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面對恐懼,才能征服恐懼。』
——電影《惡童日記》
從《恐襲波士頓》點映出來,朋友對我說,“擁有這樣的同類,我不知道自己是該感到驕傲還是該感到丟臉。”
我非常清楚他想表達的是什麼。
2013年4月15日,波士頓國際馬拉松比賽現場突發2起爆炸。爆炸造成3人死亡,超過260人受傷,爆炸嫌疑人在隨後逃亡中打死1名警察。
波士頓馬拉松開始於1897年4月19日,是全球首個城市馬拉松比賽,也是全球路跑愛好者最嚮往的一場比賽。波士頓馬拉松的BQ(波馬達標成績)按照性別年齡劃分,只有達到BQ標準的選手才有資格報名比賽。
達到BQ已屬不易,名額又分外緊俏。組委會在報名選手中按照成績快慢順序抽取選手,跑得快的人才能入選(贊助商和慈善名額除外)。
選手們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場面過於慘烈、傷亡重大,各種各樣的原因,讓2013年的這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震驚了世界。
電影《恐襲波士頓》想做的,就是對這一事件的還原。
而電影做到的,比我們預期的還要更好。
電影沒有複雜的情節,它不關心製造這起事件的人出於何種動機;相反,它想表達的是一座城市在遭受突如其來的災難時,如何應對。它將畫面集中在普通人的身上,集中在細節上,每個人都是受害者,每個人都是參與者,每個人都是奮戰的勇士。
點映時,我和朋友一面溫習著腦海中已經模糊的新聞畫面,一面揪心地看著那些日常平緩的前奏,緊張地等待著爆炸的發生。
儘管做足了準備,震驚、困惑和憤怒還是在爆炸瞬間扯開了我們的心理防線。
這部《恐襲波士頓》其實早在今年1月13日就已經在美國上映,原名Patriot’s Day,IMDb給出了7.4的高分,在爛番茄上也有高達80%的新鮮度和87%的觀眾認可度。
雖然成績斐然,電影拍攝的過程卻障礙重重。
波士頓當地的媒體從一開始就對拍攝電影一事表現出了抵制。有人覺得“太早了”,時間剛剛過去四年多,事件親歷者們還沒有完全恢復到正常生活中;有些人則認為,將這件事拍成一部商業電影,顯然“不夠尊重人”。甚至連導演自己都曾一度懷疑拍攝這部電影是否有意義,是否違反了道德。
為了讓拍攝順利開始,導演和演員們不得不在當地遊說、走訪,試圖傳達自己的敬意和初衷——而當他們好不容易做到了這一點,一切才開始走上正道。
在親歷者、當地警察、波馬組委會的幫助下,電影裡的一切,盡最大可能還原了當年波馬爆炸案的真實。許多當年爆炸案的親歷者分文不取,志願參與到拍攝中。馬克·沃爾伯格在電影中飾演的警長湯米,是整部影片裡唯一的一個虛構角色。
幸運的是,他們為這個虛構角色選了一個最適合的演員。
《恐襲波士頓》是演員馬克和導演彼得·博格繼《孤獨的生還者》、《深海浩劫》之後的第三次合作,而這三部影片都是改編自真實事件。
演員馬克·沃爾伯格不僅主演過《變形金剛》《泰迪熊》、多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和艾美獎的提名。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就是土生土長的波士頓人。爆炸案發生第二天,馬克就急衝衝地飛到波士頓看望家人,經過機場和街道,他覺得“一切都不一樣了”。當時街上一片蕭條,他感到從未有過的恐懼和擔憂。
為了拍好這個虛擬的警長角色,在拍攝前,馬克一遍遍拜訪各個電影角色的原型人物,交談、觀察,對爆炸案又有了更深於當年的理解。
世人試圖還原這場慘劇,而電影《恐襲波士頓》並不是人們的第一次嘗試。
2016年,美國HBO的紀錄片Marathon: The Patriot’s Day Bombing(中譯名《馬拉松:愛國者日爆炸案》)曾從選手、觀眾、警方、新聞工作者手裡蒐集大量照片、視頻、採訪,還原了這不平常的一天。
模糊的照片、搖晃的鏡頭,失控的眼淚,無一不在講述爆炸案親歷者回憶中的痛苦——從觀眾到選手、從出發到終點、從賽前的興奮到爆炸發生時的驚愕……被嚇壞的選手和觀眾們很快反應過來,從奔跑的方向,迅速集合到傷者身旁。
直到傷者被疾馳的救護車帶走、人群被警方疏散,街面上只剩下隨風滾動的綠色紙杯,格外淒涼。
“我收到爸爸發來的短信,他說‘你媽媽現在很危險’。”
“我被帶到了急救帳篷,但帕特里克卻沒被帶進來,那時我開始害怕了。”
“他用很輕的聲音告訴我,‘你會沒事的,你一定會沒事的’。”
“他倆都被送進了手術室,兩個都是我的孩子,我卻沒辦法分身同時陪伴兩人。”
“我那時天天問,‘今天能見到保羅嗎?’”
製造爆炸案的兇手就混在終點的人群中假裝觀眾。在他們放置炸彈的地方不遠,甚至還有幾個年紀尚小的孩子,正在興奮地等待他們的父親母親衝過終點。
在爆炸案中喪生的3人裡,有一名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姑娘。四年前的4月15日,她永遠地離開了她的朋友、她的家人。
和電影一樣,在紀錄片Marathon: The Patriot’s Day Bombing的結尾,劇組也對真實的爆炸案親歷者進行了採訪。這些經歷過爆炸案的人們沒有抱怨,也沒有自暴自棄。相反,他們說:
“我愛這個城市。”
“我對於未來總是保持著樂觀。”
“至少我能做的,是離開病床重新開始。”
這些宣言不是熒幕上的表演。
2016年的波馬,一位因爆炸被截肢的馬拉松選手,在三年後的同一條賽道上,藉助假肢又重新開始了奔跑。
許多人因為那次爆炸事件成為了更親密的朋友、愛人和家人。而這些觸動人心的擁抱,是他們對彼此的支持。
11月17日 週五
電影《恐襲波士頓》國內上映
這是關於一場馬拉松的故事
遠不只是一個關於馬拉松的故事
- 微信公眾號:馬拉馬拉(ID:malaapp)
- 微博賬號:@馬拉馬拉App
閱讀更多 馬拉馬拉MaraRun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