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为什么在占领武汉后没有对国民政府临时首都重庆进攻?

STLY伟伟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并且扬言三个月内就要占领中国,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痴人说梦话,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日军的战斗力确实在当时中国部队之上,中国军队消灭一个日本人平均要付出三到四人的代价,都是因为当时中国整体军事力量已经和日本差距很远了。



日军自卢沟桥事变之后,南下速度特别快,北平和天津最先失守,紧接着日本陆军又在日本海军和空军的配合下占领了上海。上海沦陷之后,日军再次调集二十万日军进攻当时中国首都南京,由于南京守备司令唐生智的贪生怕死以及狂妄自大,南京城不到两个礼拜就被日军攻陷,而唐生智本人则带着心腹迅速逃离,留下上万将士与日军拼杀。


之后日军又集合兵力南下妄图吞并整个中国,中国军队为了抵抗日军南下组织了一次又一次会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规模最大的战役应该是武汉会战了,蒋介石调集了一百万大军与日军战斗,国军死伤超过四十万,日军也死伤超过二十万人。武汉会战虽然失败了,但是却极大的消灭日军的有生力量,自武汉会战之后,中日力量便开始持平。

日本自武汉会战后并没有组织大量兵力进攻重庆,原因无非是日军力量已经不够了。日军不光需要在中国投入大量兵力,在整个东南亚也需要部署相当多的部队,尤其是在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将主要力量都调往太平洋与美军作战。日军虽然将精锐力量都调往与美军作战,但是依旧节节败退,1944年日军更是被美军打得退回日本本土。


麦地传奇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裕仁天皇询问时任日本陆军大臣的杉山元:解决中国事变,需要多长时间?杉山元当时乐观的回答:只需要一个月就能解决中国事变!不料,中日战争一打就打了四年,日本被拖进了中国战争的泥潭。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裕仁天皇又问杉山元:日美要开战的话,要多久才能打赢?杉山元回答说:只需要三个月!

天皇老鬼子当时就怒了!质问杉山元:当年中日战争开打的时候,我问你要多久能结束,你说要一个月,可是现在打了四年了还没完!杉山元辩解道:中国腹地深远,拖这么久真没想到。裕仁大声喝问他:中国腹地深远,那么太平洋的腹地岂不是更深远?你凭什么这么肯定说三个月能打完?!杉山元顿时语塞,无言以对。

衫山元的观点,其实也是当时日军侵华派的主流看法。他们普遍有个毛病,就是分不清楚战斗和战争的区别。以为战斗打赢了,战争也一定能赢。甚至还天真的认为,国民政府和当年的清政府一样,只要稍微给点颜色,就会主动的投降。结果国民政府并不是清政府,国军的韧性也非清军可比,这就导致了日军在侵华的计划上一变再变。

淞沪会战开打时,日本全国的兵力不到五十万人,只准备了半年的战争军备;


武汉会战开打时,日本全国的兵力约在一百万左右,准备了一年的战争军备。

由此也看得出来,日军所谓的侵华规划,说白了就是走一步算一步,完全没有全局观念。正是这种近乎于二逼的战略规划,导致日军在拿下武汉后,无力再发动像武汉会战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就是说,日军已经没有能力再像打上海和打武汉一样,用一榔头的方式敲打重庆了。


另一方面,国军吸取了淞沪会战的教训,在武汉会战期间,没有一味的死拼硬打。撤出武汉时,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有生力量。这些部队分别撤到了鄂西北的襄阳地区,和鄂西南的宜昌地区,以及湖南地区。

因此日军在拿下武汉后,并没有急于发动对重庆的攻势。因为在武汉和重庆之间,仍然还有大量的国军主力。不把这些国军主力消灭,日军无法对重庆发动攻势。

日军在武汉会战后,发动的随枣会战(消灭鄂西北方向的国军);长沙会战(消灭湖南方向的国军);枣宜会战(消灭鄂西南和鄂中方向的国军),都是在为进攻重庆做铺垫。只不过日军在随枣会战和第一次长沙会战都被国军打败了,因此导致进攻重庆的计划被搁浅。虽然后来日军拿下了宜昌,但是同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搞了一次百团大战。

这也导致日军的不得不分兵,对北方的敌后根据地展开扫荡。

也就是说,前线的日军被当时的大本营给坑惨了。到处分兵作战,以至于处处都要分兵去留守。就拿武汉的日军第十一军来说,既要对付长沙的第九战区,还要对付鄂西北和鄂西南的第五和第六战区。而其它战区的日军驻军又无兵可派,第十一军每次最多只能发动十万人规模的战役。靠这点兵力想拿下重庆,那简直是笑话。

另一方面,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当时从宜昌到重庆,没有铁路和公路!以当时日军机械化程度的甲级师团来说,甲级师团也只配备了七百辆汽车,只能够勉强让炮兵和工兵部队摩托化。而步兵以及后勤补给,就只能靠两条腿或者骡马驮了。日军能深入到宜昌,是因为有长江航道和汉宜公路。但是拿下宜昌之后,公路没有了,铁路本来就没有。在这个前提下,日军大兵团的后勤补给就没有保障。日本人也是要吃饭的,没有饭吃打不了仗。1944年日军惨败英帕尔,就是因为不重视后勤,导致前线日军脱离补给线太长,饿死了一大半。

可能有人会问,当时日军不能沿长江,强攻到重庆吗?答案是可以的。但是日军没有那个必要。因为当时的日本高层制定了两套方案,一是政治诱降国民政府;二是由日本大本营制定的一个叫【一号作战】的袭击重庆的计划。这个计划由横山勇制定,按照计划,日军从陕西和广西袭入重庆境内。所以才会爆发昆仑关战役,结果日军再次被国军打败。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大量的王牌部队被迫东移和美军及英军作战,这个计划也就搁置了。

后来,日军内部有一帮人提议,干脆直接沿着宜昌、万州、重庆一线进攻,拿下国民政府的陪都。但是后来经过预演发现,就算日本陆军千辛万苦打下重庆,也没卵用。因为根本就守不住!


三峡的地形支离破碎,大兵团的作战完全无法运动,从其他方向也无法补给。就算能日军拿下重庆,面对那么长的后勤补给线,只要中间一个点被国军切断,那么重庆的日军就只能吃土了。

这个情况就好比拿破仑进攻俄国,拿下了莫斯科,结果俄国人不投降,占了莫斯科没有什么用,一座空城而已。日军顶多也就是把重庆破坏劫掠一把,最终还是要撤退回宜昌。

另外,蒋介石也公开表态。如果重庆被占领了他就退往成都!成都要是也被占领了,他就退往云南!云南要是也被占领了,他就退到印度做中国的戴高乐!总之就是坚决不投降!跟小日本死磕到底了!


抗战的后期,日本人还是忍不住了,不顾一切的向三峡进攻,发动了石牌战役。结果日军只向西推进了一百多公里,就被国军给硬堵了回去。十万大军,无功而返。从此之后,日军又发动了常德会战,试图从湘西北方向迂回包抄重庆,又被国军给堵了回去。

至此,日军已经无力再从地面进攻重庆。这么说,并不是日军没能力拿下重庆,而是以当时日军的现状来说,不顾一切的拿下重庆,只会劳民伤财,没有什么意义。太平洋都被美军打出屎了,国内也开始限额供应物资,中国战场没有必要再做无用功。


总的来说,日本在武汉会战后没有进一步拿下重庆,可以归纳为四点原因:

第一、日本的侵华战略一改再改。

日本从侵华战争爆发后,先是骄横的认为可以三个月灭亡中国。结果淞沪一战,日军的计划被打乱了。这就让日本人不得不改变策略,进一步进攻武汉,以为只要占领武汉了,便可以从根本上摧毁国民政府的抗战意志。结果国民政府并没有投降,仍然在坚决抵抗。相反,日本的国内经济却因为侵华战争被严重拖累。

第二、扶持汉奸,以华制华。

由于国民政府坚持抵抗,死不投降。日本人想出了混水摸鱼,扶持汗奸,组织伪政权取代国民政府的办法。日本的这种战略重心调整,使得日军并不急于攻占重庆。因为重庆虽然是国民政府的陪都,但由于日本政府已经不把国民政府作为谈判对象了。重庆的战略价值,也随之降低。

第三、重庆的地理优势太明显和侵华日军的有心无力。

重庆的地理优势,前面也介绍了。正东面是险峻的三峡,东北面是大巴山脉,东南面是武陵山脉。日军进攻重庆,可选的路线并不多。日军也先后从广西、湖南、三峡等多个方向对重庆发动进攻,但都是无功而返。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地理环境导致后勤无法保障,和日军本身的有气无力导致的。

第四、国军将士的拼死抵抗和国民政府的决不投降之态度。

国军在前期以空间换时间,把物资撤到大后方的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重庆就是大后方,撤到重庆就意味着无路可退了。枣宜会战之后的每一次会战:长沙、常德、石牌,中国军队都是当作最后一战打的。


Mer86


这得益于蒋介石坚定的抗战决心、正确的战略部署、
全民的同仇敌忾、全军的浴血奋战,导致日军无法直接对重庆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


一、坚定的抗战决心和全民的同仇敌忾

蒋介石在抗战爆发前,对日本有强烈畏惧和忍让心理,因为中日国力和军力差距巨大,蒋介石甚至担心一旦开战

,中国1个月内就要亡国,这也是当时普遍存在的心理。

蒋介石能够预料到中日全面战争不可避免,但他寄希望忍让以及欧美列强的干预,延缓日军侵略步伐,做好更充足的准备,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日本侵略不会以他的意志为转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彻底断绝了容忍的想法。

7月17日,蒋介石发布《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节选):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7月31日,蒋介石又发布《告抗战全军将士书》(节选):

自从九一八以后,我们愈忍耐退让,他们愈凶横压迫,得寸进尺,了无止境。到了今日,我们忍无可忍,退无可退了。我们要全国一致起来,与倭寇拼个你死我活!我们军人,平日受全国同胞的血汗供养,现在该怎样的忠勇奋发,以尽保国、保民的责任!我个人做了全国的统帅,负着国家存亡,将士生死的全责,自然要竭我心力,操着最后必胜的把握。

可以说,自从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就再也没有动摇过抗战的决心。

二、正确的战略部署和全军的浴血奋战

很多人诟病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部署,但大家对此存在误解。

“以空间换时间”不是不战而降,将国土拱手送人,而是集中兵力,重点防御。

中国面积广阔,倘若一城一池都要分兵防御,必定分散兵力,不堪一击。对防守一方而言,最重要最务实的选择是集中兵力防御敌人的主攻方向,即主要大中型城市和战略要地。

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到日军占领武汉,一共组织了6次大型会战。

1、淞沪会战(上海)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日军伤亡6万人,我军伤亡30万人,最终上海陷落,但我军挫败了日军中央突破、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粉碎了他们3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

2、上高会战(江西宜春上高县)

1941年3月15日至4月9日,日军1.5万人,我军伤亡2万余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被何应钦称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

3、南京会战(南京)

1937年12月1日-1937年12月13日,日军伤亡1.2万人,我军伤亡5万人,最终南京陷落,随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中,屠杀我军民30万人以上。

4、太原会战(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省)

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日军伤亡3万人,我军伤亡10万人,最终山西陷落,整个华北被占领。

5、徐州会战(以江苏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地区)

1938年1月至5月,日军伤亡2.6万人,我军伤亡6.5万人,取得台儿庄大捷,大大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为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6、武汉会战(武汉)

1938年6月11日至10月27日,日军伤亡25万人,我军伤亡40余万人,国军主动撤出武汉,保存有生力量,日军占领武汉,控制中国腹心地区,但迫使中国就此投降的意图被粉碎。

每一次会战中,我军将士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无不浴血奋战,付出重大牺牲,足见抗日之决心。至于有人诟病大片丢失国土,这是中日双方实力使然,非战之过,同时期的苏德战争之初,苏联不也是大片弃地吗?何况我们一直提倡游击战、运动战,最大程度保全自己,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不拘泥一城一地之得失,敌后抗日不也是如出一辙吗?

战略意图的受挫和重庆地形的复杂,导致日军很难进攻重庆

全面侵华之初,日军疯狂叫嚣“3个月内灭亡中国”,然而仅淞沪会战就耗了3个月时间。

更可怕的是,即便上海、太原、武汉这些大城市全部失陷,甚至连首都南京失守,被屠杀军民30多万人,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仍然没有屈服!蒋介石也没有屈服!

可以说,截至1938年底,日军虽然占据半个中国,但就战略而言,日本是失败的,因为他们不但实现其“速决战”的战略企图,反而陷入了中国广阔的战场,无法自拔。

为彻底逼迫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必须继续进攻,目标就是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

与南京、上海、武汉等处于平原地区不同,重庆是一座建立在山地、丘陵上的城市,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山城”,山地、丘陵占据全市总面积的80%以上,一直以易守难攻著称。

南宋名将王坚、张珏等曾率军坚守重庆钓鱼城36年,历经大小战斗200余次,不但扛住了蒙古大军围攻,还成功击毙蒙哥汗,迫使蒙古退兵,可见重庆地势之险峻。

放大到整个四川而来看,自古入川两条线,一条是从陕西经汉中入四川,要经过传说中的“蜀道”天险,另一条是从湖北经夔州入四川,要经过“三峡”天险。

日军是一支擅长平原作战的部队,重庆、四川及其附近地形很不利于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硬攻一定伤亡惨重,日军高层对此很清楚,他们也不想重蹈蒙古军队覆辙。

桂南会战和四次长沙保卫战,成功挫败了日军迂回包围重庆的意图

日军擅长利用中国的广阔国土,实施战略迂回包围,既然从武汉向西直攻重庆很难,他们便决定从湖南、广西两个方向进行迂回。

但蒋介石及国民政府识破了日军的战略意图,先后于1939年11月-1940年1月组织桂南会战,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组织3次长沙会战,成功挫败了日军迂回包围重庆的意图。

无奈之下,为了给国民政府施加压力,日军只好对重庆进行空中轰炸。

自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日本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据不完全统计,期间日本对重庆进行轰炸218次,出动9000多架次的飞机,投弹11500枚以上。重庆大轰炸的死者达16376人以上,超过17600幢房屋被毁,市区大部份繁华地区被毁于一旦。

但无论日本侵略者如何实施暴行,顽强的中国军民都没有屈服投降。敌人的进攻越猛烈,我们的反抗越强烈!正是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让我们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让我们向所有为抗战勇士们致敬!抗战勇士不容亵渎!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在抗战前期,尤其是淞沪会战中,国民党军队伤亡惨重,伤亡约30万,占总投入兵力的40%,仅仅消灭了4万日军。当时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中国军队的密度太高,在不是很大的区域投入了80万军队,用当时日军军官话说,不用瞄准,直接开枪射击,就能打死不少人。

当时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上海是一个港口城市,便于日军发挥陆海空三军的优势,他们可以对中国军队进行立体打击。当时国民政府的海军和空军力量太弱,根本没有办法和日军抗衡。

伴随着战局的变化,战争迅速推进到了中国的腹地,比如河南、湖北和河南一线。在这些区域,日本的海军根本没有办法发挥什么作用。到处都是山地,空军对陆军的支援能力也十分有限,这时的日本陆军虽然对国民政府的军队有优势,但已远远弱于抗战初期。

但并不能据此认为日军在占领武汉后,没有对陪都重庆发起进攻,相反应该说攻击还相当猛烈。甚至我们可以说,此后的许多战争都是为了攻入重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说,这个说法是一个伪命题。



1938年8月到10月,中日双方在武汉周围展开了一场大决战,国民政府再次投入了80万兵力,阻击日军的侵略。在这场会战中,日本的海军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空军方面也碰到了苏联空军志愿队的打击。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战斗中,国民政府的军队还是伤亡了40万左右,不过也消灭了8万日军,并且还让日军付出了8万左右的非战斗减员。对于兵力总数不占优势的日军来说,这是一次重大打击,从而让日军暂时失去了战略进攻的能力。

也正是这次战役让中国的抗战进进入了相持的阶段,让日军的进攻进入了暂停状态。

10月25日,日军占领武汉,但短时间也无力发起大规模进攻。

1939年5月,日本为了逼迫蒋介石投降,发动了随枣战役。本次战役的意图就是为了扫清武汉外围障碍,为拿下整个湖北,打通进攻重庆的门户。这次战役,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充分利用山地的优势,让日军看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出结局。先是日军的猛烈进攻,攻下了随州和枣阳,然后又被中国军队给打了回去,并且付出了伤亡1万多人的代价,被打退了回去,而国民政府的军人只伤亡了2万多人。



1940年5月,随枣战役的同时,日军调集了12万精锐军队发起了枣宜会战,战略意图直取宜昌,打通进攻重庆的门户。

国民政府方面投入了38万军队,对日军进行了节节抵抗。这场战争中的主力军是张自忠将军的59军和汤恩伯的第31集团军。

表面上,张自忠是右集团军总司令,下边有三个军。但就当时的现实来看,只有59军是他的嫡系部队,其它的军队他根本指挥不动。面对着宋哲元的离世和当时在平津的耻辱,他早就抱定战死沙场的决心。他的59军在历次战斗中,老兵伤亡太多,新兵战场经验太欠缺。张自忠每战必冲在第一线,失去的阵地他一定在夺回来。至于生死,他早已置之度外。最终在这场战役最关键的时候,原本张自忠可以突围出去,但他命令其它人撤退出去,他选择了与阵地同在。


日军这次如愿得到了宜昌,打开了进攻重庆的门槛,并且重创了第五战区的兵力。日本人也表现出了对英雄战神张自忠的尊敬,用最好的棺材装殓了他。蒋介石命令国民政府的军队不惜一切代价,把张自忠的遗体抢回来。在运回重庆的路上,日军不允许战机轰炸,让英灵回归。蒋介石亲自主祭,同时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名义通电全军,表彰了张自忠一生的勋绩。

张自忠的夫人绝食而死,实现了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心愿。同时,他也是抗战中战死级别最高的国军将领,上将。



之后,日军一方面是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的大部分资源都投向了东南亚战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民政府的军队在美国的支持下,不少军队实现了美式装备。虽然训练较差,但有人数上的优势,防守起来并不占太多的下风。

1943年5月的石牌保卫战,就是日军想攻入四川,拿下重庆,实现占领中国、逼迫国民政府投降的愿望。

当时负责全盘指挥的是蒋介石的爱将陈诚的土木系,正面与日军相对抗的是胡琏,也是陈诚的嫡系,出身陕西的一条汉子。


战斗打到最紧经的关头,根本就听不到枪声,狭小的空间堆满了双方的土兵,肉搏战和刺刀战正式上演。双方军队的尸体躺满了阵地,意志力和战斗意志决定了最终的成败。虽然阵地数次告急,但胡琏和所属官兵都早已写下遗书,誓与阵地共存亡。

石牌的背后就是重庆,石牌若失,则国民政府危矣。狭路相逢勇者胜,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不放弃的中国军队。

1943年6月2日,日本人唉叹道:从来没有看到这样撞死抵抗的中国军人,丢下了无数尸体,退出了战斗。



1945年4月,冈村宁次升任驻中国军队总司令,因为他对中国比较熟悉,因此制定了从芷江突击重庆的计划。

但在当时,日本的中高级军官已对战争有点绝望,普通士兵大多是刚从国内征召而来的年轻人,根本没有战斗经验。对面却是国民党中央军的精锐部队,很多都是美式装备,有多年作战经验的老兵组成。

面对着中国军队强势火力的压制,日军伤亡惨重,甚至有些部队直接丢下武器溃散。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日夜轰炸日军的后勤保障线,甚至轰炸日军的阵地。


在美制喷火器和汤姆逊冲锋枪的绞杀下,成批的日军倒在中国军队的阵地前。虽然日军也有突破中国军队的阵地的事件发生,但主阵地一直控制在中国守军手中。到战役结束,中国军队伤亡2万人,日军则丢下了3万具尸体。

除了这些战斗外,日军还曾试图经过广西杀入重庆,但都被中国军队打败。力保重庆中央政府的安全,是全体国民政府军队的首要任务,也是在保护中国抗战最后的希望。

虽然日军早早就打下了大半个中国,但至始至终没有突进重庆一步。日本人抗战前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口号成了笑谈。


新知传习阁


日军并不是不想进攻,而是进攻过,只是最终以失败告终,至于为何失败,原因主要是以下方面:

第一,日本占领武汉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国军为了防止日军进攻重庆,在武汉外围部署了精锐的军队,北有第六战区牵制,南有第九战区虎将薛岳的牵制,都是国民政府最精锐的部队。



第二,进入重庆的要塞门户石牌,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日军发动进攻重庆的战争,国军战将胡琏在石牌要塞部署防守,借着险要的地形,日军猛攻不下,最后以失败告终。

第三,日军占领武汉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作战,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第四,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抗战,日军后方不稳,为了巩固后方,不得抽调兵力围剿八路军,把主要重点作战由对国军的正面战转入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作战。



第五,日军后来发动太平洋战争,兵力更加不足,难以再组织有效的进攻。

因此,日军虽然想攻下陪都重庆,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都没有进占重庆。


津城沐雨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武汉会战历时四个月,双方动用兵力达140万,其中日军参战人数为30万,伤亡约4万人。武汉会战直接报销掉日军一个甲等加强师团,也是大出血了。日军需要一定时间恢复,同时需要进行兵力和物资的调配。打仗不是喊口号,说打就打,需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和统筹规划,尤其是后勤保障方面。

在武汉会战结束之后,日本所能调遣的兵力也不足,毕竟那么多地方都需要派遣部队驻扎。同时日军要想进攻重庆,必须经过湖南。在抗战中后期,湖南战场经历了数次大战,四次长沙保卫战,衡阳保卫战,常德保卫战,雪峰山会战,阻挡了日军的前进步伐。

日军的陆上部队虽然没有踏入重庆,但是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都对重庆进行了大轰炸。日军对重庆的轰炸长达5年半之久,炸死炸伤数万人,无数建筑物被毁。日本原以为这样的轰炸可以击垮中国军民的抵抗意志,换来的却是越来越坚强的战斗意志。


兵说


抗战前,日本人曾用三个月占领中国的豪言壮语为自己的嚣张打气,随后八年时间,日本人见识了什么叫从好欺负到狗急跳墙最后兔子急了还咬人的中国式顽强。

淞沪会战后

淞沪会战,消极怠工的国民党政府自大的认为小日本不过是和他们玩玩,结果准备不足被人家直接干掉四十万人。迫不得已,蒋介石卷铺盖抛家舍业跑到重庆登高望远。南京失手,成了蒋介石抗战中最黑的一页,手握重兵还狼狈鼠窜,蒋某人并不比他的契弟张少帅强多少。

南京失守,是蒋介石的奇耻大辱,也让他充分认识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逃到重庆,重庆绝不可以再失手。日本人在攻下南京后,喜悦并不代表战局对他们有利。南京失守,国民政府退守重庆最大的好处是拉开了战略纵深。日本人想要攻击重庆必须要深入中国腹地。我一直认为,攻下南京是日本人的一招臭棋,事实证明他们必然为自己的自大买单。

日军轰炸重庆

长沙会战,随枣战役,豫湘桂战役等等,张自忠以身殉国,日本人大举挺进中国腹地,剑指重庆。虽然对重庆有过空袭却并不如愿进攻,主要原因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与几年前的淞沪会战对比,国民党对重庆不容有失。已经到了兔子急了还咬人的地步。再无可退唯有坚持到底。而日本人占线过场的弊端却频频出现。空军并不能奏效,海军完全是摆设,步军却渐渐成了中国军队的铁血陪练。

中国抗战漫画

冈村宁次上台之后,妄图对重庆进行最后进攻,芷江战役却让他损兵折将。一方面太平洋战争爆发,对日军极其不利,一方面全面抗战使得日军彻底顾此失彼。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支持也不遗余力,日本军队就在重庆门口再无法深入一寸。厌战情绪蔓延,日本大势已去!

综上,不是日本不想攻打重庆,而是有心无力。如果当初他们不下南京,在南京与国民政府决战,陆海空有的放矢,还真不好说。不过历史不容假设,日本侵略者就该为自己的暴行付出代价,从哪里来,给我滚回哪里!


我是君笺雅,偶尔也侃侃与红楼以外的文化和历史。欢迎大家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我只想说,武汉并不是大门敞开的,不是随日本人想进就可以进来的。武汉,宜昌被占领之后确实很不利,但是从武汉到重庆的路,日本人走了八年都没有走通,中间有两个很重要的地方,一个是常德,一个长沙,著名的长沙会战,常德会战不会没有听过吧。日本狂言三个月拿下,开始确实很顺利,但是在武汉之后,进入湖南日本人就被打的找不到北了。



从地图中很明显的可以看出,重庆处于中国很深的地方,如果当初日本真的占领了重庆,那三个月也许真的可以拿下,因为重庆之后几乎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守了,而蒋介石早就预想过,一直退守不是办法,所以一定要死守湖南,所以蒋介石在湖南已经部署了重兵,第一就是抵挡住日本猛烈的进攻,第二就是阻止日本对重庆发起进攻,因为离得近,可以随时增援。



日本之所以开始进攻速度快,一部分是因为日本装备先进,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交通便利,机械化部队转移速度也快,但是随着对战的深入,中国的地形也变得复杂,日本想要速战速决都已经不可能了。就拿淞沪会战来说,日本海陆空全面进攻,根本挡不住。



那么简单说说武汉会战,这也是一场恶战,日本拿下也不容易,日本指挥官的作战手法简单没有什么新意,一般都是进行轰炸之后就是机械化部队的碾压,但是还是刚刚说的,日本之所可以碾压就是依赖装备,没有了跟进的机械化部队,日本只能干看着,这让日本吃了不少苦,但是还是装作三个月可以拿下的样子。



武汉之后就是长沙,长沙有三次大会战,守将又是著名的将军薛岳,也是临危受命,但是却硬生生的把日本人挡住了,在1942年最后一次会战中,更是把日本打的找不到北了,仅仅长沙都让日本举步维艰,更不要说日本的部队可以到达重庆了。在1943年,日本试图攻进四川,目的还是重庆,但是蒋介石的命令依旧是死守,打到最后日本人都服了,直接退出石牌,这就是著名的石牌保卫战,石牌沦陷,下一个就是重庆。



日本也很清楚,但是蒋介石也不傻,重庆是重中之重,后来日本还想从广西杀入重庆,还是被挡在门外,日本还想在中国通过汪精卫拥立一个新的国民政府,然后逼迫中国投降,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首先要说明一下,日本人并不是没有进攻重庆。

从1938年2月开始,截止到1943年8月,日本对当时的陪都重庆进行了持续5年半之久的战略轰炸。在这期间,日军对重庆轰炸次数超过200次,出动战机9000多架次,造成人员伤亡10000以上。

长达5年半的空中轰炸,这难道不算是进攻吗?题目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日本人的地面部队为什么没有进攻重庆。

日本人的野心是灭亡中国,最快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攻占国都,削弱国人抵抗的意志。日本人做梦都想攻入重庆,但是去不了!

全面抗战大体上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战略防御阶段;

第二阶段:从1939年11月到1943年12月,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到1945年8月,战略反攻阶段。

这是对于中国方面来说的,对于日本来说,这三个阶段应该就是反过来的:第一阶段是日本主动进攻;第二阶段是僵持不下;第三个阶段是败局已定。


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人疯狂进攻,却到不了重庆

在这个阶段中,日本人确实是一直压着国军在打。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都在这个阶段爆发。

国军在这一阶段中总体而言是呈现出溃败的姿势,基本上是属于节节败退。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国军以付出上百万战士伤亡为代价,还是成功的拖住日军前进的步伐,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淞沪会战,国军投入80万军队,日军投入20多万军队,最终国军以伤亡30万将士的代价,拖住了日军3个月时间,并消耗了日军4万的兵力;

徐州会战,国军投入兵力60万,日军投入兵力24万,最终国军以伤亡10多万将士的代价,拖住了日军4个月的时间,并消耗了日军2.6万的兵力。

武汉会战,国军投入兵力110万,日军投入兵力30万,最终国军以伤亡40多万将士的代价,拖住了日军4个半月的时间,并消耗了日军25万的兵力。

可以说,每一次大规模的会战,都是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在扛着日本人飞机大炮,硬生生的拖住了日本人前进的脚步。武汉会战过后,日本人虽然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却也元气大伤。


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人想打,却又犹豫了一下,再想打的时候已经打不进了

武汉会战之后,抗日战争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武汉会战,日军虽然获得胜利,却伤亡了近30万的士兵,所以这个时候的日本人也需要缓一口气,西进的脚步稍微停滞了一下。等到日本人在想打的时候,他们已经打不进去了。

一方面,在经历数次大规模会战之后,远离本土作战的日本消耗也是非常大;

一方面,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远征军入缅作战,牵扯了日本人大量的兵力;

一方面,在抗日的敌后战场上,有一支力量开始崛起,让日本人忙得焦头烂额。

这这三方面因素的综合下,国军在正面战场已经开始了和日本人一战的资本,开始打得又来又回。

日本人也试图一举攻入重庆。

日本人于1940年5月发动了枣宜会战,最终以日军占领了宜昌而告终,但日军也伤亡惨重,加之重庆地形复杂,日军无力西进。此役,张自忠将军以身殉国。

1943年,日本人再次策动了鄂西会战,结果却以失败告终。


战略反攻阶段:日本人就算想打,也已经打不了

在这个阶段,日本人已经是穷途末路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被美军打得节节败退;东南亚战场上,日军被盟军打得晕头转向;在中国战场上,日本已经是疲于奔命!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掀起了最后的疯狂,发动了“1号作战”(豫湘桂会战),试图打通南北交通线。在历时八个月的时间里,日军疯狂的进攻,占领了中国146个城市,造成了国军的豫湘桂大溃败!

日本人虽然达成了自己目标,但是也将战线拉得过长,兵力过于分散,为接下来国军的反攻创造了条件。而敌后战场的红色力量,已经是愈发强大!

豫湘桂会战之后,日本人已经强弩之末了,在想进攻重庆,已经是痴人说梦!


小镇月明


在南京陷落之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继续抗战,那为什么当时要选在重庆,而不是最安全的成都?这就透露出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对于国民政府来说,当时守住重庆还是非常有把握的。退一步来讲,就算日军进攻重庆,最后把重庆给拿了下来,日军也必定是损失惨重,并且很难在重庆立足。所以正因为这个原因,国民政府才选择了重庆这个地方作为陪都,因为从战略上来讲,重庆更利于统筹指挥全国战区。

当时日军进攻重庆有两条路线可以走,第一就是从陕西由北向南,但是前提就是要同山西的八路军交战,而且就当时的条件来看,在没有后勤保障的情况下,日军想要打穿这一条路,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这地区是无尽的戈壁和荒凉的黄土高原。日军还要遇到骁勇的少数民族,这简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日本无法投入大规模的兵力来打穿这一条路。

而第二条路就是从云南北上,这条路也不容易走,第一就是拿下云南难度太大。就算日本占领了东南亚,但是依旧是无法取得云南的控制权,因为无尽的雨林也将阻挡日本的前进道路,何况攻打东南亚就意味着得罪西方,这是日本所必须考虑的。所以要发起重庆会战,对于日本而言难度是非常大的。毕竟武汉会战之后,其实日军就已经是无力发动大规模会战了。



1942年的时候日本大本营就有意发动重庆会战,但是兵力却是捉襟见肘,但是日军还是派出了一支一万多人的部队攻打石牌,不过石牌不是东三省。在哪里日军遭到了毁灭的打击,因为补给各方面都处于劣势,虽然日军十分疯狂,但还是被中国军队以少胜多战胜了日军。此后日军便开始了臭名昭著的重庆大轰炸,企图通过轰炸摧毁中国的抵抗意志,但是这只会越炸越强。

后来美国空军的李梅将军看到了重庆大轰炸,发誓要把日本列岛点燃,最后东京大轰炸的制定者就是李梅将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