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大央媒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就“娘炮”这一话题掐架,你怎么看?

小朱说骨病


我对两家央媒在“娘炮”问题上“掐架”的看法,不涉及对“娘炮”本身的支持与反对,只就在法律和纪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积极的思想讨论与争辩,形成良好的自由发表意见的空间和生态,发表些个人的见解,不正确的地方,诚望与网友们商榷。

一,允许人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展开自由讨论,是法制社会必须经历的阶段,是我们国家治理方式的进步。多年以来,由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管得比较紧,比较严,央媒对同一问题经常有统一的宣传报道口径,自有道理。现在,国家的政治、法制、经济和社会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这样的“放开”,体现了“法无禁止即自由”的民主法制理念,为人们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展开自由讨论拓展了空间,有利于新思想、新事物的发现和成长,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真是可喜可贺!

二,允许人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自由讨论,是鼓励创新、创造性思维,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各项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先导,观念更新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思维多元是创新创造的土壤、阳光、水和空气。允许讨论,才能冲破传统观念,才能打破禁锢,才能使创造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综观世界先进国家发展的历史,沒有创造创新,社会就没有活力;沒有创造创新,经济发展就沒有主动权;没有创造创新,就会受制于人。

三,允许人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自由讨论,是探索和发现真理的有效的重要方法。理不辩不明,事不说不清,通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拿到舆论场上,让真理插上騰飞的“翅膀”,让更多的人认识真理,运用真理,服从真理;给谬误戴上“笼头”,牵住“缰绳”,让更多的人摒弃谬误,抛弃无知,回归理性,有什么不好?!

“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这是我党、我军、我们国家的缔造者的一贯思想。可以相信,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这次“互掐”的榜样作用昭示下,一个在法制前提下广开言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自由自在的讨论环境将会形成,一个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與论生态氛围将会蔚然开来,必将推动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大踏步前进!


清风明月211694736


关于娘炮,新华社的观点是: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娘炮的人设正在毁掉年轻一代人的榜样。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

而人民日报的观点则是:重质不重形,魂到品自高,娘不娘不是从外貌判定,而品行。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更何况开放的社会讲究多元化,我们应该尊重多元化的审美。

这两种观点,都有相当支持者。

说实话,现在确实是娘炮之风盛行,电视剧,电影以及娱乐节目,都充斥着小鲜肉,在社交媒体上,小鲜肉的人设正在成为青少年最为追捧的偶像。这种现象到底会不会让未来年轻的价值观扭曲呢?

这很难说。

早些年我们的青年偶像是战斗英雄,是雷锋,是王进喜,再往后,我们的偶像是歌星,影星,周杰伦、王菲、谢霆锋、李连杰、成龙、刘德华等等,现在年轻的偶像是鹿晗,蔡徐坤、吴亦凡。虽然娘化严重,但发文批判就能解决问题吗。一个时代年轻人喜欢什么,追求什么,不是平白无故的,一定是跟教育有关,跟社会有关,跟风气有关。这些小鲜肉的成长,被包装也是为了迎合当下人的口味,所以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这才是发人深思的。

换个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有选择偶像的自由,有自己喜好的自由,如果因为喜欢娘炮就被禁止,被抨击,那这是社会自由的退步。央媒有引导舆论的责任,但没有禁止的权利。

所以,观点激辩可以,但不要越位,不要认为的去干预。这才是一个现代社会该有的自由状态。


跳球


作为党报,《人民日报》这样公开的支持伪娘,我不敢苟同,我真看不出来那些娘炮有多少内涵。重品质,那何为品质?娘娘的品质?讨论也好,辩论也罢,每个人都有表达观点的权利,但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引领和引导的效果,这样坚定地选边站是否合时宜?你们想把年轻一代引向何方?我支持新华社的立场和观点!


卸甲归田09


中国两大央媒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就“娘炮”这一话题掐架。形象地说,新华社出发点是“旗帜鲜明”,人民日报出发点是“人民和谐”。新华社更多站在历史的高度“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和“戏孑误国”以史为签的针砭时弊。人民日报更多强调是文化多元和包容的百花齐放。时代造“娘炮”,时势也造“英雄”。就看人民需要什么精神力量,主流阵地就应该大力宣扬什么样的主旋律。因势利导而不是因利导势。普通老百姓不会引经据典但也不能否认大多数人就是“不明是非、不知善恶、不辩美丑”的直肠男吧。同理对“娘炮”现象也不是不包容。人都有个成长过\\程,知错能改善莫大蔫。长期让“娘炮”现象污染大众,积压已久暴粗反击非常正当合理!难道就不值得反省吗?类似的栏目还要进行到底吗?水的形态是能包容万物的,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坚定支持新华社!!


闲卒


最近坐地铁过程中看到两张广告海报留下印象,一张是蔡徐坤的,另外一张是王菊的,可能王菊已经被大众忘记了,她在公众层面最高光的时候很可能也就是那一个星期的王菊热了,而蔡徐坤可能是当前最为火热的流量明星。王菊和蔡徐坤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通过近一年来的选秀节目为大众所熟知。

两人的广告风格也完全不同,王菊的广告还是在呈现一种独立,而蔡的广告则完全是一种娘的风格。注意,娘是中义词,只是对一种社会气质的描述。



《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这次对“娘炮”的评论,也是对公众关注问题的一种回应,前者明确对娘炮表示了担忧,后者则表示对娘炮也要有所宽容,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冲突。

男性,特别是流量男性明星越来越“娘炮化”,并不是当前才有的现象,只不过这几年这个现象日益突出,一直到了前几天《开学第一课》里面的几个娘炮式男明星,引起了大量家长的担心,家长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成那样。

无论是男女的天性气质的分别,还是社会的整体气质气氛,社会的整体男性气质还是更应该阳刚一些,男性就应该有男子汉的气概。

你觉得现在男性娘炮化严重吗?你觉得需要改变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举个例子吧!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电影《古惑仔》系列对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影响至深。纹身、长发、奇装异服、敞胸露乳大金链子(不论真假),年轻人学到了什么?《古惑仔》传播的是做人“忠义信智仁勇”,国内小青年学到的是满嘴脏话,拉帮结派、挣狠斗勇,动不动就是单挑或群殴,不敬师长、不尊父母,做事冲动极端,伤害别人的同时也毁了自己。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年轻人尤其是学生还没有完善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又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模仿。模仿什么?只能模仿外边、模仿行为,这样就会让孩子们误以为这就是潮流、是今后生活的样子。一颗小树苗不在小时候给它扶正立直,想让它长大后自己长成笔直的可用之材,有这种想法的的人们,你们的脑子是不是被驴踢了?

现在满社会都是“小鲜肉”、“小萝莉”之类的“引领潮流”之流,男孩子说话嗲声嗲语,毫无阳刚之气。一个是家人给惯的,另一个就是社会上太多娘炮之流的货色,我不反对小鲜肉、小萝莉的存在,但是在主流媒体上他(她)们不应该是主流,至少不应该是年轻人追捧的主流!


小城男人6


二篇报道都看了。个人认为,新华社文章,有力,有理,对民族的发展,祖国的强大有利。人民日报的文章,越看越酸,越看越沒劲,作者可能是娘炮,我是瞎猜,别当真。男人化妆不男不女,娘娘腔,小鲜肉在民间并不看好,在印象中小鲜肉是为富婆服务的鸭仔。为新华社文章鼓掌点赞。如果有问题就别发。


常书信1


娘炮会毁掉年轻一代的价值观!



夕陽無限好78矣


新华社的观点和人民日报的观点其实并不矛盾,新华社的意思是弘扬传统男性魅力才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人民日报说的是社会多元化,有了别样审美也应理解包容,我认为都没错。但是问题起源于开学第一课中的小鲜肉问题,我觉得央视是有问题的,作为一个国家媒体,应该提现国家弘扬的主流价值观,花美男不是不可以,但是不应该作为舆论导向的主流,作为一个被赋予绝对影响力的媒体应该是引领时代的审美及价值观取向,应该有媒体人的独立意志,而不是为了迎合目前社会出现的新潮流,去哈韩哈日哈美男,看到第一课的某位参与者的回应,我感觉第一课制作出问题,关键在于参与制作的人的媒体价值观有问题,一切以利益为王,商业取向在在这种公益活动中占比太高了。要是真的是商业行为,不如行政要求学生家长观看,也没关系,但是既然想提现国家价值观,你这样做就不妥了。打着公益行为其实为了迎合市场,为了钱包利益,央视真的辜负国家委托了!看看央视的广告吧,多少骗子广告,多少假产品,你们这是再败坏国家公权形象!


小范先生56707732


娘炮由来已久了,自从春哥硬气了一回,之后就是娘炮当道,荧幕一直阴郁之气,阴盛阳衰。

一大群小鲜肉常年霸占着大小荧屏,幸好现在不看电视了,否则忍不住要吐。

引爆对娘炮的批评还是央视的《开学第一课》,当天一大群小鲜肉群魔乱舞,加上13分钟的广告,彻底把大家激怒了。

由此引发了大众对娘炮的一致抨击。也因此引起了两大央媒的互怼。


新华网发文抨击娘炮

人民日报回怼

今天早上,人民日报又怼新华网了

输了就输了,承认嘛,你不是说包容吗,这样怼来对去,像是包容的样子?!

感觉也是输不起啊。

就连波波也出来支持新华网了。

是的,娘炮,走开!!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支持的是一种正能量和价值观,大大说了嘛,只有民族有力量,国家才有希望!

一些娘炮,浓妆艳抹的,能希望他们保家卫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