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正确理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孔子千秋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是《论语》里仁篇中的一句话,为大家所熟知。可是,就这么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却一直被误解很深。误解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人们认为儒家迂腐愚孝,也因此错误认知,使人不能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吸收精华指导自己的人生,对自己起到好的促进作用。还会因此,使得开始学习的新人,从一开始就对传统文化产生不信任感,产生偏见。负面作用影响恶劣,因此,我才想起要对这句话,来作一个解释,希望可以为广大朋友做个参考。

正确理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好孩子

最普遍的认知,就是“父之道”被认为是父亲所从事的工作事业,或者是父亲的思想,或者是父亲所交代的事情。三年无改,就是三年都不改变,一直贯彻执行。这样的解释,相当牵强而且肤浅,不仅你不同意,我也不同意。我想,孔子也没这么肤浅的吧?如果仅此而已,那么《论语》一书,连心灵鸡汤都不如,连唱高调都不是,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去读。有人说三年可能是泛指,可以是三年五年都可以。要我说,不管是大概还是真的三年,只要不明白父之道为何物,怎么解释都没用了。

父亲,一家之主,通常也比较严厉,古人说严父慈母,就是这个意思,这在今天也同理。那么,父亲在身边,就是一种约束管束。作为孩子的,一般自然不敢过于恣意妄为,凡事要掂量着点,还是比较听话的。这在大人眼里,就是好孩子,做个父母希望的状态的孩子,就是孝子嘛。

正确理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论语经典

“父之道”,就是父亲在身边时,自己的表现。如果一个人父亲去世了,他还依然保持原来那种状态,不逾矩。而且有三年如此,不会说因为没有父亲的约束就为所欲为了,有之前所因为被约束而隐藏起来的欲望,终于可以释放了。那么,这个人就是好子女,他是大概也不会变坏了,心性是值得父母放心的。能如此,就是大孝。

当一个人,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可以做到连续三年不逾距,保持之前的样子,这是一种自约的体现,代表自己终于长大了,值得父母信赖,父母当然也就放心了。这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肯定,代表自己理智了,心态也成熟了,不仅是家族顶梁柱,也当为社会之栋梁。是不是呢?

我想,孔子就是这个意思。他是这个意思,我佩服他的先见之明,你一定也佩服他的远见。那么,他的话,他的思想,也自然永远不会过时,我们都值得学习,以为我用。

正确理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学习传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