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學公布調查結果:韓春雨團隊不存在主觀造假!

點擊上方“轉化醫學網”訂閱我們!

乾貨 | 靠譜 | 實用

《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該校學術委員會成立調查組,本著“依法依規、嚴謹規範、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認真核查了該論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實驗資料,並委託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重複驗證實驗,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

從籍籍無名到因一篇論文一戰成名,再到面對隨之而來的種種質疑時的堅稱“有人複製出來了”“自己已複製”,再到後來的撤稿,直至最新聲明,這一戲劇性事件終落幕。下面就來回顧一下韓春雨時間的始末:

一夜爆紅

當天,英國《自然 生物技術》雜誌刊載了一篇有關“基因編輯工具”的論文。論文的負責人韓春雨“一鳴驚人”,得到了學界和媒體給予的無限榮光。

在《自然》雜誌社的所屬期刊上發表論文,通常表明,該科研成果走在了世界科學研究的最前沿,並有可能對未來科學的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

發表論文通訊作者韓春雨,來自河北科技大學,在生物技術領域幾乎名不見經傳。但是,這並不妨礙這篇論文在華人生物界獲得廣泛讚譽。眾多科學界人士認為,“我們的體制應當更多地支持那些對研究有興趣有耐得住寂寞的學者”。

在學界得到熱烈討論的基因組編輯技術是當下基礎科學研究的重點項目之一。作為我國基因編輯領域最前沿的科學家之一,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魏文勝稱,“這是一個所謂革命性的技術。能夠治療以前想治不能治的病,比如說像遺傳病,可以通過修改基因組序列進行治療,從某種意義上面講,有點像扮演上帝的角色”。同時他也表示,“正是因為國內的這種底層原創技術太少,才會產生這種格外激烈地反應”。

目前生物學界,可以成功實現人為介入基因組所必不可少的“剪刀”是由美國華裔科學家張鋒、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及法國科學家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為主要技術開發者的CRISPR-Cas9技術。而韓春雨論文中所述的NgAgo技術,被視為挑戰前者的一把“新剪刀”,也可實現對目標基因的有效切割。

這項研究成果,也很可能打破國際基因編輯技術的壟斷,具有極高的科研和商業價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生命醫學院教授李大力認為,“如果NgAgo技術能夠拿到專利的話。就可以迴避CRISPR的技術的限制,很多的問題就可以利用NgAgo來解決了”。

論文發表後,生物學相關專業的實驗室也競相去重複他的實驗,希望迅速掌握這把新“剪刀”。很快,北京大學魏文勝實驗室就宣稱了實驗重複成功。

名不見經傳的韓春雨,在一夜之間成為了業內炙手可熱的科學家。曾經發現他才華的前河北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院長也感嘆韓春雨所取得的成果,並給予了祝賀。在回憶初次見到韓春雨時,他也表示,“初次見到韓春雨時,就感覺他很聰明,就心生喜歡”。

2016年5月27日和6月2日,受到魏文勝及論文合作者沈嘯之邀,韓春雨分別在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作學術報告。據當時參加報告的學生描述,“會議廳根本沒有位置,好多人都是在樓道中聽取的報告”。

同樣,因為論文的發表,科學界的熱議,韓春雨先後獲得了“石家莊市最美教師”和“河北省科技協會副主席”的頭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河北省政府、河北省科技廳也前往河北科技大學,對韓春雨取得的成果進行了考察。

從生物學界的“一鳴驚人”到媒體和業內都熱捧的“諾獎級”科學家。韓春雨和他的NgAgo得到了無比熾熱的讚美之聲。但是,這瘋狂地讚譽卻在僅僅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就出現了巨大反轉。

2016年12月27日,韓春雨接受《新聞調查》採訪時,講述了過去半年來他的經歷。

他說道,“(論文發表後)每天全是電話,包括尋求合作的人也是特別多,實驗室沒法工作。之後就是質疑,一窩蜂又來,又幾乎沒法工作。所以就下定決定,不再跟他們糾纏了”。

無法被重複的論文結果

2016年6月7日,“基因編輯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香山飯店召開,韓春雨第一次作為受邀嘉賓參加了會議,並在會上作了中心議題評述報告。

作為一個科學界的閉門內部交流會議,韓春雨的科研報告第一次當面遭受到了同行的質疑。同樣,原本兩天的會議,韓春雨也並沒有完成會議全部議程。

2016年5月20日,原清華大學著名結構生物學教授顏寧,在微博上首先提出論文結果可重複性的問題。

5月26日,“未名空間”論壇上出現了“純從科學角度分析韓春雨的文章”的帖子,認為韓春雨的論文從Ago理論上看行不通。

6月23日開始,“知乎”,“百度貼吧”等網絡社交平臺上,關於“韓春雨論文無法重複”的話題開始增加。

7月2日,韓春雨在百度貼吧“國際米蘭吧”回覆網絡上的質疑。隨後他便停止在網絡上發聲,並開始拒絕採訪。

7月31日,來自澳大利亞、美國、西班牙等國的科學家在推特上指出,無法重複韓春雨NgAgo系統的基因編輯結果。這些聲音刊登在由顏寧、文小剛、劉克峰三位國際著名科學家擔任主編的《賽先生》科學新媒體平臺上。

國外學者的公開質疑,各大媒體平臺上又一次出現了“韓春雨”的名字。一些中國學者也開始發聲,指出韓春雨論文結果無法重複。但也有零星學者表示,韓春雨的論文有效。

作為世界頂級學術期刊,刊登任何一篇論文都要經過嚴格地審查,對中國科研人員來說,更是如此。韓春雨的論文也同樣經歷了這個過程。

但是,科研論文是否具有可重複性,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之一。面對質疑,《自然 生物技術》雜誌在2016年11月19日宣佈,“介入論文調查”。

就在質疑聲浪的此起彼伏之時,河北省發改委完成了“2.24億人民幣建設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工程項目的批覆,同時開始採購進口儀器設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網站上也顯示,為期兩年的“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完善及應用探究”項目獲得了100萬元的項目資金。

輿論幾乎一邊倒地認為,只要論文結果無法重複就可能是學術不端,甚至造假之時,也有少數學者認為,現在下結論還太早。中國古生物科學家徐星,就希望公眾可以給科學一個驗證時間,在科學的範疇解決問題。

論文的發表,河北科技大學得到了鉅額資金的支持,但韓春雨卻遲遲不對“質疑”進行回應。最先採訪並極力讚揚過韓春雨科研成果的饒毅、邵峰兩位教授,以“推動科學共同體認真對待中國學術生態節點性事件”為由,於2016年10月12日公開了他們此前一個月,致河北科技大學校長的信件和收到的回函,希望認真仔細的核實韓春雨的實驗結果。

但是,對於收到的回函,饒毅認為“回覆比較籠統,不清楚將有什麼措施”。而網絡上對則不斷地有聲音稱,“無法理解”。

2016年10月10日,由北京大學教授魏文勝組織和發起,來自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的13位科學家通過兩家媒體,實名發佈聲明,“沒能“重複”韓春雨的實驗,——呼籲有關方面組織第三方介入調查”。

為了科學真相的激論

作為實名發聲的帶頭人,魏文勝表示,“除了指證韓春雨論文結果“無法重複”之外,對中國學界聲譽的擔憂,也更加促使他在自己繁忙的科研工作中抽出時間來質疑韓春雨的論文。

近年來,中國在基礎科學領域投入了大批資金,創建了一些無與倫比的科研設施,同時,眾多頂尖中國科研院校也在不停地闖入各種世界最佳排行榜。2016年6月,英國《自然》雜誌刊載中國科研系列文章,並評選出了十位“中國科學之星”,評價他們,“提升著中國在全球科學界的地位”。

在中國科學聲譽度不斷提高的同時,大量的科研不端,造假行為卻是當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魏文勝表示,“這些行為對國內的學術界的聲譽是有很壞影響的。造假成本太低,並且沒有處理動作,對中國整體聲譽度是有巨大打擊的”。

隨後,中國學術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以及發表韓春雨論文的《自然 生物技術》雜誌分別刊載文章,均表示韓春雨論文結果無法重複。

作為當事人的韓春雨認為,“科學界的人,用科學的方法質疑,這是我能夠接受的。我去提交調查報告”。

當下,科學界的主要質疑問題之一是“NgAgo”是否能編輯基因組。魏文勝等科學家認為,“做科學的話都是拿證據說話,他的實驗室無法重複韓春雨的論文結果”。

韓春雨對質疑內容也表示認同,但他強調:“科學是有條件的可重複,使用的生物材料其實是很重要的”。

對於大多數實驗室無法重複的原因,韓春雨認為,“有可能是因為大規模的,大範圍的細胞汙染”。這個觀點也是從“質疑”開始之後他所一直堅持的。

但魏文勝等科學家卻表示,“細胞的汙染是做這個行業的一個很基本的一個訓練,只有韓老師實驗室能夠做出來,這個是非常違反常理的。”

在對待這個問題時,韓春雨稱,“他們認為的汙染都是已經鑑定出來的,但是如果是一種未知的汙染呢”。

韓春雨所說的“未知的細胞汙染”問題,他認為,如果有人詢問他是可以被解決的。但並沒有人專門來問過這個問題。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李大力稱,“我們都嘗試過了。再去問的話,我不覺得他會有更關鍵問題的解答”。

魏文勝教授則認為,“作為一個方法學文章,就是我告訴你從頭到尾裡面有多少步驟,你在發表之前就要重複非常多次,證明它是一個不僅僅是有效率,而且是可被反覆重複的這樣一個方法”。

而面對這些說法,韓春雨稱,“科學的問題是需要在實驗室探討和解決的,我有一些辦法可以減輕汙染,讓編輯能夠顯現出來。對於NgAgo的影響來說,可能只有我知道”。

等待真相

2017年1月19日,河北科技大學官網刊登了《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與諾維信公司簽署合作協議》的通稿。文中稱,“諾維信公司對進一步開發NgAgo基因編輯技術並將其應用於新產品的開發有濃厚興趣”。

總部位於丹麥的諾維信公司在聲明中寫道,“我們已經測試了該項技術,看到了其可能有用的一些跡象,但目前仍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

《自然・生物技術》也在之後發表聲明稱,“期刊獲得了韓春雨提供的“與NgAgo系統可重複性相關的”新數據,在決定是否採取進一步行動之前,我們需要調查研究這些數據”。

面對這起事件,眾多科學家也表示,韓春雨的事情一定需要在學術範圍內有一個明確的結果。也有科學家認為,如果韓春雨這件事情本身沒有涉及到數據造假,從科學本身,它是需要耐心,需要時間的。

同時,科學家們也更多地期待這起事件可以給中國科學界帶來改變。

如何把監管的機制能夠建立起來,如何讓大家更多地關注到中國的科技體制,怎麼樣更合理;中國的科技資源,怎麼樣分配更合理,在更良性的軌道上,更快地,更好地發展,這才是更有意義的事情。

科學的真相是需要進行時間驗證,需要通過規範的科學程序進行解決的。在中國基礎科學高速發展的今天,如何讓中國的科學更嚴謹,更規範化,探尋相應地解決措施是當下重要的議題。如何通過每一起科學事件,探明科學的意義,是我們應該更加深入思考和探討的重大課題。

2017年5月9日,《自然生物技術》雜誌發佈聲明,韓春雨論文的調查還在繼續中。目前,韓春雨正在對導致論文結果無法重複的原因進行實驗研究。

2017年8月3日,《自然-生物技術》發表題為《是該數據說話的時候了》社論,並宣佈撤回韓春雨團隊於2016年5月2日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澎湃新聞此前便已獲悉,論文撤回,是韓春雨主動申請撤回。《自然-生物技術》在社論中表示:“我們現在確信韓春雨的撤稿決定是維護已發表科研記錄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持續兩年多的韓春雨論文事件終於塵埃落定。2018年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學官方網站網站刊發了《學校公佈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以下簡稱《調查和處理結果》)《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該校學術委員會成立調查組,本著“依法依規、嚴謹規範、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認真核查了該論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實驗資料,並委託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重複驗證實驗,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

韓春雨事件的主要發展過程與關鍵時間節點如下:

2015年6月3日,韓春雨向Nature Biotechnology投稿。12月21日,浙江大學沈嘯和韓春雨提交“以Argonaute核酸酶為核心的基因編輯技術”的專利保護申請。2016年3月21日,Nature Biotechnology接收韓春雨的投稿,並在5月2日在線發表其題為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論文。

2016年5月8日,多家知名微信公眾號以一鳴驚人為題,先後報道韓春雨在極端艱苦與簡陋的條件下,做出世界級的科技成果,韓春雨首次進入大眾視野,引發熱議,並受到許多媒體熱捧。對於許多處於中國學術體制邊緣地帶的本土青年學者,韓春雨的成功具有極大的勵志效應,讓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希望。

2016年5月27日,首個聲稱未能重複韓春雨實驗的帖子在未名空間BBS出現,據稱來自中科院上海分院。其後此類質疑在不同平臺不斷湧現。2016年7月2日,知名學術打假人方舟子發表《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的重複性問題》,對其進行公開質疑,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爭議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2016年7月13日,韓春雨當選為河北省科協副主席,並在當月被河北科大推薦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候選人。8月18日,韓春雨獲評“美麗河北·最美教師”榮譽稱號。8月31日,河北省發改委批覆同意投資2.24億建設河北科大基因編輯研究中心。9月30日,河北科技大學推薦韓春雨做為“萬人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同時,基金委網站顯示,韓春雨獲批題為“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的完善與應用探究”的100萬科學基金,自2017年1月開始,為期兩年。

2016年7月21日,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仇子龍發表聲明,稱能在基因組水平看到NgAgo引起的基因編輯,並呼籲韓春雨儘快發佈NgAgo 2.0版和Smart版。這是韓春雨之外迄今唯一實名宣佈加入NgAgo和ssDNA後可以看到基因編輯的研究組。

2016年7月29日,澳大利亞科學家Gaetan Burgio發表長文,表示不能重複韓春雨論文圖4的結果;國際轉基因技術協會則給會員群發郵件,告誡大家“NgAgo無法在哺乳動物細胞中進行基因編輯。不要再浪費時間、金錢、人力和課題。” 這一新的發展隨後被國內多家知名微信公眾號與媒體報道,NgAgo爭議國際化、大眾化、白熱化。

2016年8月2日,Nature Biotechnology首次對爭議表態,“已有若干研究者聯繫本刊,表示無法重複這項研究。本刊將按照既定流程來調查此事。” 8月8日,Nature雜誌則爭議做了專題新聞報道,稱有不願透露姓名的科學家向Nature記者證實實驗的可重複性。河北科技大學則表示,在一個月之內韓春雨將採取適當形式公開驗證,屆時將有權威第三方作證。8月9日,韓春雨應Addgene要求,發佈新版的protocol;

2016年9月4日,知名微信公眾號與諸多媒體紛紛指出“一個月”期限已到,之前所傳“韓春雨將採取適當形式公開驗證,屆時將有權威第三方作證”的承諾並未兌現,爭議再次成為焦點;

2016年9月9日,方舟子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舉報韓春雨,並建議北京大學饒毅、清華大學魯白、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等知名生物學家參與調查。9月11日,澎湃新聞發佈化名文章,呼籲河北科大啟動對韓春雨學術誠信的調查;

2016年10月10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熊敬維,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孫育傑,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皓毅、李偉等13位中國生物學家聯名在媒體上公開發聲,表示無法重複該實驗結果,呼籲有關部門啟動學術調查。

2016年10月10日,《科技日報》頭版刊發《韓春雨就“重複實驗失敗”答科技日報記者問》。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韓春雨拒絕自證清白。同天晚些時候,12位學者實名發聲,公開表示他們所在的實驗室未“重複”出韓春雨的實驗。

2016年10月14日,河北科技大學向媒體提供一份題為《關於輿論質疑韓春雨成果情況的回應》的書面材料,表示學校對此事一直給予積極關注。目前已經校外獨立機構運用韓春雨團隊的NgAgo技術實現了基因編輯,該機構與韓春雨團隊的合作正在洽談中。

2016年11月11日,南通大學劉東課題組和復旦大學王永明教授在Cell Research以Letter to Editor的形式發表了自2016年5月2日文章以來的第二篇NgAgo原創論文“NgAgo-based fabp11a gene knockdown causes eye developmental defects in zebrafish”。該研究沒有發現NgAgo能夠進行基因編輯,但可以把基因敲低。文章沒有支持或者反駁韓教授的結果;

2016年11月19日,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線上聲明,表達了以下四點:(1) NBT刊登經同行評議的美國、德國、韓國9家單位聯合評論文章“Failure to detect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即無法實現NgAgo基因編輯功能;(2)對韓春雨論文表達編輯關切,即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3)設定2017年1月期限,限作者予以澄清說明,“provide them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do that by January 2017”; (4) 韓春雨與沈嘯同意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但另外三位作者反對!

2017年1月9日,國家知識產權局1月9日發佈“視為撤回通知書”,顯示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韓春雨與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沈嘯作為發明人的“以Argonaute核酸酶為核心的基因編輯技術”專利申請被撤回。

2017年1月19日,河北科技大學發佈消息,作為全球工業酶製劑和微生物製劑主導企業的丹麥諾維信公司,與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在NgAgo-gDNA基因編輯技術工具的合作研發和產業化應用方面已經簽署了合作協議,在已達成合作條件的前提下共享各自的NgAgo技術成果,並在未來共同致力於該技術的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該公司表示,他們已經測試了該項技術,看到了其可能有用的一些跡象,並且已經向河北科技大學支付了一筆預付款。

同一時間,Nature Biotechnology沒有如約在1月底發佈結論性結果,他們在聲明中指出,目前已經獲得了NgAgo系統可重複性相關的新數據,但在做出結論之前還需要進一步分析的發佈。韓春雨隨後證實,新數據由他們團隊提供。

2017年5月9日,Nature Biotechnology在線發佈“編輯部關切”(Addendum: 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表明期刊編輯注意到了讀者們對韓春雨2016年5月2日在線發表的有關NgAgo論文重複性的擔憂。

2017年5月20日,中央電視臺CCTV-13頻道《新聞調查》欄目播出了以“副教授韓春雨”為題的深度調查節目。其中回顧了NgAgo基因編輯事件的來龍去脈,並播出了韓春雨在2016年12月27日接受央視採訪的內容。

2017年8月3日,《自然-生物技術》發佈聲明稱,撤回韓春雨團隊於2016年5月2日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據悉,論文撤回,是韓春雨主動申請撤回。

2018年8月31日晚,從河北科技大學官方網站獲悉,該校在其網站刊發了《學校公佈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調查結果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