发。明教徒的特点是每年正月内,取历中密日(星期天)聚集侍 者、听者等,所念经文及画像有《证明经》、《图经》、《日光偈》、《广大忏》、《妙水佛帧》、《先意佛帧》、《夷数佛帧》、《四天王帧》等,多引尔时明尊 之事。

南宋时,有的道教徒不甚分得清楚吃菜灭魔与明教的关系,道士白玉蟾(约1215)的学生问他,乡间多有吃菜持斋以事明教,谓之灭 魔,彼之徒且曰太上老君之遗教,然耶?否耶?白玉蟾告诉其学生一些明教的教义,大要在乎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字而已。但是没有分辨吃菜灭魔与明教的异 同。有的佛教史家把明教与吃菜事魔联系在一起。1265年撰写的《佛祖统纪》引述洪迈(1123-1202)《夷坚志》说:吃菜事魔,三山(福州)尤炽, 称为明教会。所事佛衣白,又名末摩尼。其经名二宗三际,其持修者,正午一食,以七时作礼。有的官员常把明教与其他宗教结社并列,视之为邪教。

陆游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写的条对状中写道:淮南谓之二襘子,两浙谓之牟尼教(即摩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 一,明教尤盛。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其神号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号。白衣乌帽,所在成社。伪经妖像,至於刻版流布,假借政和中 (1111-1118)道官程若清等为校勘,福州知州黄裳为监雕。陆游称,近岁之方腊皆是类也。要求加以严惩,多张晓示,限期自首,限满悬赏搜捕,焚毁经 文版印,流放传写刊印明教等妖妄经文者。

元代在泉州设有管理明教和秦教(当即景教)的管领。马可波罗及叔叔1292年到达福州时遇 到的一个当地无名教派可能是摩尼教团。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曾下诏并立法禁止各种异端信仰,其中包括牟尼明尊教(即摩尼教)。浙江按察司佥 事熊鼎以大明教瞽俗眩世,且名犯国号,奏请没收其财产而驱其众为民。明太祖可能因为这道奏折,嫌明教教门上逼国号,摈其徒,毁其宫,户部尚书郁新、礼部尚 书杨隆奏留之,因得置之不问。尽管清律、安南律都因袭明律,继续禁止牟尼明尊教,但是,有清一代和安南地方未必真正有摩尼教徒的活动了。

白莲教与佛教、明教之间的关系

白莲教与明教

看过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的都知道明教,是他们发动起义,创建红巾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但是翻阅历史书,上面记载的是白莲教发动的起义,这不免让人困惑,到底是明教还是白莲教?两者是什么关系?明教的正式称呼是摩尼教,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公元3世纪中叶(大约相当于中国魏晋时期)波斯人摩尼所创立,摩尼教受到袄教和基督教、佛教的影响,强调禁欲、食素。其教义以袄教之善、恶二元论为基础,将一切现象归纳为善与恶,善为光明,恶为黑暗,而光明必会战胜黑暗。此教因之又有明教之称。传播于西亚、罗马帝国等地。曾一度得到波斯皇帝的支持,后因袄教和基督教的打压,摩尼277年被钉死在十字架。教徒们遂转往中亚传教,在那里得到大发展。公元694年,波斯人拂多诞将摩尼教传入中国,摩尼教初入内地时颇为不顺,因为当时内地流行的是佛教和道教,为了便于传播,传教士们吸收了一些佛教的教义和形式,这对摩尼教徒们并不感到别扭,因为它诞生之初就吸收了一些佛教的教义,此举引起佛教徒的不满,唐朝政府以邪教为名,禁止其在汉人中传教,但允许在来华胡人中传播。于此同时,在蒙古高原的回纥帝国,全民皈依了摩尼教。自安史之乱以来,回纥平叛有功,成为唐王朝倚仗的军事盟友,大力支持摩尼教在内地的传播,此后数十年,摩尼教在内地迅速发展,吸收大量汉人入教。但是好景不长,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回纥被黠戛斯消灭,流窜西域,唐廷对回纥和摩尼教的态度立即改变。唐武宗灭佛,摩尼教和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袄教同时被禁,寺庙被毁,从此转入地下,此后以明教之名出现在史书中,其教义和活动方式已有了变化。白莲教的前身是唐、宋以来流传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结社。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北宋时期净土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或莲社。南宋绍兴年间,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在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早期的白莲宗崇奉阿弥陀佛,提倡念佛持戒,规定信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它号召信徒敬奉祖先,是一种半僧半俗的秘密团体,拥有大量俗家弟子。它的教义简单,经卷比较通俗易懂。为下层人民所接受,所以常被利用做组织人民反抗压迫的工具。在元、明两代,白莲教曾多次组织农民起义。经过长期流传,元代白莲宗的组织和教义都起了变化,戒律松懈,宗派林立。有的教徒夜聚明散,集众滋事,间或武装反抗元廷统治。红巾起义领导人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邹普胜等都是白莲教徒,他们以明王(即阿弥陀佛)出世和弥勒下生的谶言鼓动群众,产生很大影响。白莲宗教义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互相斗争的势力,叫做明暗两宗。明就是光明,它代表善良和真理,暗就是黑暗,它代表罪恶与不合理。这两方面,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不断地进行斗争。弥勒佛降世后,光明就将最终战胜黑暗。从中可以看出,白莲教的教义受到明教的影响,此二教教义中皆含不满现状、憧憬未来之思想,宗教仪式亦多相似之处,二教接触后,自然趋于融合。每逢现实政治令百姓失望时,弥勒、明王出世之谣传自然涌现。此外,道教为我国固有信仰,流传于民间之弥勒宗、白莲宗、明教自不免受其影响。

明教在被禁后,教徒们为了逃避政府的打击,假称自已是佛教徒。《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要常遇春吃肉,常遇春说:“小人是拜菩萨的,不吃荦。”就是这个原因。明教主张教徒们团结互助,有一人生活困难,其它教徒会资助,遭遇地主剥削或政府压迫,信众聚集起来与之论理,压迫过甚则起义反抗,所以历来为士绅和政府当局嫉恨和打击。而中国其它宗教也有这样的组织,如中国最早的秘密宗教太平道就发动过黄巾起义,佛教中的白莲宗、弥勒宗也有相似的教义和行为,明教在中土秘密传播过程中,和道教以及佛教中的异端派别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既不同于传统摩尼教,又有别于佛教、道教的新兴宗教社团——白莲教。融合大约在北宋时开始,南宋至元代成形。和金庸小说中所描述的不同,明教在中土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统一的教团,而是在各地产生若干互不统属的组织,有的称明教、有的称白莲教或弥勒教。明代禁明教和白莲教以后,明教的名称不再出现。教众们为隐藏身份,出现了各种花样别出的称呼,有金禅、无为、龙华、悟空、还源、圆顿、弘阳、弥勒、净空、大成、三阳、混源、闻香、罗道等数十种,有的一教数名。它们各不相属,教义颇多歧异,组织活动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或多或少地带有白莲教的印记。政府认为它们实际上仍是白莲教,民间也笼统地称为白莲教。

白莲教与佛教、明教之间的关系

白莲教的组织到了明、清至民国,分布很广,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到处都有,当时教门派别很多,估计在百种以上,有混元教、红阳教、白阳教、老君门教、大乘教、清香教、圆顿教、八针教、大阳教、弘阳、混元、收元、老官斋、龙华、八卦、天理、一贯道、义和团、红枪会、大刀会、小刀会、天门会、无极会、快道、扇子会、妙道会、红灯会、九仙会、天皇会、无极老母会(黄道会)、天神会、六离会、方道会、大道门、报德门、十祖门、金丹道、老师道、坐功道、老佛门、学好教、贤圣教、大佛教等。1949年以后,政府大力打击各种会道门组织,白莲教遂绝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