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西醫看是五個病,中醫看是一個病,因爲搞清了關……

本 期 導 讀

「乾貨男神」潘毅老師的「中醫文化必修課」,一上線就連續三天穩居喜馬拉雅FM全站銷售第一,熱銷榜、新品榜第一,成為中醫與國學愛好者一致讚譽的年度好課!

除了延續潘毅老師課程一貫的高品質,這門課的特色在於從諸子百家文化推演中醫的醫理、治則,既能學到國學的用法,又能煉就中醫基本功。

本文是「中醫文化必修課」第3集《中醫講關係,西醫講結構》的文字版。

潘毅:西醫看是五個病,中醫看是一個病,因為搞清了關……

《藥神》的藥,神在靶向

上一講我們已經明白,還原分析方法是以古希臘時期「原子論」為背景,是一定要把整體分拆為部分來觀察的。在研究整體中的每一個獨立的部分時,還原分析方法自然有它的優勢,確實比東方的「元氣論」要更加深入、細緻,更為準確、嚴謹。

比如,最近很火的現象級電影《我不是藥神》,就把西醫的這種優點充分地表現出來了。我們也因此知道,格列衛是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神藥。

那這個藥神在哪裡呢?神就神在,它是一個靶向藥物。

靶就是射擊打靶的那個靶。而靶向藥物起效的前提,就是靶點必須分明。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這個病,問題就出在兩條染色體斷裂的時候交換了材料,導致基因異常表達,所以這個病的靶點是分明的。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能研發出控制這病的神藥。

但問題是,所有的疾病,靶點都那麼分明嗎?

我們應該知道自然科學中的一個常識,就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複雜現象的複雜性機制通常是無法簡化的。整體不是由其中多個部分簡單堆砌而成,而是各部分有效組合在一起。

所以,有機協調的系統,它整體的複雜性是遠遠大於部分的總和的,人體,正是一個典型的複雜有機體。

因為局部分解得越精細、越微觀,局部和整體的關係就越複雜,而恰好,處理複雜關係不是西方的還原分析法所擅長的,西醫學在這時就經常顯得力不從心了。

潘毅:西醫看是五個病,中醫看是一個病,因為搞清了關……

我們看看現在不少常見病,用西醫的方法,有多大的比例是完全斷根治好了?

比如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少年型糖尿病、躁狂憂鬱精神病等……屬於多基因遺傳病,這些病大部分都只能控制,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加上各種後天因素的影響,這些病的發病機制就太複雜了。換句話來說,就是靶點不分明。靶點不分明,你再要研發出像格列衛這樣的靶向藥,就不容易。

比如抗高血壓藥,按照治療機制不同,就有五六種分類。具體到某個高血壓病人,適合他吃的是哪一類?還得醫生一邊分析,病人一邊試用,才能慢慢定下來哪一兩款適合他。

那這些藥物有效嗎?從降壓的角度看,有效;但從根治的角度,就談不上。為什麼呢?

就是因為機制複雜了,作為藥物研發,它只能做到攔住高血壓發病環節的一些主要通道,而不是作用到最上游。

所以,一旦有了高血壓這種病,就西醫而言,基本上是終身服藥,而且只能控制。

因此,西方醫學有這麼一個「格言」: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這裡我們不難看出,用還原分析切割的方式,來研究一個整體的人體,不是沒有缺陷的。同樣,延伸出來的治療方式,也不是沒有缺陷的。

潘毅:西醫看是五個病,中醫看是一個病,因為搞清了關……

中醫重關係,西醫重結構

通過前兩講以及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西醫學是結構科學,它主要是研究結構的,走的是結構決定功能這條路。

而中醫是什麼呢?以元氣論為背景的中醫,既然強調一氣相牽的各種關聯,那麼,中醫實際就是關係科學。

我們來看中醫,看病治病的重心是放在哪裡的?

中醫是講陰陽的,那人體陰陽狀態好,就叫陰陽平衡。如果人體處在疾病的狀態呢?我們就說是陰陽失衡。

中醫治療,就叫做調整陰陽,使它恢復到平衡狀態。我們再想想,什麼需要平衡?關係!需要平衡的就是關係。除了陰陽,五行之間更強調平衡,氣機升降也講平衡。

再進一步,我們看臟腑功能,看的不單是某臟腑功能正常不正常,還要看臟腑之間的關係協調不協調。

這樣一歸納,中醫落實到治法上,大部分就是調整關係。

準確地說,西醫治療的重心是針對結構,但通過改變結構,也許能改變關係。

中醫,注重關係,也可以通過調整關係,來影響結構。

潘毅:西醫看是五個病,中醫看是一個病,因為搞清了關……

所以,西醫擅長的是什麼病?器質性病變!什麼叫器質性病變?就是有結構、指標改變的疾病。

而對於亞健康,或者是功能性疾病,由於難以結構化,也沒有微觀指標的改變,西醫看來就是機制不明,機制不明就很難研發出針對性強的有效藥物,這時候,也很難著手治療。

但你看中醫擅長的是什麼?擅長的是平衡人體各種關係的失調,是精氣神層面的調理——比如改善體質,改善亞健康狀態,治療功能性疾病。

而對於西醫所講的器質性病變,中醫也不是沒有辦法。我們剛講了,通過調整關係,可以改變結構。也可以用專病專藥,或者專門的方法來影響結構。

所以,對於中醫來講,不管是疾病,還是亞健康狀態,還是隻是體質有些偏差,中醫在調治上,都有應對辦法,適應面更廣,不是說一定要有了結構、指標改變,才能出手治療。人體只要有了不舒服,就可以著手調理了,可以說是提前預防、提前制止了疾病的發展。

潘毅:西醫看是五個病,中醫看是一個病,因為搞清了關……

1個病例,看中醫如何搞清關係

這裡舉一個例子,比如一個女病人來了,她同時有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子宮肌瘤,還有慢性胃炎,還失眠。

那麼對於西醫來講,這是五個病症,應該是分開治療、分別對待的。但在中醫來看,它們是有關聯的。

這種病人,心情往往比較鬱悶,這在中醫屬於肝氣鬱結範疇。

當人體的氣不暢通,由它推動的血和水液也不容易流通。那麼就容易停留鬱積在局部,形成類似於甲狀腺腫、乳腺增生、子宮肌瘤這類的腫物性疾病。人體內的腫物,在中醫看來,往往不是痰就是瘀。

至於什麼是中醫講的痰?我們先別望文生義,它有更廣的內涵,在後面的某些課中會專門討論它。

至於慢性胃炎,屬於消化系統的疾病,跟心理的關係相當密切。在這種案例上,多半是肝氣犯胃。大白話講,就是心情的不舒暢引起的胃不舒服。

再來說失眠,失眠在這裡,在中醫看來是肝鬱化火擾心,源頭還在肝。

那從中醫的角度,就要從肝這個源頭去把握,在治療上進行一體化處理,比如以疏肝解鬱為主,兼活血化痰散結,還有清熱。

綜合來講,對於這五種病症,就是以調整關係為主、兼顧結構的治法。因此能夠在一個處方之中,完成以上五種病的治療。

潘毅:西醫看是五個病,中醫看是一個病,因為搞清了關……

不妨這樣說,搞物質結構,我們玩不過西方人;但假如玩關係,又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玩得過中國人?

所以,現在關於中醫科學不科學的討論,往往是先假定了一個標準,也就是把擅長研究結構的還原分析方法當作唯一的科學方法,以這個為標準,為參考,來評判中醫。

但還原分析法,就是科學研究的唯一方法嗎?它是科學形態的唯一形態嗎?就西方科學而言,也不是隻有這一種形態。

那既然還原分析方法不是唯一的科學方法,又怎麼能僅僅以它做參考,就說中醫不科學呢?

所以,中醫是否科學,這個話題,不少下結論的人,往往是還沒有認真思考,就武斷地下了不公平的結論。

與其爭論中醫是否合乎西方規定的那套所謂的「科學方法」,不如想想中醫是否合理,中醫人追求的就是理性實用。

潘毅:西醫看是五個病,中醫看是一個病,因為搞清了關……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好多年前,有一天看《鏘鏘三人行》節目,嘉賓是陳丹青先生與一位女士,節目從整容引出話題。

學油畫出身的陳丹青談到西方人的時候說,他們面部輪廓塊面清晰,立體感很強,所以以塊面、光線、重彩、雕塑感見長的油畫很適合畫他們。

而中國人的面部立體感沒那麼明顯,尤其是女性,面部線條柔和,塊面不分明,陰影很難察覺。所以到現在他還在迷茫,油畫能不能畫好中國人的臉?你看中國古代的人物畫以線條為主,色彩輕敷,卻很能表現出中國人的氣韻。

這實際上就是,不同的審美對象,產生了不同的畫種、不同的畫法。或者倒過來說,不同的畫法,適合不同的審美對象。

節目的話題再延伸,聊到了穿西裝,感覺西方人穿上去挺拔、立體、瀟灑。而中國人穿,則顯得頭大、身小、扁平,劣勢盡顯。一個身材再好的中國男星,假如旁邊站一個平常的西方男性,大家都穿西裝的話,中國男星很容易就被比下去了,道理很簡單,西裝並不是按東方人的身材來設計的。

潘毅:西醫看是五個病,中醫看是一個病,因為搞清了關……

但因為集體心理暗示,大家都穿西裝,穿西裝就成了美,這是一種從眾心理,是自主審美系統喪失的表現。

而現在的部分國人似乎已經失去了自信,失去了以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能力。

這裡我們要思考的是,還原論方法在近現代科學中不斷取得成績,人們下意識地將它當做唯一的科學標準,是否也是一種從眾心理?是集體心理暗示的結果?

是否同樣屬於失去了以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能力?

我們應該明白,西方習慣在有形的物質結構中觀察世界,觀察人體。東方著重的是在自然和生命的無限變化過程中,尋找本原規律,發現自然和人之間的關係,再用來探索自然與生命,發現更深的奧秘與原理。

這,同樣是一種科學形態,這種形態與西方科學形態恰好形成了互相補充的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人是有幸的,假如有病患,至少不會只有一種選擇。

【 互 動 】

平時有個感冒發燒、失眠發炎什麼的

你會選擇西醫,還是中醫?

潘毅:西醫看是五個病,中醫看是一個病,因為搞清了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