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如何構建業務驅動的混合雲架構?

在當下,企業上雲成為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抓手,同時隨著雲化的深入,混合雲架構成為企業關注的焦點。在本期企業開源智庫中,我們邀請了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副總裁張明、紅帽解決方案架構部總監劉陽兩位嘉賓,從不同維度介紹他們對於目前企業上雲以及混合雲部署的實踐和洞察。

銀行如何構建業務驅動的混合雲架構?


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副總裁張明(中)、紅帽解決方案架構部總監劉陽(左)

中信銀行上雲挑戰以及解決之道

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ABCD技術的逐步成熟和金融科技跨界競爭進入下半場,融合與發展成為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公司的共識。如何藉助金融科技技術實施數字化轉型為業務賦能,是各家銀行面臨的共同問題。

過去十五年中信信用卡積極探索多模式金融科技實踐,堅持遵循“效益、質量、規模”六字方針,效益優先、把控質量,最終實現信用卡髮卡規模迅速增長,非息收入佔比行業領先。中信信用卡髮卡量目前已突破5000萬張,年交易額超過萬億元,卡均收入位於業界前列,具有很強的行業優勢。

張明表示,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業務的增長,中信信用卡中心在雲計算技術、開源技術的使用上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因為銀行對交易、客戶信息的安全性要求是非常高的,我們的上雲之路挑戰還是蠻大的。在上雲之前,我們進行了慎重的調研,同時對阿里、華為、騰訊等進行了全面的走訪,與相關專家進行交流。”

企業上雲的另外一個挑戰就是人才問題。傳統金融機構的IT人員習慣在封閉系統上進行業務開發,現在上雲需要基於開放式的互聯網分佈式架構,他們能否適應?張明說,卡中心積極擁抱互聯網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與機遇,當我們與IT人員溝通後,他們覺得上雲是未來趨勢,在進行相關培訓後,他們已經對上雲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劉陽對於傳統行業客戶的上雲挑戰也感同身受,他說,以金融為代表的傳統行業客戶出於行業監管以及安全性的要求,對於上雲是持審慎態度的。另外就是對於這些企業,他們過去業務的支撐是有內部數據中心進行的,而云化的改變會導致整個企業業務流程的改變和商業模式的變化。“在上雲過程中,企業面臨很大的IT轉型壓力。但是他們對上雲之路已經達成共識。”

正是這樣的行業現狀,張明介紹說,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採用了“螞蟻搬家式”的上雲策略,也就是首先構建一個雲上開放式的環境,根據業務需求,從外圍系統開始,逐漸把業務系統向雲上遷移。

當前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已按照既定“先外圍、後核心”的策略有序推進應用上容器雲。卡中心從2017年4月份開始構建了基於容器雲的敏捷交付體系。同年5月份實現零售大積分的首例容器雲應用上線;截止目前已經有效支撐卡中心權益系統、積分系統、會計平臺、消費金融、支付平臺等數十個外圍系統;目前卡中心正在開展基於微服務設計和容器部署的新一代信用卡核心系統建設。

這種漸進式的上雲策略具有很多好處,首先是IT人員對於雲上開放式系統內環境的技術、運維、開發有一個熟悉的過程,這也是一種學習過程;其次是安全,出現問題,我可以隨時中止;最後是業務無感知,在上雲過程中,業務部門對於系統的變化是無感知的,但是系統運行更加順暢,故障率更低了。

新技術層出不窮 企業上雲如何選擇?

隨著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億級信用卡”戰略的提出,現有賬戶規模將得到極大增長;同時伴隨代運營戰略的推進,卡中心在滿足自身信用卡增長的同時還需要滿足代運營需求。為有效支撐規模增長和效能提升,卡中心基於X86硬件平臺打造業界領先的第四代信用卡核心系統,構建IaaS和容器雲的開放式、可擴展平臺;滿足業務部門的快速創新,實現系統敏捷交付,促進了DevOps的落地實施。

現在新技術層出不窮,包括容器、微服務等,在開發過程中,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也走了很多的彎路,後來經過自己的摸索和紅帽等合作伙伴的幫助,這些問題也被一一解決了。

張明表示,IT不只是成本部門,IT要走到業務的前端,成為業務模式創新的一個產生部門。我們基於分佈式架構打造行業領先的新一代信用卡核心系統, 新一代核心系統使用卡中心自研的微服務框架,整體部署在容器雲平臺上,由容器雲平臺實現應用服務編排,支持灰度發佈、線性擴展、故障容錯和自愈能力,能夠滿足金融行業監管對業務連續性的要求。

“在新系統的構建過程中,紅帽給與了卡中心很大幫助。紅帽作為開源技術的鼻祖,具備先天優勢和行業領先性。一方面是藉助於紅帽成熟的技術降低創新風險,減輕分佈式架構轉型面臨的技術壓力;另一方面有效降低企業研發、運營成本,讓開發者聚焦 於業務層面的應用開發和運維。這也是我們選擇紅帽非常重要的原因。”張明說。

劉陽補充說,在當前的技術發展中,開源技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開源技術的創新速度非常快,工具非常多,用戶很難去快速瞭解和掌握最適合它的技術。而紅帽在這方面非常有經驗,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就緒的工具集。比如在容器技術方面,紅帽企業Linux和紅帽OpenShift容器平臺可在容器生命週期中的不同階段幫助用戶管理容器。另外在運維方面,紅帽提供了跨雲、混合雲的管理工具和服務,給用戶提供相應的工具箱、架構設計思路,幫助用戶進行實施和人才培養。“紅帽還提供了開放創新實驗室的服務,可以進入到企業,與企業的技術一起合作把最新的科技轉化為生產力。”

張明表示,目前,卡中心已經確定基於分佈式架構和開源技術技術路線,並開展整體IT系統雲架構升級工作。從前端、中間件到後端均採用開源技術。通過開源技術的應用,一方便凝聚了一大批熱愛開源技術的研發人才,另一方面團隊從開源技術中汲取技術養分,極大推動了應用的研發能力和交付效率,為卡中心開展數字化轉型和實現代運營奠定基礎。 “敏捷交付體系、微服務治理和雲平臺運維管理共同構成卡中心端到端交付和治理體系的三駕馬車,最終目標是打造信用卡行業的金融雲。”

面對林林總總的技術,張明認為,企業應該首先知道業務目的才能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技術,而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對於上雲也是如此,從私有云走向混合雲,上混合雲的目的是什麼?你只有找到了目的,你的路徑才會有。IT要貼近業務和市場。”

也就是說不管是私有云、公有云或者混合雲,企業要根據自己的業務需求進行選擇。現在網上有一種聲音,關鍵業務放在內部私有云,非關鍵業務放在公有云。在劉陽看來,業務要根據用戶需求而定,企業為什麼上雲?因為用戶都去了互聯網,你需要採用互聯網的技術去滿足用戶需求。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哪些業務是強監管的,哪些是與客戶互動的,這是一個自然的選擇過程。客戶不加選擇地選擇一個技術,不光是不會造成他業務的促進,反而可能會成為一種負擔。

打造開放生態 決勝混合雲時代

近些年,企業在物理、虛擬、私有云以及公有云這四種IT形式中周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注意到:隨著業務需求的快速演變,單一環境都不大可能容易地進行擴展,企業希望工作負載和資源能夠在這四種IT形式中靈活部署與遷移。所以,混合雲現在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關鍵組成部分。

張明認為,雲的技術,包括混合雲已經到了一個爆發的時間點。企業是否採用混合雲架構要看他的業務情況。如果採用單一的雲服務形式或者產品就能滿足業務需求,其實是不存在混合雲這個命題的。但是類似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這樣的企業,它的業務產品和合作夥伴非常多,光靠一種雲的形式完全無法滿足,混合雲的需求也就產生了。“概念可以幫我們理清問題,但是不要侷限於概念。”

劉陽說,混合雲是紅帽非常重要的戰略方向之一,IT正在從服務部門轉化為業務部門,企業需要使用不同的技術迅速創造業務價值,而紅帽要降低他的技術成本和複雜度。通過不同雲的交付形式,紅帽賦能企業上雲。“企業真正把自己的數據中心大門打開,完全把互聯網的技術給納入進來,然後再把自己的能力構建在互聯網之上,我覺得是混合雲的一個重要目標。”

IT應該和業務緊密集合,企業需要以開放的心態擁抱新技術,這是兩位嘉賓的共識。張明表示,科技已經成為卡中心最重要的生產力之一和不可或缺的增長引擎。未來卡中心將圍繞“科技興行”戰略加大科技投入、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同時,通過開放生態建設,卡中心力爭兩年內建成國內領先的金融行業雲,同時將雲服務向合作伙伴和金融同業開發,成為業界領先的金融雲服務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