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當追星成爲擺脫庸常的方式,粉絲就淪爲被收割的韭菜

央視網8月29日消息,最近有幾條新聞,不由讓人對粉絲產生一些擔憂與深思。這些新聞分別是:李宇春在《明日之子》直播過程險被強吻;賈乃亮發微博批評粉絲曬與其女兒的合影;因飾演《鎮魂》而大火的朱一龍遭私生飯圍堵並被強行摸手;TFBOYS粉絲圍堵演唱會場館導致最後的彩排取消,並在官微反覆強調帶燈牌、旗幟有可能導致演唱會取消的情況下,三位成員的粉絲還是展開燈牌大戰,將無數燈牌帶進了演唱會現場。

看這幾條新聞,能總結出一個共同點,就是粉絲對隱私與秩序的無視。要麼是無視藝人的隱私權,要麼對公共秩序毫無尊重,有的甚至對兩者皆有冒犯。如果說粉絲可以混淆概念,將對明星私生活的打擾,形容為對偶像控制不住的熱愛,那麼,像李宇春粉絲強闖節目直播現場,以及TFBOYS粉絲在場館外聚集並喊口號,則影響了其他人的正常工作與生活,是不折不扣的無視公共秩序。

伴隨互聯網產生的新一輪追星熱潮,起初也有著積極的意義,比如,明星與粉絲通過社交媒體的接觸,拉近了兩者之間的距離,明星不再被神秘感包圍,粉絲有了更多機會了解明星生活的普通一面。無形當中,在信息交流層面上,明星與粉絲有了對等的關係,這有助於培養粉絲的獨立人格,在消費明星產品的同時,也通過明星言行來激勵自己積極向上。

但這種願望後來被證實是徒勞的。“腦殘粉”的說法就是社交媒體時代流行起來的追星新詞。“腦殘粉”不但頻繁在社交媒體上攻擊自己偶像的競爭對象,經常無中生有地製造衝突,而且發展到後期還頻繁插手明星經紀公司的事務,以群體力量來改變明星的發展軌跡。2016年公映的印度電影《腦殘粉》曾表現這一種粉絲類型的瘋狂,引進中國後也頗為令人警醒。可惜的是,彷彿無人能控制粉絲群體的能量,他們所體現出來的強大的控制力與破壞力,讓人側目。

狂熱粉絲的養成,和互聯網的注意力經濟模式有莫大關係。在網上,眼球就是金錢,粉絲就是收益,誰能博得粉絲們的熱愛,誰的演藝事業就能夠得到影視公司、電視臺、大老闆們的提攜。因此,取悅粉絲一度成為明星與經紀公司的重要工作。許多明星在幕後都組織了規模龐大的粉絲群,這些群各有群頭,組織架構完整,他們負責明星的接機,發佈會的氣氛營造,周邊產品的推銷……可以說,凡是與明星有關的事物,沒有他們不能參與的。正是這樣,漸漸地,明星與經紀公司對粉絲形成了依賴。一定程度上,明星被粉絲騷擾,也是自食其果。

在信息與智能時代,出於商業以及別的目的,洗腦行為在各個領域都會出現,受眾想法越單一,越缺乏明確的生活目標與追求,就越容易成為被收割的韭菜。有人將粉絲的狂熱,比喻為“極度痴迷主義”,認為“極度痴迷主義”比宗教信仰更堅定、更頑固,當粉絲們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尤其是在粉絲的群體效應放大了他們的聲音之後,背後無形的力量感,會使得他們罔顧別人的感受,強行將自己的理念加諸別人身上。簡單一點說,粉絲們要尋找存在感,為了他們的存在感,一切都是可以犧牲的,包括被他們高高捧起的偶像們。

對抗過度狂熱的粉絲文化,首先得從明星自身做起。TFBOYS這次表現不錯,他們使用了語氣非常強烈的措辭,來批評粉絲們的不理性行為。包括賈乃亮,也不惜以得罪粉絲為代價,捍衛家人的隱私。其他明星也完全可以這麼做,畢竟在正常的情感倫理與社會價值秩序內,粉絲們的狂熱是會被冷卻下來的,真正喜歡一個明星的人,也會加入到對“腦殘粉”的批判當中。

其次,我們的主流文化與社會文化,在對粉絲文化進行批評的同時,也應更多地為年輕人提供可供選擇的優質偶像與文藝精品,幫助年輕人開闊視野,關注更多有助於他們成長的領域。當明星不再是粉絲們擺脫庸常生活的唯一手段,當娛樂不再是他們精神生活的全部,“腦殘粉”這一群體自然會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

(原題為《當追星成為擺脫庸常的方式 粉絲就淪為被收割的韭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