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鄉安金如:一個馬背上入伍的小八路

在國難當頭的抗日烽火中,太行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踴躍參軍,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繪成了一幅可歌可泣的紅色歷史篇章。更是那“舍下爹、舍下媽,要抗日、把槍拿。”、“爹孃送子上戰場,夫妻雙雙把槍扛。”的順口溜,成為軍民團結,同仇敵慨的民歌佳謠。而且,娃娃立志上前線的故事,也是不計其數。如上黨武鄉蟠龍村,一個從馬背上入伍的小八路就是其中之一,他叫安金如。

武鄉安金如:一個馬背上入伍的小八路

安金如(小名:安如則),男、現年89歲,系山西省武鄉縣蟠龍鎮蟠龍村人。他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7歲上父親病故,後隨母親改嫁。由於他自小頑皮貪玩,不適應繼父家的生活習慣,所以,又跑回蟠龍原籍,從此,就跟叔父生活在一起。他9歲上加入了村上的抗日兒童團。此後,站崗、放哨就成了他每日的必修之課,在他除了完成組織上交給他的任務外,一有空就跑到駐紮在村上八路軍叔叔的車馬店裡,幫助叔叔們端草、餵馬、喂水、拿柴、燒水等小雜事兒,八路叔叔們的魁偉形象,在他的幼小心靈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由於他和兵叔叔們來往頻繁,加之他勤快、好動,說耍、逗笑,大夥兒都喜愛他,都叫他“小精靈”。一天,他和五、六個兒童團員在蟠龍街的東大門老爺廟前站崗、放哨、查路條。遇見一個來鎮上趕集的外鄉人,因無通行證件,又想闖入村門。一群執勤的小夥伴們把陌生人團團圍住說:“沒有證件不讓進去”。那人卻拐彎摸角總想通過,金如看著那人鬼鬼祟祟,就把手中的紅櫻槍交給了另一個小夥伴,並使了個眼色說:“我要去拉肚子,你們不管他說啥也不能讓他進入”。於是,他一口氣跑到了村民兵指揮部,告說了民兵叔叔陌生人的事。隨後又同兩位民兵叔叔急速趕來,把陌生人帶回了指揮部。經查證落實,那人是敵佔區派來的奸細,是打聽我八路軍的駐軍情況。這件事,金如和小夥伴們都立了功,受到了駐村的八路軍首長和民兵指揮部的表揚。至此,組織上交給他的站崗、送信等任務都能出色地完成。他的機靈性,有眼色,已成為村上兒童團中的佼佼者。他也成了村上八路軍、民兵叔叔們最喜愛的小頑童。

1940年2月的一天,駐蟠龍鎮的八路軍總部直屬炮團在接到總部的命令後,當天晚上要轉移黎城縣一帶。小金如平時纏著八路軍叔叔們一心想去當兵的事兒無人不知。這天,某旅長(是朝鮮族人)正好碰上他說:“小精靈你真的想去當兵嗎?”,金如直率地回答:“我一心想去打日本鬼子,為咱中國人報仇”。首長說:“你答的很好,那得看你的家長是否同意?”,金如說:“家裡早就同意了。不信你再去問一下我母親和叔父”。其實據他回憶說,臨走時只給叔父大人磕了個響頭告了別,沒有敢去告訴母親。就這樣他就跟著首長連夜轉移於黎城縣。從此,他走上了正規的八路軍行列,過上了他喜愛的部隊生活。在部隊裡他很勤快,給首長端洗臉水、傳話、擦桌椅、學文化、不怕苦,不叫累,合著幹啥就幹啥。沒多久就經歷了和國民黨投降派發生的摩擦戰。據他講:首長總是把他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著,在每次戰鬥發射炮彈時,首長就把他拉到遠處,並讓他用雙手捂住雙耳,教他學會自我安全防護。為了真正適應戰鬥生活,團部正式將他編入炮兵連隊。到了連隊後戰士們對他處處關照,但他從不認為自己小,在工作中從不手閒,在每次戰鬥後他總是搶先清洗大炮,將炮車擦個光亮,把衛生工作總是做在前頭。

在一次全團進行武器、大炮保養評選中,他們班被評為全團一等獎。班裡的戰士們都讚揚他說:這個榮譽多虧了小金如的勤快,他說:“這都是大家的功勞”。大夥兒都笑著伸出拇指把他誇。特別是在1940年8月,他隨軍參加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他親身經歷和目睹了顆顆炮彈準確地飛向日本鬼子的據點,使鬼子血肉橫飛,聞風喪膽。就這樣,他在戰鬥中生活,在戰鬥中成長,認真學習文化知識。由於他工作積極肯幹,逐漸成熟,長的又俊俏,隨後,首長將他調入八路軍炮兵“文工團”。從此,他在這新的崗位上刻苦鑽研業務,身背道具、槍支,戰後修整,戰地宣傳,把延安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宣傳到抗日前線的每個角落。在關鍵時刻放下宣傳,又參加戰鬥,在戰鬥中磨鍊。他親身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在槍林彈雨下鍛鍊成為一名優秀、合格的軍官。所以,他的“馬背上的小八路”故事,一晃就是近80個春秋。他的過人膽識、剛烈志向,一心跟著共產黨走的堅定信念,在故鄉人民的心中無不敬佩,一直傳頌至今。

為了進一步瞭解老革命家的詳實人生,筆者於2015年1月在京專程走訪了安老,他年近九旬,紅光滿面,身體強健,雖手持柺杖,但走起路來仍為軍人風度。見面後我們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交談,瞭解到他從小參加革命的大概人生經歷。隨後,他和他的孩子們帶我一同去參觀了他所在單位的榮譽廳。在徒步的路上,單位幹警們見到他時,都要向他敬禮問候,看來他雖然年歲高齡,但他功高望眾,仍受新一代軍人們的尊敬。當我們走進一百多平米大的榮譽展廳內,四面牆壁掛滿了功勳人物簡介與說明;室內中央擺放有兩個大玻璃榮譽展櫃,四面透明,是該室內功勳級別最高的展物,安老就佔的是第一組展櫃,裡面上下兩層,擺放著他各個時期的榮譽證書二十餘本,功勳紀念章、軍銜等十多枚;展廳的牆壁上還懸掛著安老及各個英雄功臣的生平簡介,其中對安老的描述為:“安金如、男、漢族,1929年2月出生於山西武鄉,1940年參加革命,194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話劇團原副團長,正師職。曾參加遼瀋戰役,平津戰役等。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兩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主演過歌劇《火》、《為誰打天下》,話劇《勝利渡長江》、《楊勇立功》。導演了《苦根》、《好班長》等作品。離休後曾擔任北京市魏公村幹休所管委會主任”。走訪結束後,安老和他孩子們同我一起合影留念。

通過以上專訪,安老的言行舉止以及顯赫的功勳,使我非常感動及敬佩。更對這位從11歲當兵直至88歲高齡的軍人生涯,有了一個真實的瞭解。瞭解到他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這個大熔爐裡渡過的近80個歲月中,經過艱難困苦的生死錘鍊,對黨忠心耿耿,勇於獻身,造就了他堅強的革命人生。最終,不僅成為一名優秀合格的軍官;而且還熔鍊成一位著名的軍人文藝大導演。這是上黨人民的驕傲,更是武鄉人民的榮耀。這對弘揚太行精神,激發老區少年兒童的愛國主義熱情,又是一個典型的紅色教材。(來源:紅色太行 安書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