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追影者:鏡頭前主持人 鏡頭後的打鳥人

重慶追影者:鏡頭前主持人 鏡頭後的打鳥人

雷亮

如果開玩笑把49歲的雷亮叫做“市臉”,恐怕也有些道理,作為電視臺的新聞主持人,他可能是最常亮相熒屏與觀眾見面的重慶人之一。這是鏡頭前被攝像機拍下的雷亮,將每天的新聞故事娓娓道來,而當他站在鏡頭之後,卻是一個沉默的人,他應當沉默,因為哪怕一點點聲音,就可能讓他要捕捉的目標受驚。

打鳥人,這是雷亮在主持人之外的另一個身份,當然,他手中端的不是獵槍,而是一部尼康D5相機。

重慶追影者:鏡頭前主持人 鏡頭後的打鳥人

雷亮靜候鳥兒出現

一路成長,都在悄悄與攝影結緣

在雷亮的童年時代,哪個孩子不對照相機感到新奇呢?因此儘管有興趣,但雷亮的攝影之路一直到高中階段才開始啟蒙。雷亮回憶,“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們當時的班主任,正好是一個攝影愛好者,課餘時間也不給我們補課,而是給我們講一些攝影的知識,那時候還用135膠片機,老師就教我們怎麼設置光圈,什麼情況下用哪種膠捲,這也讓我對於攝影有了初步的瞭解。”接下來的大學時光,雷亮又迷上了電影藝術,當時他看一部電影最關注的兩個環節,一是配音,一是攝影攝像,他當時也沒想到這兩件事對他的影響如此之深,前者影響了自己的工作,後者則成為了自己最大的愛好。

重慶追影者:鏡頭前主持人 鏡頭後的打鳥人

採訪工作照

上世紀90年代前期,雷亮走上工作崗位,先在重鋼電視臺,然後去到重慶臺,工作內容除了播音主持,外出採訪也少不了。“媒體單位裡,攝影專業人士多,我們工作中就有良好的攝影氛圍,在我們工作區域的牆上,以前就掛著同事們的攝影作品,只要喜歡喜歡拍照,誰都想自己的照片也能上牆。”雷亮說道,“二來外出採訪多,有機會去到很多地方,由於搞新聞的原因,我當時更喜歡人文紀實類的創作。那時候還用膠片,直轄前後我們跑遍了重慶所有的區縣,我也順便拍了許多照片,可惜現在都找不到那些膠片了,是我一直以來的一個遺憾。”

童年有興趣、中學時代受老師啟蒙、大學時代愛上電影、工作中由有良好的氛圍,雷亮覺得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自己想不愛上攝影都難。

重慶追影者:鏡頭前主持人 鏡頭後的打鳥人

白眉姬鶲俏皮可愛

偶遇拍鳥,拍一次就著了迷

而在開始拍照的前20年,他並沒有體會到拍鳥的樂趣。很多故事都是從偶然間的一次嘗試開始的,雷亮與拍鳥的緣分亦是如此。2015年的4月1日,“我記得很清楚,天氣很不錯,不找點東西拍有點浪費,便約上了一位同事”,被同事建議去花卉園拍鳥時,雷亮還不理解,鳥有什麼好拍的?

雷亮記得那天帶去了一個70-200的鏡頭,對於拍鳥來說短了點,加上第一次拍照技術上也不夠熟練,呈現在照片上,效果自然不太理想。

重慶追影者:鏡頭前主持人 鏡頭後的打鳥人

枝頭一隻相思鳥

這一點都不妨礙雷亮對“打鳥”上了心:“首先就是環境好,拍鳥都是在山清水秀的地方,第二也是一種靜心的過程。而比起其他類別的攝影,比如風光攝影,同一處風景,大家選的角度差不多,參數一樣,拍出來沒什麼差別,但拍鳥就不一樣,鳥來了,大家同時按下快門,鳥一縱即逝,成片卻沒有一張重複的。”

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雷亮這3年來彷彿著了魔,除了工作時間和家庭時光,他把剩下的精力都留給了拍鳥,“以前喜歡人文紀實類題材的時候,空下來還會跟朋友聚會喝茶或者是打打球,現在是一有時間就去各大公園裡駐紮,說個玩笑話,我現在都幾乎沒有什麼消費支出了。”

重慶追影者:鏡頭前主持人 鏡頭後的打鳥人

白鶴亮翅

這三年,拍了50多種鳥

如果真把業餘時間全拿去打鳥,那麼除去攝影設備的大額開銷,確實也挺省錢,畢竟這一拍,一天就耗那裡了。以前段時間難得一見的壽帶鳥來到紅巖村為例,雷亮每天一下班就開車到紅巖村蹲點,如果有一整天的休息時間,就帶上乾糧、水和防蚊蟲藥品,從早蹲到晚上,哪怕那鳥一整天也就出現幾分鐘時間。“我守著也熱也累啊,但是如果能有一兩張令自己滿意的照片,那麼一切都值得了。”

重慶追影者:鏡頭前主持人 鏡頭後的打鳥人

太陽鳥伴花而立

拍鳥有兩個路數,一是定格鳥類姿態的美感,另一種是像製作標本一樣拍資料圖片,“恨不得能數清楚每一根羽毛那種”,雷亮傾向於創作原生態、純自然狀態下的鳥類圖片,三年下來也有些不錯的片子,“他們說我屬於有鳥運的”,但是對於一隻鳥,永遠不會有最滿意的狀態,這樣一來,他會一直追求拍下去,另一種心態則類似於集郵,目前他已經拍了50多種鳥了,他沒有很強的野心要拍多少個種類,但如果有機會拍到更漂亮的鳥,打鳥人怎麼會拒絕呢?

重慶追影者:鏡頭前主持人 鏡頭後的打鳥人

金翅雀展翅而飛

生態變好,重慶拍鳥地越來越多

雷亮把受採訪的地點選在了南山上一處網上很火的民宿咖啡廳,倒不是因為這裡環境好,而僅僅是因為離他常去的南山植物園不遠,植物園正是他創作鳥類照片的好去處。除了這裡,照母山、花卉園、中華美德公園、金山公園等地,都是拍鳥者聚集的地方。

據雷亮介紹,這些公園生態環境好,對於鳥類來說自然具有吸引力,而在他三年間的觀察裡發現,隨著重慶主城生態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綠地裡有了各種鳥類的足跡,還是以那幾只壽帶鳥為例,“從前可能有,但大家都沒注意到,而現在每年6月都會來到重慶,因為它無法人工飼養,任何一個動物園裡都沒有這種鳥,它對生活環境的要求極為嚴苛,必須生態好的地方才來。”

重慶追影者:鏡頭前主持人 鏡頭後的打鳥人

重慶成了壽帶鳥拍攝的新勝地

有意思的是,壽帶鳥之前在安徽的績溪經常被拍到,但自從壽帶鳥來到重慶後,攝影愛好者一股腦跑到重慶拍鳥,因為重慶紅巖村這處荷塘更為特別,配上荷葉,能拍到的壽帶鳥更美,距離也更近,大有成為國內拍攝壽帶勝地的潛質。

比起技巧,更重要的是懂鳥

鳥不受控,速度也快,比起拍風景,自然也多了很多講究,“就是一瞬間幾秒鐘的事,不可能讓你慢慢調,所以你必須對你的相機瞭如指掌”,在雷亮看來,拍鳥算是自己攝影的一個進階,沒有良好的攝影基礎,自然是拍不好的。為了拍鳥,他在硬件上也為自己的裝備升了級,“一定得有連拍速度很快的設備,儲存卡也要高速,感光度度越高、焦距越長越好。”按照這樣要求一套攢下來,每次出門,雷亮都要帶上30多斤的攝影器材,因此體能儲備也要足夠。

重慶追影者:鏡頭前主持人 鏡頭後的打鳥人

要拍到黑額鳳鶥,就得跟蹤鐵桿海棠的花期。

由於拍鳥是細活,克服心浮氣躁,靜靜等待鳥的出現也是打鳥人的必修課,“修身養性也是它吸引我的地方”。好不容易等到鳥飛來,但如果它不按照拍攝者預想的方式飛行,最終也很難有好的成片。“所以要了解鳥類的習性,對於部分觀賞性強的鳥,很多攝友甚至比動物專家還熟悉。”雷亮也成了半個鳥類專家,“除了翠鳥,我最喜歡拍黑額鳳鶥,但是它每年只有春節時分出現,一定是要等待黑杆海棠開了才來,那段時間我就在照母山天天扭著它拍。”這是對於鳥類生活習慣的掌握,方便了解何時拍何鳥,而具體到每一次拍攝,打鳥人還要清楚鳥兒具體的活動軌跡,“還是說翠鳥,如果它在枝頭望向水裡,那麼它就要捕魚了,所以要密切觀察它的眼神,預判它的入水點,只有這樣才能捕捉到好的畫面。”

重慶追影者:鏡頭前主持人 鏡頭後的打鳥人

翠鳥是他最愛創作的題材

重慶晚報慢新聞全國爆料熱線:(023)966988

——END——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李卓然 實習生 李佳欣 文 受訪者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