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邯郸已成为一座孤城,白起为何不一鼓作气灭掉赵国?

余世铖


题主从什么地方得出长平之战后邯郸是一座孤城?

就凭长平之战赵国被杀40万的依据?

从邯郸之围来看,秦国攻打邯郸是从秦昭襄王48年10月(即49年开端),一直到50年12月,合计14个月。邯郸人坚守14个月,这能说明邯郸是一座孤城?能说明赵国的士兵都在长平之战中大部分都战死了吗?

秦军连续14个月和赵军作战,这足以说明赵国长平之战失败后再无士卒的观点根本是错误的。说赵国邯郸是故城,完全是错误的。


从长平翻过太行山直接攻打邯郸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白起击败赵括、坑杀赵军、平定上党郡后,分军为二:一是王龁攻打皮牢;二是派遣司马梗攻下太原。用意很明显,太原是赵国旧都,皮牢一般被认为是井径关,是通往邯郸的大门,也是历史上山西出河北的必经之路。

也就是说,白起的围攻邯郸计划,并不是直接从上党穿过太行山到达邯郸,而是从上党经过井径关出河北,从北边南下攻取邯郸。

具体见图

从左至右:上为太原、皮牢,下为上党、邯郸。

紫色线是直接从上党攻打邯郸路线,青色线是从上党到皮牢东出河北,再南下攻打邯郸路线。

为什么白起要这样派遣行军呢?首先是后援问题。从上党到邯郸的山路难行,虽然能够快速到达邯郸,但不能持久包围而攻下邯郸。但从井径关出发,可以占据赵国北部作为支援基地和后勤通道,不至于担忧后路被赵军切断。

其次是各国救援的问题。从上党直接下邯郸,虽然很快到达邯郸,但由于靠近韩、魏两国,秦军只有快速攻下邯郸但不能做持久围城,否则各国援军一到,秦军孤立无援,只能退军。而从井径关出军,占据赵国北部,可以稳扎稳打的慢慢攻打邯郸,即便有各国救军,救军也不会长久,秦军可以回到河北休养,邯郸始终是秦国的口中肉,什么时候吃都可以。


至于白起和攻打邯郸的关系,《史记 白起列传》也说得明白:

1、长平之战战胜时,白起有一鼓作气攻打邯郸的打算,但被韩国和赵国派遣苏代以若赵国灭亡,白起地位会高于范睢,且秦国在赵人反对下无力在灭赵后占据赵地的理由,说服范睢劝秦昭襄王割地和韩、赵言和。即: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2、秦赵言和8个月后,秦昭襄王主动和赵国开战,派遣王陵围攻邯郸。当时因为白起生病,所以让王陵率军前去。5个月后王陵攻打邯郸失利,当时白起病好了,秦昭王想让白起去,但被白起拒绝,于是秦昭王就派遣王龁取代王陵,以攻打邯郸。白起在拒绝时说明了不攻打邯郸的理由: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1、赵国实力还在,即未易攻;

2、六国诸侯救援赵国;

3、秦军在长平之战中也损失过半,国内也空虚;

4、在自己实力虚弱想要灭有诸侯国支援的国家不可能,秦军面临赵军正面抵抗、背后诸侯军袭击的夹击风险。

说句实话,邯郸之战其实就是秦昭襄王从自信变自傲、一意孤行的结果,怪不得白起。白起罪错的是不该在邯郸之战失败后,还要说这么一句讽刺秦昭襄王的话:

“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当初和你说,你又不听,现在知道结果了吧?悔不当初了吧!

太不给秦昭襄王面子了,过于刺激秦昭襄王的自尊心!白起的这句话,在秦昭襄王看来,就是在说他自己无能!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关于白起为什么没有灭掉赵国的原因,很多人说是因为长平之战后,赵国派苏代跑到秦国,劝说秦国丞相范睢灭赵的坏处,结果范睢脑子一热,就劝说秦昭襄王说白起同志这么辛苦,全军将士也这么辛苦,必须要休息一下,结果让白起撤军回国,修整了半年时间,错过了灭赵的大好时机!

这听起来是一个范睢唱白脸,白起唱红脸的对台戏,范睢怕白起抢攻,所以用了这个下三滥的手段让白起白白错过了战机,比南宋时候的十二道金牌还要令人不爽。

整个事件中,好像昭襄王就是个摆设!

这绝不可能!

在整个长平之战的前后,白起之所以没有一鼓作气灭掉赵国,在静夜史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1、白起被神化了

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今天,在《大秦帝国》铺天盖地的今天,白起被神化了。

神化的后果很可怕。

比如说白起从小兵干起,大小战争经历了70多次,杀掉的敌人超过150万,是典型的杀神!
在这里,没有人注意到杀掉这150万人秦国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在白起的军事生涯中,以长平之战最为典型,这是白起的巅峰之战,也是导致白起最终走向不归路的战役。

此战赵国损失士兵、后勤民夫等共计45万人,可以说元气大伤。赵国将领赵括在被围40多天后,仍然能够对秦军发起多轮冲击,对秦军造成大量杀伤。

此战后,赵国完败,但是秦国的伤亡同样巨大。为了支持白起的战争,秦昭襄王发布全国总动员令,将15岁以上的男子统统征发到长平前线,可以说连家底都拿出来了。

然后,秦国惨胜。在长平之战中,秦国虽然取胜,但伤亡超过30万!

这样一支连预备队都投入战场的军队,真的能够一举荡平赵国邯郸吗?

静夜史认为不可能!
首先,在长平地区,秦国的后勤补给就已经很长,如果将战线向东继续延伸,那么秦国的后勤补给线就会出现巨大问题,邯郸之战不一定能够取胜!
其次,白起的军事实力是过硬的,但战役实施的具体主体是士兵,而士兵能够完成既定任务根本依靠的是国力,此时的秦国已经行将透支,无力再给白起提供坚强支持了,所以即使白起再厉害,也只能撤兵!

这不是范睢的意思,而是最高统帅亲昭襄王的意思。
是的,邯郸是孤城,难道咸阳不是?

2、灭国的规则变化了

对于白起来说,你去与不去,邯郸就在那里,不东不西!

但是将邯郸灭了,就可以默认为赵国灭亡了吗?

当然不是!
从春秋时期开始,灭国的游戏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在诸侯国不断的扩张中,很多小国被彻底征服,这里的征服,不是占据敌人首都,让敌人臣服就可以。而是将其首都占领,宗庙毁灭,版图全部接收,设置为郡县!
春秋时期,伍子胥带领吴国军队大举伐楚,占领郢都。但是楚国没有亡,很快楚国组织起来,将吴国赶出国境,恢复了楚国江山。

而此时的赵国,除了邯郸,至少还有两个政治中心,那就是晋阳和云中。

晋阳是今天的太原,而云中就是今天的山西、内蒙古交接处附近。

因为赵国的疆域面积相对跨度较大,且境内地形复杂,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依据地形形成了邯郸、晋阳以及云中板块。其中邯郸是赵国都城,但另外两个地区地位也非常重要!
此时的白起,即使能够一鼓作气打进邯郸,那么,晋阳怎么办?云中怎么办?

要知道,虽然赵国元气大伤,但是作战人员损失远达不到45万,且赵国自赵武灵王以来,胡服骑射,全民皆兵,白起真的有把握先打进邯郸,再拿下晋阳,出击云中了吗?

别闹了!
况且,邯郸地处中原边界,和其他几国的都城都很近,一旦邯郸被围攻,周边国家必有所反应,这给秦国造成了巨大的难度!
所以,赵国没有那么好灭!

当然,白起也没有那么神!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不是白起不想灭赵国,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其实也不全是秦昭襄王和范睢的错。综合各个方面都有原因。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秦昭襄王在范睢的怂恿下,下令白起班师回朝。很多人可能说范睢是怕白起功高震主,担心失去了秦昭襄王的宠信,影响到自己的地位。这也是一方面,而且还有一方面,当时来说白起是武将,范睢是文臣,白起只管在外打仗,领军出征,对于范睢的影响不是那么大,不管白起在外面多么能打仗,但是在朝堂之上秦昭襄王还是要一个范睢来出幕划策,处理朝中事务的。所以说范睢怕白起是不应该的,个人觉得是,秦昭襄王和范睢综合考虑之下的结果。前面说了白起只是武将不用担心后方问题,可是秦昭襄王和范睢不一样,他们需要考虑的是整个国家的运营,打胜仗,占地盘是必须的,但是本土国内白起不需要考虑,但是范睢是需要考虑的,就当时来说,秦国14岁以上的男丁都被征到长平去了,虽然秦国胜利了,但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管怎么样当时秦国的损失应该是很大的,至少也是二十万到三十万。加上长平之战僵持下来,秦国国内和赵国一样国库空虚,已经没有粮草来维持秦国继续打下去了。加上赵国已经割城献地,求和了。所以秦王也只能命白起班师回朝。


再从大环境上来说,秦国当时还不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从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结束,到公元前221秦始皇统一天下,期间相差了四十年,秦国才统一天下。当时来说其他五国都是想看两个超级大国两败俱伤的,所以都不出兵,即使秦国攻破邯郸,赵国还可以继续坚持下去,北上晋阳,代地。晋阳赵国龙兴之地,其作用位置,城池坚固不亚于邯郸。代地也是一样,秦始皇攻破邯郸灭了赵国的时候就是,赵国就是逃亡代地,挣扎了两年。再看其他五国,只要当时赵国一灭,他们肯定能马上醒悟过来,韩魏肯定是最先联合的,楚国其次,再就是燕齐。秦始皇灭楚的时候,动用了六十万大军。可见当时其他五国也不是那么弱小的。而且齐国灭宋,遭五国伐齐这才过去二十年时间,赵国一旦被灭,难保其他国家不会联合伐秦。


而且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国二十多万降兵,前后损失四十五万大军。当时消息已经传到国内,所以不管什么时候伐赵,当时的赵国人都会奋起反抗的。

当然白起一开始是主张一鼓作气攻破邯郸的,因为白起看到其他五国在这期间是不会出兵的,等到过了半年秦王再次伐赵,白起认为已经错过了最好时机,拒不领命。从之后的邯郸保卫战,还有白起的分析知道白起的策略肯定是最好的。但是能不能成功这个也只能想象了。


不过后来的邯郸保卫战,被称为战国绞肉机,秦军前后损失三十万大军,上党,河东不得已都还了回去,可以说长平的直接战果损失殆尽,郑安平被俘投降,也是导致范睢辞官的原因之一。邯郸保卫战也直接粉碎了秦昭襄王统一天下的梦想,三十万大军损失殆尽,也巨大的损耗了秦国国力推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也是让秦王意识到统一天下的时间还不到,只能靠后世子孙了。


小伍讲历史


白起一个鲤鱼打挺棺材都盖不住了,你还好意思问这个,哪壶不开提哪壶。其实从后面的秦昭襄王再次请求白起出战就知道了,白起称:“大王当时不听我的话,我说趁赵国大败,一举歼灭赵国您非不同意,现在好了吧,已经失去了灭赵国最好的机会了。”白起称病,后秦昭襄王再次征用,白起带病出征,由于行军缓慢加上范睢又添油加醋,最后被赐死杜邮。


(白起剧照)

要说到白起为什么没有一举歼灭赵国,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丞相范睢了。

首先:长平之战后秦国接着拿下了上党,紧接着分兵三路,王龁攻皮牢,司马梗攻太原,白起自己率兵攻打邯郸,赵国告急,于是商量用重金贿赂范睢,于是范睢用秦军疲惫,恐有其他几国围攻秦国为由“睡服”了秦昭襄王。这是其一,也是最主要的,导致白起直接班师回朝。


其次:秦昭襄王也担心白起功高震主,加上赵国以割地六城求和,才让白起退兵,此时白起有一百个不愿意,但是又怕君臣出现隔阂所以一路抱怨,以至于后面顶撞了秦王被赐死。

最后:将相失和成为致命原因,如果白起和范睢有廉颇和蔺相如后期的关系也不至于让范睢害怕白起功劳太多,影响到自己,一个不会处理政治斗争,另一个小人之心,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家和万事心,内部没解决好,外面自然也很难搞定。

【我是宇评历史,您的认可就是我创作的动力,谢谢右上角关注评论点赞】


新塘君历史


白起的战略眼光还是不错的,他在长平之战后就劝秦王对赵国“徐图之”,静观其变,因为那时面临赵国生死存亡,这让山东六国极其紧张,不得不开始团结起来抗秦了,赵国拿六座城贿赂贪婪的齐王,交好燕国韩国,联合魏国楚国共同抗秦,并全力备战。

而白起杀赵国数十万降兵,激起全赵国人民的滔天怒火,面临生死存亡全国同仇敌忾,士气高昂,燕赵大地本就多慷慨悲歌之士,秦国此时继续强攻邯郸,必然遭到强烈抵抗,未必能取胜。

当时白起在奏报里也说的很清楚了:“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白起毕竟是战国时期最优秀的军事统帅,更难得的是,他始终保持清醒,知道什么时候能战,什么时候不能战,之后也证明了白起的观点,不管是王陵还是王龁,他们带领秦军全力进攻都始终攻不下邯郸。

当然,长平之战后,白起的命运急转直下,因各种原因,加上政敌范雎的进言,使得秦王最终痛下杀手,秦国痛失一代名将,这位著名的“杀神”,一生斩首敌军上百万,而整个战国时期,约战死200万人,白起一人据一半之多,这实在是个可怕的数字。

当然,白起的那个时代,已经从列国间的攻防战逐渐进入各国争取统一的灭国战,各国间的战争目的变了,一切旨在消灭对方的战争潜力,自然战争的方式也没那么“文明”了。

主席说过了,论打歼灭战,白起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云中史记


长平之战后邯郸已成为一座孤城,按说如果这时白起一鼓作气拿下邯郸也并非不可能之事,然而事实却是赵国在此后又坚守了近四十年时间,那么导致这一切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既有秦国内部的因素,也有六国诸侯的因素:

诸侯方面的因素在于长平之战后赵国平原君立即出使魏、楚等国寻求救兵,尽管魏、楚两国对秦军有所忌惮,但出乎秦国方面预料的时半路杀出个信陵君——上演了一出窃符救赵的大戏,而楚国方面见魏军在信陵君的指挥下坚定了救赵信念,加之自己也面对秦国的巨大威胁,于是也发兵救赵。长平之战中尽管秦军战胜,但也损失过半,实乃惨胜,如今以疲惫之师面对赵、魏、楚三国联军,尽管赵军已基本丧失有生力量,但魏军和楚军却是以逸待劳。况且魏、楚两国是否和其他诸侯就救赵一事达成协议对秦国高层而言是需要确认的——毕竟秦国作为惨胜的一方并不希望秦、赵之间的战争演变成天下诸侯的伐秦之役。

而恰恰正是因为以秦昭襄王和丞相范雎为首的秦国庙堂需要时间确认诸侯动向而导致了秦国内部的分歧:白起作为前线的统兵大将主张在诸侯干涉之前以最快的速度造成既成事实,这样一来随着秦国国力的提升诸侯将再不敢同秦国交锋;而以秦昭襄王和丞相范雎为首的秦国庙堂则担心此举为招致天下诸侯联合伐秦。其实双方除了路线分歧之外,还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利益纠葛:白起是秦昭襄王之母宣太后摄政时期一手提拔起来的,而秦昭襄王正是在范雎的辅佐下从宣太后及其亲信魏冉等人手中收回权力的,因此在秦昭襄王和范雎眼中白起和自己本就不是一路人。如今处于灭赵的目的而让白起手握大军,然而对秦昭襄王和范雎而言这是难以心安的——正所谓“人心隔肚皮”,把一国朝政的安定寄托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忠诚上其实是不靠谱的,在秦昭襄王看来:无论你白起立下何等战功,终究不过是个臣子,只是用来灭赵的一柄利剑,如今这柄竟想要质疑主人,这是令致力于集权统治的秦昭襄王无法容忍的。无论白起是否有二心,他具有造反的实力却是不争的事实,于是秦昭襄王将自己的御用宝剑赠予白起令其自尽。

一方面是魏、楚等诸侯的及时增援;另一方面秦国内部出现纷争。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赵国暂时逃过一劫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白起做梦都想!

可是,他做不到啊!

长平之战,前后持续三年,双方总共投入近百万兵力,加上为战争服务的后勤人员、民工,那就是好几百万人。

战国时期,几百万人不事生产,光消耗粮食,是一个什么概念?

是把老本统统吃光的概念。

战役后期,赵国实在受不了了,“请栗于齐,而齐不听。”也就是向齐国请求购买粮食,齐国不答应。

秦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原来秦国军粮充足,可以通过漕运将粮食输送到前线。可是经过三年相持,也是“国虚民饥”,难以为继了。

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一方面自然是因为残忍,另一方面也是没办法——秦国的军粮已经耗尽,连自己人都吃不饱,哪里有粮食去喂饱四十万降卒呢?总不成打了三年仗,将四十万降卒全部放回去吧?

在这种情况下,白起还是很想继续攻赵。因为他知道,这是灭赵的最好时机,只要秦国的老百姓再将裤带勒紧一点,再勒紧一点……

情急之下,白起甚至派自己的军师——卫先生,亲自赶回咸阳去请秦昭王增加军粮。

这位卫先生,史料中记载甚少。司马迁写《史记》,曾借邹阳的《狱中上书》带出:“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而昭王疑之。”也就是说,卫先生为白起谋划长平战役,晋见秦昭王,请求增加军粮灭赵。

白起的军师,自然不是一般人,说服秦昭王是有可能的。可是,这时候赵国也采取了相应的策略——派人游说秦昭王最信任的大臣范雎,说赵国如果灭亡了,白起军功盖世,势必凌驾于范雎之上,不如允许赵国割地求和。

范雎这个人很有头脑,善于为自己着想,果然劝秦昭王不要听信卫先生的话,理由是秦国已经支撑不起一场大战了,不如占赵国一点土地,先休养生息,以图再战。范雎还在秦昭王面前说卫先生的坏话,导致秦昭王处死了卫先生。这无疑是一起冤案,连老天都看不过眼,所以“太白蚀昴”。

太白即金星。昴是二十八宿之一,分野赵地。金星主肃杀,侵蚀昴宿,分明意味着赵国将要灭亡。

无奈,秦昭王对范雎过于信任了,即便看到这样的天象,仍然听从范雎的建议,处死卫先生,勒令白起班师回朝。

值得一提的是,据天文学家推算,当时确实出现了“太白蚀昴”的天文现象。至于是不是为卫先生的精诚所感,就不太清楚了。


龙镇


长平之战后,邯郸已经是一座孤城,白起自己确实很想一鼓作气灭掉赵国,建立不世之功,这样可能秦一统天下就能早几年,但是他做不到,因为他尽管战胜了赵括,坑杀了赵军,但是他输给了能言善辩之士苏代,在我看来苏代的口才不下于他的堂兄苏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说苏代是战国时期最出色的纵横家并不为过。

苏代到了秦国找到了范睢,对他述说利害,给范睢分析了白起如果继续伐赵,会给范睢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同时对于秦国也不会有什么好处。

功高盖世,奴大欺主

白起打赢了长平之战,已经建立了不世之功,这对于范睢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如果让他继续攻打邯郸,则赵国必亡,白起的功绩就会远远超过范睢。

白起不过是一个将军,而您才是运筹帷幄的人,他就算杀伐再多,如果没有您远交近攻的谋略也是不会成功的,因此你才是主人,他不过是一个奴才,但是奴大欺主,消灭了赵国之后,这个家伙就会骑在您的头上了。

魏冉亲信,包藏祸心

白起是宣太后和魏冉一伙,魏冉对白起有知遇之恩,您扳倒了魏冉一伙,他们一直对您怀恨在心,白起表面不说,心里也一定对您有所怨恨。

现在白起手握重兵,长平一战威震天下,连秦昭襄王也要让他三分,如果他权力再增大下去的话,可能就到了对您反攻倒算的时候了。魏冉和宣太后东山再起也说不定呀,我对您的未来十分忧心。

拥兵自重,居心叵测

灭国之功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绝对不能让一个居心叵测的人获得。白起做为秦将,没有请示秦王就自作主张坑杀赵军降卒,这犯了目无君主的不赦之罪,证明他的眼里就没有秦王,当然更不会有您这个秦相。如果让这样的人继续掌握重兵,他一定会拥兵自重,这对于秦王和您都是极为不利的。

凭借自己的“两行伶俐齿,三寸不烂舌”,苏代说服了范睢,让秦王放弃了灭赵的计划,同时让秦国君臣产生了隔膜,直接导致了后来白起的自缢身亡。白起在战场上战无不胜,但却说给了一张嘴,这个人叫苏代,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之士。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不是白起不想,而是秦昭襄王与丞相范雎不同意,所以白起才收兵回国的。这也为白起的死埋下伏笔了。白起一生就想灭一大国,以此成就自已的不世功业!长平之战后,白起做了秦昭襄王与丞相范雎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坑杀了赵国二十多万降卒,替他们背了黑锅!

白起对军事有极其敏锐的感觉,长平大战中赵军五十万精锐灰飞烟灭,不仅赵国上下震恐,天下诸侯更是震恐万分。当此之时,秦军携战胜之威可一鼓而下赵国,天下诸侯无一敢救者,而秦军战心正浓,以有算攻无备,则此战必胜!

范雎以秦国在长平大战中损耗极大,需要休养,且惧六国联合攻秦为由,要求白起班师回朝。依着白起将在外君令有所 不授的原则,他完全可以不理会秦昭襄王的王命,但是白起最终还是班师了。白起并不想军队在外作战,而秦国高层不支持,无论胜了还是败了都会给君臣增加嫌隙。

等秦昭襄王反应过来当前是灭赵大好时机时,天下诸侯也反应过来了当救赵以自保。于是秦军三次出兵攻击邯郸,但是三次皆败,而魏军在魏无忌的带领下救赵,其它各国见魏国出动,也纷纷出兵援赵。秦军在邯郸之战中损失十万以上,之后魏无忌组成五国联军伐秦,攻至秦国函谷关下,秦国河东领土尽失。

白起恨秦昭襄王坏了他的灭国大功,又坚定认为秦军班师后再攻邯郸,诸侯必救,赵必死守望,秦军必不能胜,因此拒不领兵伐赵。又坚定认为五国联军攻不破函谷关,镇守函谷关蒙鹜足矣,因此又拒不领兵出战。最终秦昭襄王坚定的依法赐死白起,而战事的发展跟白起的预测一模一样。


大秦铁鹰剑士


白起不是不想进攻,事实上长平之战刚结束,秦军占领了整个上党地区后,就一分为二:王龁攻克了皮牢,司马梗攻占了太原。这都是为下一步进攻邯郸做准备。但这时赵国使出了反间计,纵横家苏代游说范雎,告诉他,一旦白起灭亡了赵国,功劳将和周公、召公、太公等贤臣并列,那时范雎的地位肯定会受到威胁。范雎因此动了心,劝说秦昭王撤兵,秦昭王估计也是对元气大伤的秦军能否拿下邯郸心存疑虑,他听从了范雎的意见,逼迫韩国割让垣雍、赵国割让六城以和谈。从后面的发展来看,秦国错过了一举灭赵的最佳机会,这也成为白起与范雎不和的导火索。

结果谁也没想到,在大臣虞卿的建议下,赵孝成王没有向秦国割让六座城池,而是转给了齐国,这极大激怒了秦昭王。第二年九月,他重新派出大军向赵国进攻。此时白起已一病不起,领兵的换成了五大夫王陵,邯郸之战由此打响。由于错过了灭赵的最佳时机,秦军始终奈何不得邯郸。期间白起病愈,秦昭王希望他再度统领攻赵秦军,白起予以拒绝,理由是,“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最后邯郸之战果然失败,白起又发牢骚,“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这也惹恼了秦昭王,他最终赐死了白起。

邯郸之战的结果,无从验证白起“长平之后继续进攻可以灭赵”,但至少可以证明,秦昭王在决定撤兵后重新又开始攻打赵国,这一决定是错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