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茶壺水倒不出,揭開壺蓋!身體也是一樣治

潘毅:茶壺水倒不出,揭開壺蓋!身體也是一樣治

潘毅:茶壺水倒不出,揭開壺蓋!身體也是一樣治

悟道,帶你撥開雲霧見青天

從中醫“肺主行水”這個功能

進一步體會如何以道會醫

本文選自正安 · 聚友禮

全文共約3700字,閱讀大約需要8分鐘

肺主行水

指肺的宣發和肅降對體內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洩起著疏通和調節的作用。

這個功能如果我們以解剖的觀念來看,實在是難解,甚至不通。因為結構上的肺與水液代謝的關聯度並不太大。但如果我們明白,中醫秉承的是“推天道以明醫事”的觀念有了這個視野,你就會覺得中醫肺主行水觀念的產生與確證實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這個功能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首先中醫是以天地為模。除了模型,中醫對人體的認識其實還有一個以天地之大象為參照的方式。肺主行水這個功能所參的天地大象是什麼?

要理解,就要知道陰陽交感這個理念。陰陽要交感,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位置在下面的它要動,就應該是向上走;而位置在上面的,它要動,就應該以下行為主。這樣陰陽之間才能有接觸而交流。

回到天地之大象上。 天地交感的最基本模式是“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

我們先看肺在主行水方面是怎樣運作的:首先水飲入胃,胃主通降,降到小腸,小腸分清別濁,濁的下走大腸,然後大腸吸收剩餘水分形成糞便排出體外,清的部分到了脾。

潘毅:茶壺水倒不出,揭開壺蓋!身體也是一樣治

“地氣上為雲”

脾主運化,除了運化水谷精微,還包括運化津液。脾一方面是把津液自己運輸到全身,另外一方面就是把水谷精微跟水液上升運到肺。這就是《黃帝內經》裡面所說的“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脾屬土,像大地,所以脾把津液上輸到肺的過程就是典形的“地氣上為雲”。

“天氣下為雨”

而肺接受津液後,兵分兩路,其中的宣發是把津液向上向外佈散,供上部跟外部利用;而肅降是將津液向下向內通降。宣發和肅降,哪個是主方向?應該說肅降是主方向,因為五臟六腑都在肺的下面。

肺一肅降,津液就從上往下,供五臟六腑利用,臟腑利用後的水再輸送到腎,在腎的作用下,進一步經過腎和膀胱的氣化功能,將水液的剩餘部分變成尿液排出體外。這個肺的肅降過程就是典型的“天氣下為雨”。

那麼這樣人體所有的臟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腠皮毛都能得到雲行雨施的潤澤。

潘毅:茶壺水倒不出,揭開壺蓋!身體也是一樣治

由於肺的位置最高

又參與調節體內水液代謝

所以中醫有句話叫作“肺為水之上源”

上源這兩個字大有文章可做,表面上看,肺為水之上源似乎是一個功能與臟腑位置相結合的結論,但深層次的背景其實還有一個肺與五行、與八卦相配的問題。

肺五行屬金,假如放到太極圖,就在西邊;假如用後天八卦來給它配,配的是乾卦與兌卦。後天八卦中乾卦和兌卦這兩個卦,五行都屬金,兌卦處在西邊,而乾卦處在西北方,它們的五行與肺的五行屬性是一致的。

其中乾卦代表天,五臟之中肺的位置最高,所以肺也可以說是五臟之天。唐容川就說過:“肺為乾金,象天之體,腎為水,肺為天,金水相生,天水循環。”在這樣一個天水循環之中,乾天雲行雨施,而實施著“天氣下為雨”的過程。

肺還與兌卦相配,兌的本意為澤,澤就是湖泊。假如我們把八卦按方位來排列,兌的方位在後天八卦中的西邊。假如以中國為太極,兌卦所管的範圍就在西屬四十五度範圍區域內,包含了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為什麼提青藏高原?我們都知道,高原中有一個叫江河源區,江河源區正是長江黃河的發源地,而西水東流,也正是我國主要河流的主流向。

可能有的人想到了,你是不是把肺主行水跟這個中國的地理位置掛上鉤了?假如是,可能會有人說這也太扯了吧!這能牽強的過去嗎?其實不是我牽強,古人構造一個臟腑理論,本身他的思維就是參照天地的。

《黃帝內經·經水第十二篇》就有人體十二經與中國大陸十二條河流相配的說法。

張景嶽對它的註解就是“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內屬於肺”的解釋。河水就是黃河之水。我們知道長江、黃河的水都是大冰川融化而成的。冰川五行屬什麼?可能很多人不假思索覺得冰川是水,說應該五行屬水,但是你別忘了,它的內涵是水,但是它凝成了冰,凝成了冰就質地堅,就具有金的特徵了。冰化為水,那麼按照五行相生規律,其實是金生水。

這裡其實還有一個提示的現象,凡江河之源一定起於高原,這樣才能水往低處流,一瀉千里,滋潤萬物。所以地球的水就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天下的雨,一個是高原水。

“人法地”,地面的水既然有上源,那麼人也應該一樣,一就是天,二就是高。肺的位置最高,為五臟之天,所以人體的水之上源就非它莫屬了。

這個觀念的實用性怎樣?

假如不顧臨床實際,僅僅是為了迎合意象而強造功能那就毫無意義了。可以這樣說,肺為水之上源不僅合於乾天與兌澤的意象,也確實具有臨床指導意義。

用病理來反證生理

肺假如失去宣發肅降功能,肯定會影響它的行水作用而產生水、溼、痰、飲這樣一些水液代謝障礙的病理產物,那麼痰飲在肺這樣一些病變,通過宣降肺氣來治療是常法,大家都熟悉。

而溼的治療一般從脾居多,但肺也不是毫無用武之地,宣降肺氣可以促進氣機流動,氣行則水行,三焦水道一通利,使溼邪可以從小便而去,可用三仁湯。溫病大家吳鞠通這樣解釋自己的方:“以三仁湯清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溼也化也。”

另外,一些水腫病從肺論治更顯得“肺為水之上源”的臨床意義。水腫在臨床上首先要辨陽水與陰水以明虛實,而陽水之中的病機假如屬於外邪犯肺,那麼宣肺發汗利水法就很常用。

它的道理是:通過宣肺發汗,可以使水從汗孔而出。但假如水僅僅是從汗孔而出,那麼排水有限,未足為奇。這個方法奇就奇在雖然沒有刻意去利水,但小便也自然會增多。因為汗孔通腠理,腠理通三焦,而三焦的作用則是通行氣和水液。汗孔又叫“氣門”,是體內外氣出入的門戶。

可以這樣想,直接發汗,氣門就打開,氣門一打開,體內外之氣就可以交流潛通,三焦之氣那麼就暢通流行,氣通則水行,那麼自然就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小便自利。這個方法又經常被稱為“提壺揭蓋”。

這實際上是生活現象對醫學的啟示。我們或者注意過,一般茶壺的壺蓋上有個小氣孔,如果小孔被塞住了,盛滿水的茶壺就倒不出水。所以如果想把水順利倒出,就必須把壺蓋揭開,或者讓小氣孔開通,有了內外氣的對流才能水流如注。發汗,就好像提壺揭蓋,肺氣一宣發那麼就太極運轉,太極一轉則氣就肅降,三焦氣暢,那麼水道就通調。

所以中醫的悟並不是天馬行空、突發奇想,而是每每合於常理。

潘毅:茶壺水倒不出,揭開壺蓋!身體也是一樣治

水在人體的上部用汗法,使水邪從表而散,也可以說是兵法的“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的兵家法象。假如用時髦的語言表達,也可以說這符合經濟學原則,水在上部就從上部而去。這種啟上通下之法,不單單是用在水腫的治療,而且臨證癃閉、便秘,甚至需要上下之邪同解的,都可以隨證而用,也就是《黃帝內經》裡面所講的,“病在下,取之上”。

我們能不能進一步推導,啟上通下固然可以用,那麼可不可以反推:通下以啟上

我們在生活之中經常有這樣一種感覺,小便的時候當尿一出竅,身上的毛孔往往一鬆,而打一個寒戰,我們一般叫作尿顫。這就是俗話裡面講的“一竅通則百竅通”。按照這個原理,五苓散中的桂枝可以說它是通陽化氣而助白朮、茯苓、澤瀉、豬苓利水。而反過來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利水的四個藥何嘗不是可以通過通下來幫助桂枝發表。

所以這裡的要義是:

人體的表裡上下內外是通達的,發汗可以使表和而裡通,不利小便而小便自利,而利小便可以使裡通而表和,不發表而汗自出。這就《孫子兵法》裡面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意思。

啟上通下法或通下以啟上常用些什麼方藥呢?

《醫學衷中參西錄》裡面就講到:“凡利小便之藥,其中空者多兼能發汗,木通、萹蓄之類是也;發汗之藥,其中空者,多兼能利小便,麻黃、柴胡之類是也。”也就是說上下之竅可以相互貫通著來用。

《本草綱目》裡面也有說“滑石利竅,不獨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竅。”為什麼?別忘了滑石的特徵是滑。

其實啟上通下法或是通下以啟上不單單是用在水液代謝障礙,還可以外延到其他病的治療。

比如補中益氣湯治氣虛便秘,它的道理你既可以說是“欲降先升”,使氣機運轉,也可以說是“提壺揭蓋”。因為補中益氣湯中的柴胡、升麻都屬於解表的風藥,有開宣肺氣的作用,肺氣一通,氣跟水液自然就肅降到相表裡的大腸而使大便自己通了。

又比如肺實熱證,往往熱傳大腸而伴有便秘,假如便秘不解決,即使你中西醫同上,清肺熱、抗菌、抗病毒,熱也難退。為什麼?這我們可以反過來說,一竅塞諸竅塞,下竅不開,內氣不得周流,那麼氣門也難張開,氣門假如關閉,則難得出汗,汗不出,熱怎麼能退?

怎麼治療?治法很簡單,稍稍加點大黃,大便一通,熱馬上就退,咳嗽馬上就解,這不單單是釜底抽薪或是上病下取,也是一竅開諸竅開,提壺揭蓋的反向用法。

有一個小故事

北宋有個宰相叫蔡京,看過《水滸傳》都知道他是個奸臣。他經常便秘,為便秘所苦,很多醫生都束手無策。便秘有多難治,難倒醫生?其實不是便秘有多難治,而是蔡京比較刁,因為他不願意吃大黃這類的通便藥。

這時候有一個醫生求見,經過診斷,這個醫生為了顯示自己的手段,就說請給我二十錢,蔡京問他為什麼?他的回答是要去買紫菀。

買回來吃完沒多久,蔡京的大便就通了。蔡京大為驚訝,問這是什麼原因?醫生回答大腸是肺的傳導,你的便秘無它,就是肺氣濁導致的,紫菀能清肺。這就是大便所以能通的緣故了。

中醫之道看上去好像很深奧,其實道就在天地中,就在生活中,只要你是一個有心者,每每就能觸類成象,一通百通。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你是否對其“道”有了更深的理解?

對於道的魅力,我們可以這樣歸納:

一旦你對“道”有所悟

原來百思不得其解的學、術、技、藝上的疑難處

都可能撥開雲霧見青天

豁然開朗,使原有的識見更上層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