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交流的產物,民族融合的見證——黃釉扁壺

中西交流的產物,民族融合的見證——黃釉扁壺

黃釉扁壺,陶器,北齊,通高20.5釐米、寬16.5釐米,1971年河南省安陽縣的北齊範粹墓葬出土。

1971年3月,河南省安陽縣洪河屯村群眾在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時,發現一單室土穴墓。從出土的一盒墓誌確定墓主為北齊高級將領範粹(548~575年),墓中出土隨葬器物77件,黃釉扁壺有4件,本文介紹的黃釉扁壺即是其中之一。

該壺形體扁圓如皮囊,敞口,短頸,扁圓腹,平底實足,兩肩各一系孔,頸肩之間飾聯珠紋一週。壺腹兩面模印樂舞圖案,考證乃是風靡當時的“胡騰舞”。中央一舞者婆娑起舞於盛開的蓮花臺座之上,右臂高舉前伸,左臂下伸,掌心向後,雙足騰跳,反首回顧,動態盎然。舞著左側立兩名伴奏者,一人稍稍右側身,雙目注視舞者,雙手仰起開合,作擊拍狀;一有鬍鬚者雙手持笛,作吹奏狀。舞著右側亦立兩人,一人左側目,面向舞者,雙手擊鈸;另一人手執五絃琵琶,作彈奏狀。五人皆高鼻深目,頭戴蕃帽,身著窄袖長衫,腰間繫帶,足蹬半筒高靴,應屬於當時西域人的形象[1]。(圖一)

中西交流的產物,民族融合的見證——黃釉扁壺

黃釉扁壺為仿皮囊製作的鉛釉陶器。壺腹兩面印有胡人舞樂圖案,有金銀錘制的凸凹效果。該壺造型優美,線條流暢,對稱均衡,壺嘴與壺身尺度上基本呈倍數比例,顯現出均衡的美感。壺身腹部裝飾,構圖有致,雖為模製,但壺身弧形線條流暢,人物分佈對稱均衡。左右兩邊吹橫笛及彈琵琶者因位置在前而形象較大,符合透視原理。中間舞者雖小,但由於採取烘托手法,顯得尤為突出。壺身人物及裝飾圖案線條簡潔、生動,杏仁狀邊框作為外緣,將壺身圖案納為一個整體,與壺嘴素面形成鮮明對比,疏密有致,不顯繁雜。

該壺通體施黃釉不過底,施釉均勻,黃釉色穩重而不失亮麗,呈現出一種玻璃樣質感。

北朝時中原與西域、中亞地區往來較多,各民族融合加劇,一些西域民族的人物、裝飾圖案成為陶瓷器常見的裝飾題材。黃釉扁壺因系絕對紀年墓出土,為研究北齊時期的胡漢民族關係、南北朝時期的陶瓷工藝發展以及樂舞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原稿:古花開

審核:荊書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