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考古發現顛覆了人們以前的認知?

稻場晚風


大澤鄉,陳勝吳廣起義,裡面牽扯到一點秦朝的律法。對於服役的人,失期,按律當斬。這也是起義的根本原因。接著說了一段很經典的話:“逃跑也是死,起義也是死,都是死,為什麼不起義呢?”



當時看了,一是熱血沸騰,佩服陳勝吳廣,兩人是真漢子;二是認為秦法未免太過苛刻了吧,“天下苦秦”也不無道理。

但在1975年出土的1155枚雲夢竹簡中,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失期不是重罪,因客觀原因造成的失期,是可以免去處罰的。而且對於不同的失期還有具體的規定,失期4天左右只是遭到斥責,過了6天才開始罰錢,如果不去,也是可以交錢的。



史記記載和考古文物資料明顯矛盾,但想到史書都是由勝利者書寫,頓時也釋懷,歷朝歷代編寫前朝史書,也都是這麼幹的。那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呢?是否也是黑秦始皇的呢?

當然,也不排除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司馬遷了解的東西已經“變味”或者說司馬遷被迫這樣寫;

二是秦二世上臺,改了秦律;

三是陳勝吳廣的別有用心。在賈誼的過秦論之中,有“以愚黔首”四個字,也就是統治者希望自己所統治的國民無知,這樣下面的人才會老老實實服從統治管理。為什麼“士農工商”排名?商人狡猾奸詐,不從管理唄。而陳勝吳廣恰恰利用這一點,製造輿論,帶著節奏,揭竿而起。



實際上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執行者出了問題,但云夢竹簡的主人也不是不懂法呀,二世皇帝改法更是不可能。我認為,很有可能是陳勝吳廣的別有用心。

後來的“魚腹藏書”、“篝火狐鳴”也是印證了這一點。司馬遷這樣寫,也不難解釋,當時的大勢是從秦朝滅亡吸取教訓,不乏貶秦。

最後,你怎麼看?


非常茴香豆


1984年,安徽省馬鞍山市在進行市紡織廠的基建時發現了三國時東吳名將朱然之墓。朱然在三國時代似乎存在感並沒有那麼高,但他曾與潘璋擒殺關羽,又隨陸遜打敗劉備,也算是東吳的的大人物了 。

經考古鑑定,朱然墓是迄當時為止長江中下游區域已發掘的300多座東吳墓葬中最能反映東吳最高統治集團墓葬特點的一座大墓。墓室雖早年被盜,但許多隨葬的精美漆器倖免劫難。在140餘件出土文物中,有部分還被列為國家一級珍品。


看上去是不是並沒有太厲害?

朱然墓中發掘的一件看起來不起眼的文物卻不僅震動了中國考古界,並且震動了日本全國。

我們都知道,木屐算是日本文化中一件非常特殊的存在,被日本人視作傳統文化中的國粹,輿論一直以來都認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發明的。

但在朱然墓中卻發現了一對漆木屐,和當代木屐樣子差不多,通過朱然墓漆木屐的發現,證明了木屐不是日本發明的,二十在中國通過唐文化東傳到日本,最後被日本逐漸使用。

在朱然墓發現了這種木屐後,日本方面還多次請求將其運到日本展覽,在很多日本人看到了在中國出土的木屐後,都紛紛表示詫異,以及那不可避免的尷尬。

但自2002年起,日本人再想看這對木屐,就沒那麼容易,必須到中國來了。這對木屐在2002年,已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一共只有64件,全是國寶。


張明揚不說話


《西遊記》的孫悟空、神話故事!不 !考古學家竟然發現了孫悟空的墓碑!

時間:2005年。

地點:福建省、順昌縣、寶山主峰南天門。

墓葬:合葬墓,墓深1.3米,寬2.9米。

墓葬時間:雙聖廟、建於元末明初。

考古發現:墓內兩塊石碑,碑高均為0.8米。左碑中間豎刻著〝齊天大聖〞四個楷書大字,上方橫刻著“寶峰” 兩個小字;右側墓碑上則刻有〝通天大聖〞的字樣;

考古結果:這是齊天大聖孫悟空的墓葬;合葬的是他的兄弟通天大聖;意料之外:發現了金箍棒。鑑定結果,就是“如意金箍棒”,價值連城,不可能造假

顛覆認識:孫悟空不是神話,是現實中存在的歷史人物。



聞而思之


史記上記載,秦始皇本來想立扶蘇,然後趙高和李斯沙丘之謀,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讓胡亥篡位,勒令扶蘇自盡。這段歷史自古以來都被認為是千真萬確的。但是前段時間北大竹簡發現了《趙政書》裡面有石破天驚的發現:

昔者秦王趙正(政)出遊天下,至白人(柏人)而病,病篤,喟然流涕長太息,謂左右曰:“吾忠臣也,其議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

說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秦始皇出遊得病之後,覺得自己不行了,讓手下眾臣推薦繼承人,結果李斯、馮去疾推薦胡亥,秦始皇同意了,於是胡亥就做了天子。

這實在非常的顛覆認知。雖然這個《趙政書》也是個孤證,需要進一步考究是文學性大一點呢,還是史學性大一點,但是其所言倒也不無道理。自古以來帝王出巡,太子或者跟著一起出行,或者坐鎮首都監國,但是無論如何也不太可能放到邊疆去領兵。所以扶蘇不太可能就是秦始皇內定的接班人。而秦始皇不帶其他的兒子專門帶胡亥,就算不說一定要立為太子,但是至少說明秦始皇對胡亥是有偏愛的。

即便如此,沙丘之謀還有一個最大的真實性的漏洞。那就是時間!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史記的原文: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鹹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

沙丘在邢臺廣宗縣,距離山東德州的平原縣,從地圖上看,大約相距150公里,按照古代皇帝巡遊的速度,這個距離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考慮到秦始皇當時正在生病,大概要四五天才能到。難道趙高,李斯就知道在平原得病的皇帝一定會掛掉,所以壓著詔書不發?如果皇帝真的恢復了過來,一旦問起,趙高豈不是滅門之罪?

當然這裡面我們可以摳字眼,說皇帝是在平原津生病,後來病很重了,臨要到沙丘了才發詔書,這麼解釋倒是可以。

但是即便如此,詔書內容又如何解釋了?『於喪會咸陽而葬』這七個字怎麼也看不出,秦始皇想要傳位給扶蘇的意思,頂多只是說自己不行了,讓扶蘇準備回去,在咸陽給他出殯。秦始皇的時代,沒有什麼柩前即位這一套,傳位不傳位總要有一個交代。

而秦始皇在什麼時候立的胡亥呢?根據《趙政書》,是在柏人。柏人和廣宗(沙丘)都在河北邢臺,但是兩者相距七八十公里,並且從平原津來的話……我們可以看地圖:

平原在山東在東邊,秦始皇發現自己病重就往回走,結果走到柏鄉縣的時候不行了,立胡亥,然後走到沙丘徹底掛掉了。這一路按照現在發達的交通,也有253公里,在秦朝只會更多,也就是說秦始皇從生病到死,也撐了十天左右,這十天裡面,趙高和胡亥想要徹底的掌握秦始皇,並不容易。

那麼歷史的真相是什麼呢?結合趙政書和史記,真相很可能是這樣的:秦始皇想立的是胡亥,群臣想立的也是胡亥,但是秦始皇知道自己不行了,就下詔給扶蘇,讓他到咸陽準備給自己出殯。但是在李斯和趙高看來,扶蘇手握三十萬大軍,又有蒙恬扶持,如果把皇帝病重的消息洩露出去,扶蘇又有長子的名分,難保不會先進了咸陽,加冕正位。那個時候扶蘇名分在手,就算胡亥手握始皇遺詔,也毫無辦法。

於是趙高和李斯扣住了通知扶蘇的詔書,密不發喪,火速奔往秦朝的中心咸陽,搶先登基稱帝。稱帝之後,矯詔處死了扶蘇這個定時炸彈。這樣一來,整個過程就非常符合常理了。

李斯和趙高為什麼能夠肆無忌憚?是因為人家本來就擁有大義的名分。司馬遷在史記中所描述的偷天換日之謀恐怕是莫須有,有的只是向扶蘇隱瞞秦始皇死訊,以期讓胡亥先入咸陽的計謀。


看靠譜的歷史,學有趣的經濟。

關注經史通義,做有深度的你。


經史通義


小編覺得最顛覆人們之前認知的,是一雙木屐的出土。它的出土和考證,還讓小日本徹底的尷尬了!

這雙木屐,是一雙漆木屐,出土於三國名將朱然的墓葬之中。朱然墓是考古界關於三國曆史的一項重大發掘,其對研究三國時期的歷史和社會有很大的作用。

墓葬中出土文物140餘件,其中漆木器多達80餘件。這些出土的漆器上,多有精美的彩繪圖案,如“童子對棍圖”、“貴族生活圖”等,是三國時期美術史實物的一項重要發現。

而在它裡面出土的這一雙漆木屐,更是徹底顛覆了人們過去的認知,讓日本人陷入了尷尬和無奈。因為,它充分證明了,原來日本人最引以為傲的漆木屐和其木屐文化,其實統統都是源於中國的。

木屐起源於中國,在唐代才開始傳入日本,這是歷史的公論。但漆木屐呢,過去一直都被視作是日本木屐文化的創造,並且一直是日本文化的典型標誌。

然而,三國漆木屐的出土,立馬否定了人們這個認知。這讓日本人很是受傷啊!

最後,小編在這給大家普及下:漆木屐也是源於中國的!漆木屐也是源於中國的!漆木屐也是源於中國的!


這些歷史要讀


歷史上有很多著名事件,被人們普遍認為是真相,甚至很多還寫進了教科書。然而,考古界在考古探究的過程中,一次次顛覆了這些認知!(歡迎關注:峰子奇觀,趣歷史隨時看!)



1、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幾乎人盡皆知。


指西周時期的周幽王,為了搏美人(褒姒)一笑,點燃了示警的烽火臺,將急匆匆、浩浩蕩蕩趕來救駕的八方諸侯,給戲弄了一番。冷美人褒姒看了,果然笑彎了楊柳細腰。


後來犬戎真的來了,周幽王再點烽火沒人信了,諸侯以為周天子又在玩“過家家”,沒一人前來勤王救駕,犬戎大軍攻破周王都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2012年初,北京清華大學在整理一批戰國竹簡時,該竹簡卻明確記載:周幽王因為主動進攻申國,申侯聯絡戎族,組成聯軍,打敗了周王,西周因而滅亡。而且竹簡上沒有關於“烽火戲諸侯”的任何記載,那就更不會僅因為一美女而亡國了。


由此看來,“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純屬一個烏龍。


2、上古“禪讓制”


司馬遷《史記》記載:中國上古時期,帝位傳承是“禪讓制”,即一個君主會將帝位禪讓給德行好的人。



堯和舜之間非親非故,因為舜的德行極好,而堯傳位舜,是為禪讓制,是一種美德。所以,古人崇尚上古社會,古人在讚美人時經常會說一句話:“足下有古君子之風”。


而後來,從戰國時期魏襄王墓中出土的《竹簡紀年》記載:舜是篡奪了堯的帝位。堯晚年喪失德行,舜反叛,把堯囚禁,為了得到帝位還把堯的兒子丹朱給流放了。


《竹簡紀年》原文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戰國時期的書簡,比後來的西漢司馬遷《史記》要早很多年,那個時代更接近上古時期。


何況竹簡刻字有限,頗為珍貴,比後來紙誕生後用紙寫字要費勁的多,而且墓主人魏襄王身為一代君王身份尊貴,不至於把“造假的竹簡”視為珍寶,連死也要帶進墓中。


3、孫臏和孫武是同一人


長期以來,歷史界曾普遍有一種認知傾向:認為孫臏和孫武可能是同一個人,《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只是同書異名。



因為都說孫臏多麼牛逼,可卻一直從未見過有孫臏的兵法著作流傳於世,所以認為孫臏並不存在,或者孫臏就是孫武。


直到1972年,臨沂銀雀山兩座漢墓的竹簡出土,居然同時驚現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部著作,證實了孫武和孫臏並非同一人,而是兩個人,兩部著作各有千秋。


有人說,孫臏本來就是蘇武的後裔啊,這我知道啊,要知道那是竹簡出土以後,後來人們才弄清楚了二人關係。


4、蘇秦、張儀“合縱連橫”對抗


據《史記》記載:蘇秦、張儀都是鬼谷子的高徒,張儀是蘇秦的師弟,兩人以“連橫、合縱”相對抗,各自使出平生才學,以天下為棋盤,鬥智鬥勇,左右天下格局

。(關注:峰子奇觀,後續更多趣歷史!)



戰國時期,各國互相攻伐,時友時敵,誰也不相信誰,各自打著對方領土的歪主意。


蘇秦主張“合縱之策”

,即主張六國合縱,六國抱團則勢力遠遠大於秦,則可以從各個方向壓縮強秦的擴張空間,唯有如此才能六國皆存。


而張儀則站在秦國一邊,主張“連橫之策”,即主張做強秦的盟友,受秦國保護,既能讓別國不敢再攻打你國,還可帶著盟友國你一起分肉,秦大你也會跟著大。否則,秦老大揍你勿怪。


戰國七雄局勢圖


但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卻表明:


蘇秦的年輩比張儀要晚,張儀在秦國混到相國時,蘇秦小子尚未踏入政壇。而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死於公元前310年,蘇秦的主要活動時間,均在張儀死了之後。


既然張儀都死了,又何來兩人“合縱連橫”同場對抗一說呢?


暫時先講四個吧。以上,本期回答。更多趣史更新中.....咱們下期見!


【歡迎關注@峰子奇觀,下期不錯過,更多趣史等你!作者/峰子哥】


峰子奇觀


河南安陽殷墟中同時發現了黑人和白人。商朝其是一個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等多種族並存的時代。這個答案顯然讓人匪夷所思,但考古的確已經證實的這一點,下面具體介紹。


殷墟出土黑人和白人人骨

中國考古學之父與安陽殷墟主要發掘者李濟先生,在殷墟發掘結束之後將依據考古發現,寫了一本書,書名叫《安陽》。該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在殷墟出土了蒙古人、黑人還有高加索人的頭骨,但是這些人的頭骨都是在殉葬坑裡出土的,頭骨的主人都被殘酷的處決了,這說明河南本來是有黑種人和白種人的,最後只剩下黃種人,至於黑種人和白種人後來為什麼在中原地區消失了,這又是一個細思極恐的問題。

依據這些發現,黑人來到中國的歷史將從明確記載和考古證實的唐代往前拉兩千年到夏商時期,下面是《安陽》一書的部分截圖。




依據這一事實,結合中國古代的歷史傳說,可以做出以下推斷:

  1. 夏商時期一定是一個類似今日美國多種族共存的國家,並且黃種人居於統治地位,黃種部落、白種人部落和黑人部落是相互征伐的

  2. 現代部分中國人一定保留有白種人與黑種人的母系基因,因為在繁衍艱難的夏商,肯定殺死父系,留下母系來繁殖後代。


  3. 黑人和白人被逐出中原地帶。中國古代某些邊緣地區政權極有可能是白種人或者黑種人,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可能是秦人,六國對西部的秦人稱為秦戎,並且按照地圖來看,秦的西部緊靠義渠戎和大月氏,而大月氏和義渠都是白種人,那麼秦人種肯定有部分白種人,並且不排除是一個白種人為主的國家。下面貼出秦代地圖。



炎黃二帝是白種人的傳說究竟真假

坊間一直有文章說炎帝皇帝是白種人,大部分讀者都是不屑一顧,認為是譁眾取寵博人眼球混淆視聽,但是歷史研究嘛,不妨試圖推測一下。眾所周知,蚩尤被炎黃合力擊敗後,蚩尤一族向湖南湖北貴州一帶遷徙。苗族是蚩尤後代毋庸置疑,其至今仍有蚩尤崇拜,修建有大量的蚩尤廟。苗族的人種屬性為黃種人。那麼這樣反推是不是可以說明,黃帝和炎帝部落中的白種人和黑種人勝利了。秦人是化外的西戎,很有可能和鄰居大月氏同類都是白種人,那麼做個大膽的假設,秦朝貴族是白人政權。



推翻秦的項羽和劉邦都是楚人,楚國向來被稱為南蠻,而南蠻就是南遷的蚩尤後代。楚人代秦,是不是有可能是黃種的蚩尤後代擊敗了秦朝白人貴族。當然這一切都是個人假設,沒有得到過求證,但是秦人中部分是白人這一點得到了歷史學家的證實。並且經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秦以前沒有文獻,文獻方面無法證實秦人是黃種人,也無法說明秦人是白種人。下圖為某博士論文的截圖片段。


匈奴人是白人,並且商代帶已經進入中原

匈奴人大都是白種人,這已經被考古及文獻證實,區別與傳統人們眼中對匈奴在長城以北蒙古草原的事實,匈奴在夏商時期就已經出現在河南地區,這讓人詫異,是不是匈奴本身就是從河南遷到了草原,這存在極大可能性。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這樣記載匈奴的來源: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後裔也

按照史記記載,匈奴的確源自炎黃部落。


2017年在殷墟墓葬中居然也發現了匈奴人。你想想,在距內蒙古數千裡的河南安陽出現了匈奴人,這意味著什麼。


廣諫院


傳說美洲印第安人中流傳著一個古老傳說:古時候有13個水晶頭骨,能說話,會唱歌。這些水晶頭骨裡隱藏了有關人類起源和死亡的資料,能幫助人類解開宇宙生命之謎。

根據傳說,人們必須在2012年12月21日之前找到全部頭骨。那一天是已經循環了5126年的瑪雅曆法的終結。除非13個頭骨聚集在一起並按正確的位置擺放,否則地球將飛離軸心。只有那樣做,頭骨的超自然力量才能挽救地球。當然,這只是傳說!但是,科學家在對已經發現的水晶頭骨進行深入的研究時,卻發現水晶頭骨具有人類不為人知的功能,或者說是秘密!

科學家們曾把水晶頭骨和真正的人類頭骨作了比較,發現除了眼部特徵稍稍偏於人類的正常範圍以外,其他參數都與真正的人類頭骨相差無幾.我們知道,近代光學產生於十七世紀,而人類準確地認識自己的骨骼結構更是十八世紀解剖學興起以後的事。這個水晶頭顱卻是在非常瞭解人體骨骼構造和光學原理的基礎上雕刻成的,一千多年前的瑪雅人是怎樣掌握這些高深的解剖學和光學知識的呢?水晶頭骨都是用高純度透明水晶製成,上面沒有任何明顯的工具切割跡象,它們在製作時完全沒有考慮到水晶的自然軸,這在現今的科學技術也很難辦到。如果將激光射入水晶頭骨的鼻腔時,頭骨就會發出光芒,表面出頭骨的稜鏡作用。

傳說水晶頭骨共有13個,並且13個神秘水晶頭骨在世界各地散佈著,其中最著名的一顆水晶頭骨就是“末日頭骨”。1924年,這顆水晶頭骨被安娜-米切爾-海吉斯(Anna Mitchell-Hedges)持有,她是從養父——英國探險作家F.A-米切爾-海吉斯(F.A. Mitchell-Hedges)那裡繼承的。據安娜稱,這顆水晶頭骨的歷史可追溯至3600年前,頭骨的眼睛可以釋放出藍色光芒,當它擺放在計算機旁時,曾多次導致計算機硬盤“崩潰”。目前,這顆水晶頭骨從未接受任何實驗檢測,原因是現持有人並不允許這樣做。為什麼呢?

美洲印第安人中流傳著一個古老傳說:古時候有13個水晶頭骨,能說話,會唱歌。這些水晶頭骨裡隱藏了有關人類起源和死亡的資料,能幫助人類解開宇宙生命之謎。根據傳說,人們必須在2012年12月21日之前找到全部頭骨。那一天是已經循環了5126年的瑪雅曆法的終結。除非13個頭骨聚集在一起並按正確的位置擺放,否則地球將飛離軸心。只有那樣做,頭骨的超自然力量才能挽救地球。

此外,科學家們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把水晶當作信息的存儲介質,用激光把一些信息寫進去,一段時間後又用指令將它恢復,裡面的數據完好無損。實驗證明,如果在數千年、數萬年前有人把數據寫進水晶頭骨的話,它依然可以保存到今天。如果水晶頭骨真的是一個信息存儲器,那麼,數千年前的古代瑪雅人是怎樣將信息儲存進去的呢,他們是不是已經掌握了現代人還沒有掌握的科學技術呢?人們又該如何將信息提取出來呢?科學家們對此束手無策。小夥伴們,你有何感想呢?

歡迎關注自媒體【讀聞世界】,更多所讀所聞的未解之謎,人文見解等你來分享。總有一篇富有建設性的新主張能夠令你醒目。


讀聞世界


1.《孫臏兵法》的出土

除了史書記載以外,也沒有看到孫臏的任何著作。甚至有人認為《孫臏兵法》就是《孫子兵法》。原來史學界一直有觀點認為孫臏和孫子可能是同一個人。

《孫臏兵法》出土後,基本確定了兩人、兩書是完全分別存在的。

2.睡虎地秦簡的出土

記載範睢被判死刑,不像司馬遷說的那樣跑路了。

根據這批秦簡裡的法律規定,陳勝吳廣被髮配漁陽,在大澤鄉因雨被阻,是不應該被砍頭的,最多也就是鞭笞而已。

3.殷商時期青銅器可能來自於古埃及

殷商時期青銅器的Pb同位素組成高度放射性,國內唯一與之Pb同位素組成吻合的銅礦峪銅礦的Pb、Sn含量與殷商青銅器十分不吻合,表明國內的銅礦都不可能的殷商青銅器的產源。殷商青銅器的Pb等時線年齡約為20~25億年,表明來源於太古宙克拉通地區,存在可以製造青銅器古文明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區僅有北非地區,即古埃及。這表明,殷商時期的青銅器銅的原料產地為古埃及。

4.金縷玉衣的出土

1968年,西漢劉勝和竇綰夫婦墓中發掘出兩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貴族的葬服“金縷玉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考察,這兩套“金縷玉衣”是我國考古出土中,時代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兩件。我看了一個紀錄片,清楚記得裡面說在此之前,金縷玉衣是傳說中的東西,沒有人知道完整的是什麼樣的

歷史是什麼


自王國維先生提出“兩重證據法”之後,由考古而修正、顛覆人們的認知的情況多有出現。而有些“顛覆”,來得十分偶然。

比如以前很多人以為根本沒有孫武這個人,但一次建辦公大樓的行為,偶然發現了驚世兵法竹簡,顛覆了這種認知。而且竹簡上記載的孫臏和龐涓的故事,還和《史記》中的記載不同。《史記》說龐涓戰敗後“自剄”而死,竹簡上寫的卻是孫臏“禽(擒)龐涓”。

孫子兵法竹簡(複製品)


我國第一座遺址型漢墓竹簡專題博物館——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如今所在的位置,就是銀雀山當年的考古發掘之處。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大門


事情要從1972年4月10日說起。這一天,臨沂地區衛生局準備在銀雀山建一座辦公大樓,人們在清理地基時意外發現了古墓葬。臨沂縣城關建築管理站老工人,也是文物愛好者孟季華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於是急匆匆跑到“臨沂文物組”報告。當文物組的劉心健、張鳴雪、楊殿旭等人趕去後,發現古墓周圍亂石很多,無法開展工作,於是與工地負責人朱家庵商定,請他們幫忙先清理現場,約定三天後再來。

4月14日,張鳴雪、楊殿旭、孟季華、劉心健等開進工地,由張鳴雪看管出土器物,劉心健、楊殿旭帶領4個工人下墓坑進行發掘,孟季華負責維持現場秩序。當天下午大約4點,楊殿旭在1號墓邊廂發現竹片,遞給發掘現場的王文啟、孟季華等人。經仔細清洗辨認,是“齊桓公問管子”等字樣。一開始以為只是座普通漢墓,但當寫著字的竹簡出現,考古人員立即認識到了這處墓的價值。

(文物保護碑


臨沂軍分區得知發現竹簡的消息後,立即派一個班前來協助,晝夜值班,保護現場。期間,適逢山東省博物館的吳九龍、畢寶啟到各地瞭解出土文物保護情況,也一起參與了這次發掘。一號墓出土竹簡眾多,內容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晏子》、《墨子》等。18日,吳九龍、畢寶啟、劉心健在清理1號墓時,發現了2號墓。2號墓出土的竹簡數量雖然並不很多,但發現了《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和其他隨葬品。到4月20日下午,兩墓的發掘工作全部結束。

(銀雀山1號墓和2號墓


竹簡出土時,由於在墓中浸蝕千年,質地已經腐朽,竹簡上的文字是用毛筆蘸墨書寫的,整理時稍有不慎不僅墨跡會被抹掉,簡片也會變成一堆爛泥,所以,考古專家用毛筆蘸著清水一點一滴地耐心沖洗,才洗去了水鏽,顯出字跡。

由於長期浸泡在泥水中,又受其他隨葬器物的擠壓,竹簡已經散亂,表面呈深褐色。不過令人欣喜的是,用墨書寫的字跡,除個別文字漫漶難辨外,絕大部分很清晰。每簡的字數多少不等,整簡每枚多達40餘字。編綴竹簡的繩索早已腐朽,在有的竹簡上還可以看到一點痕跡。

當時,因條件所限,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政治部文化組經過慎重研究,決定“漢竹簡立即送北京處理”。1974年,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組成立。首先進行《孫子兵法》、《孫臏兵法》二書的整理,參加這兩部書初稿本編輯工作的有中華書局的楊伯峻、魏連科等,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史樹青,中山大學的商承祚、曾憲通,故宮博物院的羅福頤、顧鐵符,北京大學的朱德熙、孫貫文、裘錫圭,山東省博物館的吳九龍,湖北省沙市文化館的李家浩等人。整理組將全部竹簡整理編成《銀雀山漢墓竹簡》一書,分三輯出版。同時對竹簡進行科學保護:先進行藥液脫色處理,使字跡更加清晰,然後拍照、編號,經無菌處理後放入玻璃管中密封保存。

(張仃設計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館徽


經過專家整理分析,《孫子兵法》十三篇都有文字保存,《孫臏兵法》共得6000字以上。其中,有關歷史記載和《史記》有不同之處,如關於馬陵之戰的敘述,《史記》說龐涓戰敗後“自剄”而死,竹簡則有“禽(擒)龐涓”一篇,與《戰國策》所載“禽龐涓”語同。關於戰術面的論述,在“適(敵)富吾貧”、“適(敵)眾吾少,適(敵)強吾弱”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打勝仗的道理和認識,包含了若干樸素的辯證法。

這一次考古發現的“顛覆”意義顯而易見,因為他解決了很長時間內人們對《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疑惑。

現存《孫子兵法》的作者究竟是誰?這是有爭論的,司馬遷在《史記》卷六五《孫武吳起列傳》上說:“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即今山東東阿、陽穀、鄄城一帶)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之子孫也。……世傳其兵法。”司馬遷講得很清楚,孫武和孫臏都確有其人,孫武生在春秋末期,孫臏生於戰國,兩人先後相去100多年,都各有兵法傳世。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上也有《吳孫子》和《齊孫子》的記載,但《隋書·經籍志》卻不見著錄。後來有人因此提出了異議,認為《孫子兵法》並不是孫武的著作,而是後人的偽託。有人更認為不僅《孫子兵法》是後人偽託,就是對孫武這個人在歷史上是否存在,也持否定的態度。《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同時被發現,對於解決長期以來存在著的關於這兩部書的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提供了關鍵性的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