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Nature:冷凍技術全面進軍化學界,看見清晰的鋰電池界面

冷凍電鏡(Cryo-EM),是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技術。因為冷凍電鏡可以將樣品在超低溫冷凍,特別適合生物大分子等電子束敏感材料的觀察,因此在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表徵中大放異彩,將生命科學相關研究領域帶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在2017年該項諾貝爾化學獎頒獎時,冷凍電鏡在化學領域應用還較少。有人戲稱,冷凍電鏡是發給了物理學家的諾貝爾化學獎,獎勵他們幫助了生物學家諾貝爾理綜獎果然名不虛傳。

拿了化學獎,還是應該乾點化學活的。在頒獎不久,斯坦福大學的崔屹教授就在Science報道了冷凍電鏡獲得首張原子級鋰金屬枝晶圖像(Science, 2017, 358, 506-510, DOI: 10.1126/science.aam6014)。

今日Nature:冷凍技術全面進軍化學界,看見清晰的鋰電池界面

室溫TEM圖像(左),鋰枝晶被電子束熔出孔洞。而低溫電鏡中,可穩定成像(右)。圖來自Science, 2017, 358, 506.

鋰電池中,鋰枝晶(dendrites)在生長過程中會刺破電池隔膜從而引發短路,甚至起火。而電極與電解液經常會形成固體-電解質界面膜(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 ,SEI),也被認為是形成鋰枝晶的前軀體。因此理解這兩種結構的性質,對改善鋰電池的安全性以及性能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為鋰的活潑性質以及固液界面的複雜性,常規的表徵技術,對鋰電池研究經常無從入手。

這兩個關鍵結構的詳細表徵就是今天這篇nature文章想要回答的主要內容。

而最新上線的Nature中,報道了來自康奈爾大學研究團隊的成果,他們利用冷凍技術與其它技術結合,對鋰電池的電解質固液界面進行了詳盡的形貌以及化學成分分析。揭示了固液電池界面的納米尺度細節(Nature 560, 345–349 (2018), doi:10.1038/s41586-018-0397-3)。

今日Nature:冷凍技術全面進軍化學界,看見清晰的鋰電池界面

全文亮點

  1. 在鋰-金屬電池工作時,進行猝冷,使得電解質依然保持在電極表面, 相當於得到真實電池工作時的原始狀態下的樣本
  2. 將冷凍技術與其它技術集成,對該鋰金屬電池的枝晶結構(dendrite)以及固體電解質界面膜 (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SEI )塗層進行了詳細表徵,相關技術有冷凍聚焦離子束(cryo-focused ion beam, cryo-FIB),以及冷凍STEM(cryo-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cryo-STEM)以及冷凍能量損失譜(cryo-EELS)技術。
  3. 對電解質--鋰電極附近枝晶與SEI層的形貌,化學組成以及空間分佈得到了完整的信息。
  4. 發現在鋰負極共存有兩種枝晶, type1 和 type2. 其中一種具有很寬的SEI層結構,為氧化的金屬鋰,另一種枝晶卻由氫化鋰組成。

圖文快解

今日Nature:冷凍技術全面進軍化學界,看見清晰的鋰電池界面

圖1:利用冷凍聚焦離子束(cryo-focused ion beam, cryo-FIB)對枝晶形貌表徵。

要點: 利用FIB技術對產生枝晶的凸起部分進行一系列界面切片(b), 再用SEM進行成像c, d,最後用三維重構技術還原其不同形貌特徵(e)。結果顯示兩種形貌迥異的枝晶類型。

Type 1 尺寸較大,曲率低,而type 2 型尺寸小,較為蜿蜒曲折。

今日Nature:冷凍技術全面進軍化學界,看見清晰的鋰電池界面

圖2:type 1和 type 2枝晶的結構以及元素分析。

要點: c,d HAADF-cryo-STEM 揭示Type 1型枝晶伴隨著300-500 nm厚的SEI層。

e,f 為電子能量損失譜對元素分佈進行成像。可看到C,氧以及氟的空間分佈與枝晶,SEI層的關係。

注意type 2的枝晶基本不含氧。

今日Nature:冷凍技術全面進軍化學界,看見清晰的鋰電池界面

圖3: 利用電子能量損失譜技術分析枝晶附近的碳環境與空間分佈。

要點: C=O鍵的分佈顯示,SEI層主要是乙烯二碳酸鋰( lithium ethylene dicarbonate)

今日Nature:冷凍技術全面進軍化學界,看見清晰的鋰電池界面

圖4: 枝晶化學組成的確認與空間成像(mapping)。

要點: 利用EELS比對不同化合物以及兩者枝晶的O和Li的K邊結構。

發現 type 1 主要是部分氧化的金屬鋰。而type 2 是氫化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