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國都是哪裡?

xwaicdd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的國都就在河南新鄭。

鄭國(前806-前375)鄭國始君鄭桓公姬友是周厲王少子,周宣王少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宣王封幼弟王子友為畿內諸侯,封地在鄭【陝西華陽】,並任命弟弟為卿士,因為這個時候,與周天子血緣最近的也就是鄭國,所以很受周天子的信任。

周宣王死,兒子幽王繼位,鄭桓公眼看侄子有點不上道,國家走向衰亡,姬友很有危機意識,就諮詢關係不錯的史伯,怎麼給子孫們準備一個後路。史伯就給他出主意,讓他把國家遷去濟水、洛水、潁水之間,那裡沒有大國,稍微大一點的東虢國(滎陽)和鄶國(密縣新鄭一帶)國君也是驕奢貪財短視之人,稍微賄賂一下,就可以把家安在那裡。

姬友聽從了史伯的建議,就向東虢國和鄶國二國行賄,請行個方便,讓他把家安到那裡去,那時候人心還是很淳樸的,有人來定居了,國君直接都是送城池,連帶百姓土地都送給你,東虢國和鄶國國君接受了姬友的賄賂,很爽快的各自送給姬友五個城邑,就這樣,姬友把鄭國安置在東虢國和鄶國之間,就從一個畿內諸侯變成了畿外諸侯,讓世子姬掘突守國,姬友重新回到天子身邊去做他的卿士。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犬戎入侵,周幽王死,做為卿士的姬友也戰死京城,他的兒子姬掘突聽說後,繼承了父親的君位,成為鄭國第二任國君武公,與晉國衛國秦國一起勤王,護送平王去雒陽繼位,被堂侄周平王任命為天子的卿士,成為東周初期很有威望的諸侯。

之後,鄭武公就相繼吞併了當初的兩個恩人國家,東虢國和鄶國,並把都城遷到鄶國都城新鄭,開啟了春秋時期的兼併之風,也為鄭莊公小霸奠定基礎。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猴格大人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國都是今天的河南新鄭一帶。

西周時期鄭國在今天陝西,一般認為在渭南華陰一帶,今天的華陰還有始祖鄭桓公墓,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在寶雞一帶。總之在西周滅亡前後,鄭國也東遷到了溱、洧流域,所以把這裡叫新鄭。當時這附近有兩個小國,一個是滎陽一帶的東虢,一個是新密一帶的鄶國,鄭桓公的兒子鄭武公都把他們滅亡了,從而在新鄭國站穩了腳跟。

今天我們去新鄭旅遊,還能看到不少鄭國文化遺存。比如:1、鄭韓故城遺址。這是本來是春秋鄭國的都城,戰國初年被七雄之一韓國滅亡,韓國也定都新鄭,在新鄭境內有多處文物保護碑;2、鄭王陵博物館。其實鄭國只是公,這裡可以看鄭公陵陪葬車馬坑,非常值得一看。3、溱洧水匯流處。溱洧水即今天的雙洎河,《詩經·鄭風·溱洧》寫的就是這裡的愛情故事。

除了新鄭外,附近也有一些歷史景點。鄭武公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鄭莊公,鄭莊公的墓在今天新密,鄶國都城所在地,離新鄭也很近。虎牢關在今天滎陽,東虢都城所在地,後來的“滎陽鄭氏”應該也是鄭國後裔。今天新鄭、新密、滎陽也都是鄭州的縣級市。這些地方可以說都是鄭國的核心區域。


林屋公子


大家好!【歷史講經】為你解答。希望廣大網友們閱讀完後不要忘了點贊也希望你們關注我。如有那需要糾正可在下方留言,謝謝!

鄭國,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末期至戰國中期的東周諸侯國。鄭國國君姬姓鄭氏。


鄭國的開國君主是姬友,姬友是周厲王的兒子,公元前806年,姬友被周宣王封在鄭地,開始建國,建都陝西棫林(今陝西華縣)。姬友逝後諡為“桓”,史稱“鄭桓公”。

在西周滅亡後,鄭國第二任國君鄭武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後。因其護送有功,周平王讓鄭武公繼承其父鄭桓公之位。另一方面鄭武公在繼位鄭國國君之後滅掉了

東虢國郃國,便把都城遷到已經被滅掉的虢國與郃國之間。

到了第三任國君鄭莊公繼位後把國都遷至新鄭(今河南鄭州)。直到被韓國滅亡也一直把國都建在新鄭

當時的鄭國是所有諸侯國中以商業發達、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詩樂文化聞名於世,是中國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而鄭國第三任國君鄭莊公更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國君,,他以周朝卿士和諸侯國君的雙重身份活躍於政治舞臺上。鄭莊公也是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並稱霸諸侯。

後期,由於鄭國在自己內亂和外敵入侵的內憂外患下逐漸衰落。最終在公元前375年,被韓國韓哀侯執政期間滅掉,在鄭國滅掉後,韓國也將都城遷到新鄭。


歷史講經


文|小河對岸

春秋早期,最為活躍的諸侯便是鄭國。而鄭國的原封地並不位於東方,其本為周王室的畿內(宗周地區)諸侯。鄭國的始封君,為周厲王的少子友(即鄭桓公),受封於鄭(今陝西華縣),建鄭國,為伯爵,故被稱為鄭伯友。

周幽王在位時期,擔任周王室司徒的鄭桓公,見周幽王寵幸褒姒並愛其子伯服,而諸侯們多有叛離之心。於是,鄭桓公料定周王室必有禍亂,為尋退路,鄭桓公便想將宗族與財物遷往東方。鄭桓公向太史伯徵詢意見,太史伯答道:可以遷居到洛邑之東、黃河與濟水之南。鄭桓公問其原由,太史伯說:其地鄰近虢、鄶二國,而虢、鄶二國的國君皆貪而好利,百姓不歸附。而您貴為司徒,深受百姓們的愛戴,您若請求遷居至那裡,虢、鄶二國的國君見您身份高貴,又身居高位,一定想討好您而輕易地分給您土地。那麼,虢、鄶二國的百姓也將會成為您的百姓。

鄭桓公聽從了太史伯的意見,而言於周幽王,並賄賂了虢、鄶二國的國君。虢、鄶二國的國君貪於鄭桓公的賄賂,又見其身份顯貴,於是各自獻出了五座城邑。鄭國便以此十邑之地,而在東方再度立國,史稱“虢鄶寄孥”或“桓公寄孥”。

兩年之後(前771年),申侯因周幽王廢黜了自己女兒的王后及外孫的太子之位,而勾結犬戎攻打周王室。周幽王及鄭桓公皆死於戰事,鄭人便擁立了鄭桓公之子掘突為國君,是為鄭武公。

鄭武公與秦、晉、衛等國聯合擊退了犬戎,並護送周幽王之子周平王東遷洛邑,也因此繼承了其父鄭桓公的卿(王室的卿位)位。而在周王室東遷之初,鄭國是周王室最為倚重的諸侯,鄭國的三任國君(桓公、武公、莊公),皆為周王室的卿士(執政之權)。

而鄭國在東方站穩腳跟之後,卻立馬對虢、鄶二國的領土進行了蠶食與兼併。鄭武公二年(前769年),鄭國便攻取了鄶國的國都,而滅了鄶國。鄭武公四年,鄭國又攻取了虢國(東虢,姬姓)的國都,而滅了虢國。從行賄虢、鄶二國國君而獲得立足之地,到鳩佔鵲巢兼併二國,鄭人只用了六年左右的時間。

於是,鄭國將其國都遷至鄶國的國都,而命之為新鄭(即今河南新鄭)。春秋前期,鄭國之所以最為活躍,而與周圍的宋、衛、陳、蔡等諸侯衝突不斷,亦是因為鄭國是新插足的國家。鄭國對其周圍國家的蠶食與擴張,而引起了其周圍諸侯的眾怒。


歷史聞知社


鄭國始封於周宣王時期,鄭國的始封之君鄭桓公,是周厲王的少子、周宣王的庶弟。鄭國一開始的封地,稱為“鄭”。這個鄭地,歷來的史學家們都根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認為就是秦漢時期的鄭縣,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華縣。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採用了這種說法。

但是根據學者的考證,這種說法很可能是靠不住的。盧連成先生根據秦都大鄭宮的位置,指出鄭國最初應該是分封在陝西鳳翔附近,也就是渭河流域的西端。與此同時,據《世本》,鄭桓公居棫林。而據《左傳》的記載,這個地方應該是在渭河平原的西部的。李峰先生《西周的滅亡》一書中也據金文材料認為,鄭這個地方在渭河平原西部,今天的鳳翔附近。在鄭國始封之前,有一個鄭氏宗族居住在這個地方。後來鄭桓公封於此,又在這裡新建了他的宗族,族名也為鄭。

綜上,西周時期的鄭國,一開始應該是分封在今天陝西的鳳翔一帶的。


西周滅亡後,關中平原的許多宗族也隨著王室一起東遷。鄭國東遷的過程中滅掉了鄶國和東虢。鄶國在今天河南省新密市東南,考古發現的大樊莊遺址被認為是其都城。而東虢則在今天的滎陽。隨後在鄶國都城東南10公里的新鄭附近定都。今天新鄭一帶被稱為“鄭韓故城”的考古遺址,出土了相當豐富的考古遺存。這裡就是春秋戰國時期鄭國的都城。韓國滅鄭後,亦在此定都。


識小錄


鄭國(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中國歷史上西周、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伯爵國。

鄭國的古都曾三遷——

1.前806年,鄭國的開國君主鄭桓公建都陝西華縣。

2.第二任君主鄭武公跟隨周平王東遷到虢鄶之間。

3.第三任君主鄭莊公遷都到新鄭(今鄭韓故城遺址),直到滅亡。

鄭國立國共計432年,傳位24君,建都新鄭39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