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讓真氣自動來找你

本 期 導 讀

本文是潘毅老師喜馬拉雅FM線上課「中醫文化必修課」第8集《之上古天真:生命的根本要訣》的文字版節選。

保持天真無病、享受天年的根本途徑是什麼呢?潘毅老師為我們揭示:在於聚集真氣,同時在生活習慣上減少它的漏洩。聽完此講,相信您對《黃帝內經》的開篇總論會有一個更完整的理解。

各位聽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的精選內容,這是《黃帝內經·素問》的第一篇,談的是如何做才能達到心身康健而長壽,這該是大家感興趣的話題。

潘毅:讓真氣自動來找你

保持天真的方法是聚真氣

首先,我們先解一下題: 什麼是上古天真?

上古就是遠古時代。而天真,大致有以下幾種解釋:

1.指人天然純真、質樸無邪的天性。

2.指人該達到的自然壽命,又稱為「天年」或「天壽」。那天年是多少年呢?《黃帝內經》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一百歲,一種是120歲。古文獻中出現的,更多的是120歲。

3.「天」,指先天;「真」指「真氣」。真氣又叫元氣,元氣跟其他氣的區別在哪裡?在於它的純度比較高,充滿生機,所以又叫真元之氣。「天真」,也就是先天真元之氣。

從下面要講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上古之人,天性多質樸,如果又懂得天地自然之道,生活與養生都循自然之道,就能保全真氣,而活到天年。

所以,以上幾種解法,聯繫起來看就比較通了。

首先,自然質樸的天性,換成另一種表達,就是元神清淨。

什麼是元神呢?教大家一個竅門,在中醫學中,凡是牽涉到一個「元」字的,就是先天而來的,比如元精、元氣。

所以簡單地說,元神就是與生俱來的,對人體生命活動起著自調節作用的那個機制。

好!那麼,元氣跟元神又是個什麼關係呢?中醫學之中,物質的化生過程是從有形到無形,或者說,由低級到高級,比如元精化元氣,元氣化元神。而統御方式,則是反過來的,就是高級統御低級,也就是神馭氣,氣馭形體。

而氣,在古代,大概就是構成物質世界最微觀的物質單位的代稱,氣的存在,有兩種形式——散則為氣,聚則成形。所以,人的形體,無非就是氣聚而成。

這裡,我們再引入一個神與氣的質量的問題,元神越清淨,它統御的氣就越清純,而由這種氣組成的人,也就越純粹。

老子有句話叫做:「摶氣致柔,能嬰兒乎?」

我們看,嬰兒的氣是純粹,所以他就生氣勃勃。

那麼回到主題,當一個人能時時保持天性淳樸,也就是元神清淨,他的氣也就真,也就純。那麼,由這種真氣組成的人就像嬰兒一樣純粹、充滿生機,所以他就能無病無災,活到自然壽命,也就是我們說的「天年」。

潘毅:讓真氣自動來找你

陰陽晨昏裡的道

好!下來,我們不對這一篇作全文解讀,而是拎出裡面比較有意思,也對養生比較有指導或警示意義的文句來發揮。

第一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注意,這裡的「知道」,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那個知道,而是「懂得道」。

什麼叫道?我們先把它理解為天地自然的大規律。也就是老子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那個「道」。這個「法」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效法。

但問題是,老子並沒有把這個道給你說清楚是什麼東東,那麼誰說清楚了?

孔子。在他註解《易經》的《易傳》裡就有一句:「一陰一陽之謂道。」好了,這就是這篇講的「法於陰陽」這句話的由來,法於陰陽,就是法於道。

潘毅:讓真氣自動來找你

下一個問題,為什麼以陰陽為道?我們看看,法地,法天,法道,你不就是效法天地自然運作的規律嗎?

那麼古人是怎麼確定天地自然的運作規律的?那就去觀察,觀察什麼呢?站在地球人的角度,假如要效法天,他就應該要找到一個能代表天地運行規律的空間座標。注意,必須有規律。

很簡單,地球在太陽系,所以古人也觀察到,地球的春夏秋冬、晝夜晨昏這些規律性變化,與地球跟太陽的相對運動關聯最大。所以,就鎖定了太陽跟地球的關係,從而形成了陰陽學說。

所以,法於陰陽,很大程度就是遵守著地球跟太陽相對運動所產生的時空規律,以及由它帶出的各種現象。

下一句是「和於術數」,什麼是術數?應該有兩種解,按照教材的通常解法,多半是說,是各種養生方式方法。其實,術數還有另外一種解,術是指方術,數,指氣數、數理。

術數的特徵,就是以數學的數,來行方術。它的基礎是陰陽五行、天干、地支、河圖、洛書等,具體怎麼行,恐怕需要比較深的相關知識才能展開,所以我們這裡點到為止,大概知道有這麼一回事就好了。

潘毅:讓真氣自動來找你

飲食起居里的道

好!下來一句是「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什麼叫食飲有節?這個節,包含了兩個意思,一個是節制,一個是節奏。

節制的意思是不要過飢過飽,節奏的意思是,定時進食。

但我們看到的現代人,有節嗎?相當大比例是違反這個原則的。我們看到,現在肥胖症的人越來越多,血三脂、膽固醇過高、脂肪肝、糖尿病、痛風等代謝性疾病也越來越多,這跟飲食過飽有相當大的關聯。

反過來也有,無限制地節食,甚至不管自己體質如何,都隨大流去辟穀。還有各行各業,各有各的忙,不定時進食,也太常見了,這些都是違反養生之道的。

下來,什麼叫起居有常?

你注意這裡,起居有常,不是指一年中的每一天,固定什麼時候起來,什麼時候睡覺,而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陽氣生長化收藏規律來定起居時間。

至於什麼才叫起居有常?我們在下一講,《四氣調神大論》中會展開。

我們現在不少人是怎麼作息的呢?就是白天睡覺,晚上工作,都是典型的不法於陰陽的做法,是否可叫不法分子?

注意:

有常的對立面就是無常,當你生活起居無常的時候,那麼,無常的事情自然也容易發生。

潘毅:讓真氣自動來找你

什麼叫「不妄作勞」?就是不過度,不胡亂地勞力、勞神與房勞過度。房勞,就是性生活太過。以前的人該是勞力過度的多,而現在的人,該是勞神與房勞過度多。

勞力過度對人的損害是耗氣,它的表現就容易疲憊;

勞神過度耗的是血與神,表現就是經常健忘、恍惚跟失眠。

房勞過度就是耗精,外在表現在中醫就叫做腎虧,關於腎虧,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我們放到以後的相關命題慢慢聊。

所以,如果能做到上古天真所提倡的,那麼,下一句就是「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什麼叫形與神俱?中國古代文化最講究形神合一。比如我們看一個演員表演,演一個歷史人物,通常讚揚他是用這麼一句話:形神兼備。

那麼,什麼情況下形神會分離呢?

比如一個落魄之人,什麼叫落魄,也就是從高位,一下因大的變故下來了。或者是從很有錢,一下敗光,這種就叫落魄。

你看他這個人的整個形象,喪魂失魄的,就像一團行屍走肉,形神分離了,他那還能叫活著嗎?

形與神俱,就是心身處於一種和諧狀況。「盡終其天年」,意思是不但長壽,而且還活得很有質量。

潘毅:讓真氣自動來找你

違反道的生活方式

下來這一段就是不遵守養生法則的反例:「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

現在的人就不同了,把酒當著漿水一樣習以為常的喝,經常沉迷於荒唐、糜爛生活,縱飲與縱慾無度。

具體表現就是:「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

就是趁著酒勁兒縱意男女之事,因色慾過度而耗竭精氣,造成真元敗散,這是不懂得保持旺盛的精氣。

下來的句子是:「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就是說,駕馭不住自己的心神,玩的就是心跳,貪圖一時的快意,背棄了養生的規律,所以才五十歲左右,就衰老了。

潘毅:讓真氣自動來找你

讓真氣自動來找你

下來,《內經》繼續教導我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什麼叫虛邪賊風?簡單地說,就是四時不正之氣。

第一種,是非其時而有其氣,這個氣指的是氣候。比如,秋天應該乾燥,人的身體做好了防乾燥的準備,這時,卻反而溼,人體就調節不過來,就容易得病。

第二種,是六氣變化太過或不及。比如夏天應該熱,但某一年特別熱,冬天應該冷,但某一年特別冷,超出了人體對當地氣候的調節與適應範圍,也容易得病。

第三種,就是六氣急劇變化。什麼是六氣呢?就是風寒暑溼燥火,比如,現在是盛夏,但我們進進出出的很多場所是有空調的,而且有些空調還開得特別低,這一進一出就是大熱、大寒的變化,這就相當於古代的六氣急劇變化,人體調節不過來,也容易得病。

這一段的意思是,人要主動地適應氣候變化,調適自己的生活,或是衣著。

放到現在的環境下,我們還有一個說法,像流感這種病流行的時候,我們少到公共場所,或是出門戴口罩,做好各種防備,也可以說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潘毅:讓真氣自動來找你

下來這句就出名了,「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注意,這裡的「恬惔虛無」四個字,最好不要當作一句話,而是當作四個字,代表四個不同層次,你看恬就是恬然,心態很放鬆,很舒服,我們有時躺在沙發,聽聽音樂也能做到;惔的意思就是,淡泊,看輕;虛,就是神馬都是浮雲;無,完全放下,放空。

別忘了,我們一開始講過一個理念,叫做神馭氣,氣御形,好了,當你從恬、惔、虛、無,一層一層往裡放空,實際上就是元神越來越清淨,元神清淨,氣的運行就是最自然,最合理,最有序,這就是真氣從之(真氣自動來找你)。

再推進一步,氣行則血行,氣行則水行,當一氣周流的時候,人體所有的功能運作,也是處在最合理、最有序的狀態,所以精神內守就是元神的自調節能力發揮得最大,處在最合理、最有序狀態,怎麼還可能有病呢?

其實我們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我們一天到晚,先不說「虛無」這兩個字,就是「恬惔」,我們能有多少時間做得到?工作,學習,供房,供車,炒股,精神完全外放了,神外越,則真氣也隨之外越而耗散。

所以現代人,真正身體健康的有幾個?

以上講的內容,就是這一篇的重心所在。

這一篇,有幾個延年的中心詞,就是「天真」「有節」「少欲」。

有節,是飲食,起居,性生活等方面。注意,《黃帝內經》並沒有叫你禁慾,當然,更不主張你縱慾,所以找一個得中和之處,叫做節慾,就是對慾望有所節制。

所以說,「志閒而少欲」,這體現了孔子所講的:「中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保有童真的人,凡事自然而節制,這樣的人往往長壽,願你我都能常保童真,高質量地活過天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